汉族奶奶和她的维吾尔族孙子
2016-11-26李琳
李琳
汉族奶奶和她的维吾尔族孙子
李琳
鄯善县连木沁镇曲旺坎村是一个普通的新疆村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汉族奶奶,和她的维吾尔族孙子相伴相依,共同生活。2016年5月,我们来到仝淑英家,84岁的老太太精神饱满,落落大方,胸前佩戴着一枚闪光的党徽,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坚毅之情,周身之间散发着朴实勤劳诚恳善良的精气神。
千里姻缘一线牵激情燃烧赴边疆
1956年,22岁的仝淑英正直青春年华,时任徐州睢宁县某公社托儿所所长兼妇联副主任的仝淑英遇到了意气风发的同县复员军人刘聿顺,爱情的种子萌出芽来。起初,仝淑英的父母看不上这个家境贫寒的当兵人,没有父母还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弟弟,一个11岁,一个5岁。但是仝淑英坚信,刘聿顺是个善良勤劳的小伙子,两个人一起努力奋斗,踏实勤勉,一定会有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伴随着《新疆好》的美妙旋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特殊难忘的岁月,仝淑英、刘聿顺夫妇同众多有志青年怀揣着对美好新疆的憧憬,加入到开发、建设边疆的队伍中来。1958年,仝淑英夫妇坐上了西行的火车,义无反顾地向新疆奔驰而来。那年,仝淑英24岁。
到新疆以后,仝淑英、刘聿顺夫妇便在鄯善县连木沁镇扎下了根。仝淑英带着“戈壁荒滩变良田”的梦想,努力工作,奉献边疆。1965年开始担任村妇女队长,一干就是30年;1967年担任曲旺坎村人大代表,1969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生命多舛亦有幸父母抛弃天使迎
1993年春天的一个黄昏,仝淑英到当时在鄯善县连木沁镇地质大队卫生院妇产科工作的女儿那里帮忙干些零活,这时一个维吾尔族孕妇来到医院,孕妇情绪很不稳定,仝淑英的女儿一直询问孕妇情况,并安慰她,但是孕妇什么都没有回答,只是流泪。眼看孕妇就要生产,但没有家人陪伴,也没有交必要的费用,万一出现意外谁来负责?仝淑英和女儿也很犯难,看来只能等她先把孩子生下来再做打算。就这样娘俩帮孕妇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孩。当时基层卫生院条件相当简陋,她们尽力把产妇和婴儿照顾好,仝淑英看产妇不愿说话,便先去给婴儿洗漱,待包裹完毕,回到产房,发现产妇已经不见了。仝淑英见孩子可怜,别的孩子都有母亲抱着、哄着,而这个小巴郎却唯独没有父母关爱。善良的仝淑英想,孩子的父母肯定有自己的难处,也许过段时间,就会回来接这个小巴郎回家。于是,就肩负起照顾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的职责。
然而,等啊等,许多天过去了一直没有人来接小巴郎回家,面对这种情况,仝淑英夫妇毅然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小生命,要知道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容易的:当时仝淑英已经59岁,已有一儿一女,儿女也都已结婚、生子,况且照顾这么小的婴儿需要花费不少金钱和精力,而他们自己收入微薄,家境并不宽裕。即便如此,他们夫妇也不忍心抛弃这个小生命,下决心再难也要把这个孩子抚养大。就这样仝淑英给这个小巴郎起名维维,当作自己的孙子留在了身边,认仝淑英的儿子为爸爸、女儿为姑姑。小维维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小维维从不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一直以来,他都是仝淑英夫妇的掌中宝、心头肉,爷爷奶奶对他的疼爱,远胜过自己的亲生孙子。儿媳妇有时也抱怨说,“妈太偏心了,都去疼维维了,也不疼自己的亲孙子”。但是仝淑英夫妇认为,亲孙子有自己的亲生父母陪伴在身边,本身就是幸福的,而维维则需要大家更多的疼爱。
伴随着仝淑英孙子、孙女相继成家,家里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依靠土地的收入,已经很难支持一家人的开支。而刘聿伟的糖尿病也越来越严重,十五年都不能下床走路。当时家里5个小孩要上学,仝淑英就在自留地里种菜,收了菜赶着毛驴车到大队去卖,挣个三块五块的,给小孩买笔、买本子。
乡亲们看到仝淑英一家日子过得清苦,时常劝她,“你已经儿孙满堂,况且自己家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干吗还要收养这个维吾尔族孩子啊。”仝淑英总是回答,“那咋办啊,要是你,你能把他撂下么?我们各民族本是一家人,我作为一个党员,更不能不管他啊。他爸妈肯定有困难嘛,没困难谁舍得不要自己亲生孩子啊。”
在经济最困难的那段日子里,村书记到她家里劝说,让仝淑英把收养维维的事情及家里的困难向组织汇报,争取申请一些补助,但是仝淑英坚决拒绝了。她说,“谢谢组织的关心,我想,如果我因为收养维维而向组织申请困难补助,维维就知道他不是亲生的了。孩子还小,不能让他知道这个事情,家里的困难挺挺就过去了。等他长大成人了再告诉他。况且我入党三十年来,从来没有想过向党和组织提过困难,现在的困难我也能自己扛。”
