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醉”之形式,达“醉”之情思

2016-11-26陈治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醉翁亭醉翁陶醉

陈治勇

PPT出示: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心绪,你会用哪一个字?

生:我会用“醉”字,因为他自号“醉翁”,而且这段文字读起来的感觉就是像喝醉了酒一般。

师:“喝醉了酒一般”,这个评价有意思,能具体地说说吗?(生迟疑)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你对语言的感觉还是比较敏锐的。好的语言是有生命的,也会像喝醉了酒似的(生笑),他的哪个样子像喝醉了酒呢?我们可以从句子的形式、用词等角度去思考。请大家多读几遍找一找他的“醉”点。

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几个句子都有“……者,……也”,就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在吟咏,手舞足蹈,不顾旁人,自言自语地吐露着心里话。

师:说得真好,古人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请按照你的理解,读一读醉翁是如何说这些话的吧。

(生读得有点平,语速较快,没有读出享受的味道来,缺少情感的波澜,缺少了读这个句子该有的醉的味道。)

师:欧阳修在欣赏着这里的美景,你觉得他在看时,他的眼睛是一扫而过还是……

生:应该是慢慢地欣赏。

师:言为心声,所以在读的时候怎样才能读出欣赏的味道来呢?

生:语速也应该慢一点才可以。

师:是的,慢一点。请选择其中一句再试一下。

生:林壑/尤美。

师:读出了节奏,但韵味还不够,“林壑”二字有点快了。你的眼睛触到林与壑的时候,你会欣赏,会陶醉,这两个字里该有什么情感?

生:喜爱之情。

师:所以你在每一个字里应该注入这种喜爱之情。(示读)

生:林(语调上扬,且有点拖音)壑(短促里有点尾声,之后稍顿)尤(抑扬顿挫感)美(声音拖得长)。(生鼓掌)

师:很好!就这种感觉,还有这段文字里的“……者,……也”醉意是最浓的。大家先酝酿一下,我们再来诵读。(生自读)

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生鼓掌)

师:你的声音,读出了文字的醉态,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谢谢!同学们,那欧阳修用这醉态的文字,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生:应该是表达他自己对这些美景的陶醉吧。

师:醉翁之意不在酒——

生:在乎山水之间也——

师:这个“醉”是什么“醉”?

生:是沉醉,是陶醉。

师:他以醉态的语言表达陶醉的心绪,醉言和醉语相融合了,言语形式和情感内容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让我们再来用醉意读一读这醉言吧。(生读)

师:从外在形式来看,这个醉语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句子都有“……者,……也”,应该是比较整齐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个人觉得它在整齐里有着错落。仔细去读会发现,对于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的描写,它们的字数不同,读起来也并不存在整齐的韵律感。

师:即整体整齐,局部错落。

生:是的。

师:那问题就来了,古文很讲究韵律美、节奏美,其实这些句子欧阳修要把它写得字数相同,具有严密的节奏感,对他这个大文豪而言也并不难,那他却为何要用这样的语言呢?(生沉思)

生:因为欧阳修在写的时候绝对是陶醉其中的,他必定边写边乐,心里想着那些美景,就随手写下了,如果句式都很整齐很工整的话,那他肯定是经过润饰的,润饰时,他的心就已经从美景中抽离了。

师:你的发言具有哲学的味道。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观点,值得点赞。可是事实是欧阳修的这篇文章经过了好多次改动的呀,从课后练习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他在改动的时候为什么不改句式?

生:这样至少从表面上体现他的醉啊,醉了,就不会去想整齐或不整齐了。

生:因为欧阳修知道,这样散落而又整齐的语言才更能传递他的心声。

生:借用刚才所学,欧公知道语言形式要与情感内容水乳交融。如果过于整齐划一,反而有点呆板了,虚假了,也就不“醉”了。这样似乎醒中有醉,醉里带醒,反而情感更逼真。(生鼓掌)

师:太好了!我们一点点地进入了言语的核心地带了。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言语形式上品读了这几个句子。现在我们再仔细读一读,能否从这些言语中读出欧阳修在和我们说话呢?(生一时思路凝滞)

PPT出示: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师:这个空格,你会填什么?

生:“何也?”。

师:为何这样加?

生:因为读到这个地方,我很想知道这是个什么景,也似乎觉得欧阳修洋洋自得,在向别人卖关子似的问别人,把我带进了文字中。

师:真乃知音也。欧公这一“者”一“也”,看似他陶醉在美景中而自言自语,却在不知不觉中也将我们带入了他的文字中,看到了他的音容笑貌,和他共醉于山水了。这样,欧公就从千百年前的文字里走到了我们的面前了。现在,请把下面两个句子中你觉得可以填上“何也?”的地方写上去。

PPT出示: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何也?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何也?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何也?醉翁亭也。

师:此刻,你们读方括号里的“何也”,我读其他文字,然后我们再交换着读。(师生轮流读加了“何也”的语段,读出醉情。)

师:这段文字里,其他地方能读出醉吗?

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也是醉言,似乎是自问自答,又似乎在问我们,和上面的“……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将我们带进去了。

生:他自称“醉翁”,却意不在酒,这与常理的“醉翁”不合,这是醉言,但这却传递了他对山水之间的钟情。

生:这段文字每一个句子的结尾都有“也”字,它让句子的音韵变得荡悠悠的,就像喝醉了酒一般,很动听,很令人陶醉。

师:尺幅之间,音韵绕梁,蕴含深厚,欧阳修通过一“者”一“也”的言语形式,写出了他的“醉翁”之态,也让我们醉了。

猜你喜欢

醉翁亭醉翁陶醉
永远的醉翁
——纪念欧阳修逝世950周年活动侧记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一品红
吹牛不交税,作文共陶醉
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雨中落樱
你美丽,我陶醉
滁州醉翁亭园林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探析
云,令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