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与大历史
2016-11-26李雪梅
◎ 李雪梅
小人物与大历史
◎ 李雪梅
作为当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一部力作,《宜昌保卫战》最可贵的创作经验就是建基于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洞察,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革命资源,巧妙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的问题,既塑造了卢作孚、张自忠这些真实存在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又创作出钱富贵、尤老兵、江娃子这些普通抗战士兵的生动形象,既注重展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集体群像,也拒绝将侵华日军形象简单化脸谱化,是一部有力量、有情怀、有高度的电视剧。
如果说《宜昌保卫战》震撼观众的是堪称奇迹的“宜昌大撤退”和“石牌保卫战”这样的历史壮举,是卢作孚和张自忠这样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那么小人物的命运则最能激起普通观众的共鸣。尤老兵憨厚朴实、善良隐忍,他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牺牲时嘴角那一抹若有若无的笑容直抵人心深处;江娃子灵活智慧、忠诚勇敢,他受伤后跪地请求随胡宜生上前线的一瞬间更见其铮铮铁骨。钱富贵的个性及其成长更加丰富立体。他其实并不想打仗,他的生活理想就是好好种地,他对这场战争最初的理解就是“不是杀人就是被人杀”,这既是他质朴的心里话,也使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真实可信,他不仅胆小怕死,还爱贪小财。但是,这些缺陷都是符合钱富贵的个性特征及其对战争的认知水平的,更何况他的本性是重情重义的,尤其是在胡宜生打算杀死战马时,他却竭力反对。由马及人,战马和钱富贵们都是无辜的,他们原本可以安居乐业,战争却让他们面临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在恢弘壮阔的抗战历史中,钱富贵们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抗争和毁灭,有力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更反衬出日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同为战争中小人物的还有来自敌军的士兵小林。很多抗战剧对敌人的塑造往往陷入刻板化甚至妖魔化的套路,看似政治正确,实则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宜昌保卫战》明确拒绝了那些套路,既展现了日军高层的复杂斗争,也塑造了身处一线的日军官兵形象。小林这一形象是有真实原型的,他本名小林一夫,战后成为日本广岛日中友好促进会成员,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专程到宜昌谢罪。小林在剧中不仅仅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存在,更重要的是,小林内心的困惑与挣扎、悔悟与思考,提供了一个反思战争的重要视角。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最终目的是警醒人们不忘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宜昌保卫战》巧妙借用小林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这场侵略战争的反感甚至痛恨和厌恶,强化了反战意识,具有同类影视剧难得的思想高度。
战争中有千千万万的小人物,他们往往是在懵懂中被裹挟到战争里,却是历史最广泛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样的小人物并非《宜昌保卫战》表现的重点,但他们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多样的个性和不一样的视角却在更接地气的同时,也能折射出大历史,或许这也是主旋律影视剧的一个重要经验。
李雪梅: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