面对捉襟见肘的日子,为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仝淑英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去外地打工,只留下维维继续在仝淑英夫妇身边读书。
前几年,仝淑英考虑到自己的年事已高,能够照顾维维的时间也不太多了。自己的亲生孙子、孙女都已成家,而维维却还是单身,便把儿女们从外地叫回家来,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家庭会议”。仝淑英对儿子、女儿说,“我年纪也大了,其他孙子孙女都有自己的亲生父母在身边,只有维维无依无靠,也没有成家立业,我打算把我们老两口的土地都登记到维维名下,我走以后,维维也算有个维持生计的营生。”没想到,维维的“父亲”、“姑姑”听了以后,非但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还主动要求把自己名下的土地也都登记到维维的名下,希望维维以后的生活能够更加安稳、幸福。每年维维生日,“父亲”、“姑姑”生活再困难,都会寄来礼物,对维维感情也与亲人无异。
民族团结一家亲相伴相依“骨肉情”
2012年春天,从邮电局退休的刘聿伟在病重弥留之际,将老伴仝淑英叫到床头,交代说,“这些年,咱家也没能攒下什么积蓄,我死后,按政策,组织上会给8万元左右的抚恤金和丧葬费,这笔钱就不要给儿子、女儿了,留给维维娶个媳妇、成个家,我也就放心了。”不久,刘聿顺老人带着未能见到维维成家的遗憾离开了,留下仝淑英和维维相依为命。
2013年4月,仝淑英的肝包虫病第三次手术,医生说,她年纪偏大,身体又瘦弱,恐怕很难撑得住这次手术,仝淑英便把维维叫到跟前,告诉了维维的他的真实身世。
维维说,真实身世对自己影响并不大,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不是这个家的亲生儿子。在他看来,从小到大他就像是一家人爱的焦点,更是爷爷奶奶最疼爱的孙子,是不是亲生又有什么不同呢。
吉人自有天相,79岁的仝淑英顺利挺过了手术完最艰难的时刻,她说,“维维还没成家呢,我哪能走啊”。刚手术完的仝淑英不能走路,生活无法自理,维维每天给奶奶做饭、洗衣,待奶奶状态有所好转,便常常扶着奶奶在院子恢复锻炼,在维维的精心照顾下,奶奶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能继续下地干农活了。
仝淑英身体康复了,便用老伴留下的那笔钱,加上自己这些年种地的积蓄。让维维学了驾照,买了车。学成以后,维维便去距家近百公里的吐鲁番港城恒通赛木有限责任公司做司机,月工资3500元,管吃管住。但是不论多晚,维维都一定要回家陪奶奶过夜,即使凌晨一点下班,也一定要回到奶奶身边才能安心休息。每天早晨9:30上班,维维7点多便从家里往单位赶,从不影响工作。在吐鲁番港城工作的半年的时间里,维维只有一次因去外地出差,回到吐鲁番市港城已是深夜4点多,没能回家去看奶奶。
尽管如此,维维依旧不放心年事已高的奶奶独自在家,半年后,维维谢绝工作单位领导的再三挽留,辞去在吐鲁番港城的工作回到村里。即使在家务农、即使收入微薄,也要时时陪伴奶奶左右。
爱心世代永相传维汉同脉“官儿子”
维维回到村里以后,鄯善县连木沁镇政府考虑到仝淑英家的实际困难,加之维维也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便让他加入了镇巡防队。这样,既可以每天照顾奶奶,又可以有一份经济收入,每天下班以后,还能到农田里,和奶奶一起做些农活。
由于维维居住的村子较为偏远,交通不便,所以村里经常会有人来找维维帮忙。不管是维族还是汉族,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谁家有人生病需要送医院,只要一个电话,维维都会开上自己的车去义务接送。有时半夜村里乡亲有急事需要用车帮忙,维维怕奶奶为自己担心,便不告诉奶奶悄悄地去了。村里有人孩子在外地上学,回来只能做路过连木沁镇附近的车,经常半夜三更才能到,维维也会牺牲自己睡觉的时间,到高速公路路口去接这些孩子们早点回家。村里人家只要有结婚的事情,维维总是去帮忙接亲,他的车成了村里的免费婚礼用车。
每天上班的时候,见路上有人都会顺路把大家捎带上,就连村民要去开会,他都会充当免费“公车”司机。每当有人要付钱感谢的时候,维维总是微笑拒绝,他说,这都是顺手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不用什么回报。
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维维“官儿子”—公家的儿子,集体的儿子。
仝淑英一家和村里维族、汉族都相处的跟一家人似的。逢年过节,维吾尔族邻居们都会给她家送馕、送馓子;各家红白喜事,仝淑英家也从来不曾落下。仝淑英说,我觉得无论什么民族都一样,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人情往来就是这样的嘛!
爱心,从仝淑英夫妇的一言一行中,传递到他们的维吾尔族养子身上,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小院里,传递到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