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愚公移山》教学看初中生发展的差异性
2016-11-26黄文龙
黄文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发展禀赋、发展环境和发展心理,教师只有把握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尤其是把握学生发展的不同起点、角度和速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愚公移山》的教学,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迪和思考。
一、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起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遗传与家庭环境的不同,知识面与价值观的不同,家庭教育和社区熏陶的不同,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不一样,显而易见,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个体的发展起点是不一样的。教师应着力抓住学生的心理、智能和需求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引导教育。
1.心理差异。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处于心理学上的“危机年龄”段,心理活动容易起伏和动荡,教育得好,学生的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就能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懂得点儿事理却又不够透彻,希望情感意志能够自我调控,却又常常受到外力的影响和支配,情感和意志表现出相对的脆弱性,他们渴望与成年人有平等交流情感的时间和空间,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独立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但他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忽视和压抑。尽管初中学生的心理千差万别,但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却是相同的。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是教师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
2.智能差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稍作预习就能够背诵,有的则是一个学期下来还背得时断时续;有的学生能够提出关于“愚公”与“智叟”得名的疑问,有的则还把京城氏遗腹子当作是愚公的家人;有的能够通过“山南水北”来辨别方向,有的则把“万仞”高山当作小丘;有的知道此前曾有关于愚公该“挖山”还是该“绕道”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有的则还以为列子是当代作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不能藐视反应迟钝的学生,但决不应该无视智能差异的存在。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智力差异的成因,特别是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在课后的作业和辅导中特别是在课余与学生的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3.需求差异。由于外部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对教育教学的需求也将因人而异。当社会需要知识、尊重人才时,就会出现像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样的全体学生如饥似渴学文化的热潮,当社会出现拜金主义狂潮时,就会出现学生厌倦读书的场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的需求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而一些学生可能在教师或同学或者书刊媒体的影响下,产生自己的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的初步确立,直接影响到他对教育教学需求的选择,从而也影响到他对一名教师或者一门课程的选择和判断。
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角度
成年人会为自己拟订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在为自己的起点明确定位后,就会选择相应的发展角度去进行必要的努力。初中学生的发展,也有各自不同的角度,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就是学生发展的区域、目标和顺序的不同。
1.发展区域的差异。教师和家长大多希望学生在校学习能够全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是可能的,但均衡则是极其困难的,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不想花大量时间去变强弱势项目,所以这往往与教育目标、与长辈的期盼相左。以表达为例,有人喜欢书面的,有人喜欢口头的,还有人喜欢肢体语言的,而会写的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不一定会比划表演,会肢体语言的不一定会写。语文教师常常陷于两难境地,学生的优势所在你不能不尊重、保护和激励,以期弘扬个性、彰显才华,学生的劣势所在你不能不想方设法来克服、修正和改进,以期免于为来日发展埋下隐患而贻误学生前程。教师虽然无法为学生量身打造将来,却要担忧学生的将来是否受制于自己一时的失误。
2.发展目标的差异。即便是“年且九十”的愚公,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发展中的中学生无论如何更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什么可能都会出现的,因此,教师不能斥责外向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嘲笑学生发展的拖泥带水,不能小觑有志学生的跛鳖千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勇于为自己设定目标,勇于把自己的目标公诸于众;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初步拟订每日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人生总体目标以及人生终极目标;教师还应该使学生知道,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时间,拟订的任何目标都应该有个截止时间,不要寄学习或工作的希望于来日,而应该认为今天就是最合适的时机,并把这样的看法转变为习惯。
3.发展顺序的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为自己设定目标,必须明确绝对不能等待其他人来给自己定目标,只有自我设定目标,才能真正主导自我。当目标设定后,很多学生会发现,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甚至是样样都极其重要,样样都迫在眉睫。人们都习惯于急事先办,但人们也常常在事后发现许多急事并非重要的事情,因而必须提醒和指导学生,“急事”和“要事”不是同一个概念,与目标相关的才是重要的,才是行动日程表上应该优先进行的。就像愚公那样,移山目标一经确定,“叩石垦壤,箕畚运土于渤海之尾”就是压倒一切的要事。同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也必须确定人选和顺序,相同的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行动的顺序就不一样。
三、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办学者希望每个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唯有高质量才能说明学校教育的成功,才能说明教师教学的成功。而高质量并不仅仅反映在考试的结果里,也反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降低重心,尽可能与学生平起平坐,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更全面更真实地把握学生的不同发展速度,以便于及时准确地调整和控制教学方法。
1.起伏。无数事实表明,学生发展之路不是平坦的,在发展之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波折,发展速度因此也就不可能是匀速的或匀加速的,所以,起伏是发展中的一个常态。学生有过疑问,愚公挖山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他与智叟有一个相似点,就是没有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的说法就是值得推敲的,愚公凭什么担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再说,愚公凭什么保证子孙愿意顺着他的想法一代代挖山不止?“荷担者三夫”中会不会有人因为成家立业而退出挖山行列,或者因为家中闹矛盾而中止挖山?一个被长期定性了的挖山故事尚且能够演生诸多变故,学生发展起起落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2.突变。突变是指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发生的幅度或频率巨大的变化,有些甚至是质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突变都有其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就像愚公“聚室而谋”挖山能获得“杂然相许”那样,是一家子长时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所以愚公骤然一呼,全家才会登时响应,看似突然,其实酝酿过程由来已久。所以教师不必为学生的突变感到惊讶,而应利用长时间的积累为学生的突变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突变既可能变好也可能变糟。夸娥氏二子背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山这个突变就很能说明问题,山背走了,“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指通豫南”的愿望瞬间得以顺利实现。可是这两座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那里的百姓也要因天降高山的骤然阻隔而出行不便了。因此,教师在促成学生发展变化时,要慎防转变滑向意愿的对面。
3.停滞。不管优生或差生,在某个科目或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不仅学生有这种状况,教师也有这种状况。专家们所谓的“彼得高地”就产生在这一层面,不求发展的则跌入“死亡谷”,求发展的则可能进入“第二高原”。学生发展停滞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止不动,表现为犹疑、畏缩、缺乏自信、厌倦学习;另一种是原地转圈,表现为有行动无方向,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我们知道,任何问题说到底都是环境、他人和自己综合的结果,因此改变环境来创设合适氛围,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说苑·谈丛》说过,“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这话应该给我们以警醒。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个体内部的各种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校园才会丰富多彩,才给教师发挥才能留下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对《愚公移山》做出种种解读,我们也能因为《愚公移山》的教学引发种种思考,但在发展学生上,我们最需要的还是愚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