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的背后藏着什么?
2016-11-25马建秀
马建秀
“位置”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基于现实的需要,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如“靠近讲台的为第一行”“靠近门的为第一列”)上升为用数学方法(即“数对”)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对学生而言,只要根据“数学规定”把现实空间位置转化到平面图上,再遵从“从左向右、从下向上”的原则,就能找到一个数对与一个物体一一对应,学生易于掌握,学习难度不高。因此,课堂上,常常听到学生说“这个问题简单、好做”。对于教师而言,简单的知识背后需要挖掘什么数学内涵呢?让学生终生受用,是执教者应该思考的。
在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目标要求。对于一些教师来说,知识是显性的,背后的思想却是隐性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迷茫而无所适从。笔者在“位置”一课的设计中,试图让学生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结构化思想、符号思想、函数思想、变中不变思想、抽象思想、模型思想……
下面谈谈如何从学习材料、问题思考、教学活动与习题设计四个方面,让学生感悟这些数学思想。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
课前谈话: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时,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座位的?
【设计意图】学生以前能利用第几排第几号这两个信息在电影院找到自己的座位,通过教师的课前谈话,他们已有的经验被唤醒,为本课做铺垫。学生经验中的座位图,就是直角坐标系的“雏形”。
问题思考:为什么具备“行”和“列”两个条件,才能确定位置?
1.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能够说出确定了“行”,但不知道是这“行”中的哪一个,或者确定了“列”,不知道是这“列”中的第几个,无法确定位置。
2.接着小黑板出示直角坐标系“半成品”:即只画出几列,没有画出行。让学生到台前从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会数出自己坐第几列,再数出第几行,用直尺画出行和列的交叉点。
3.追问:这一点,属于“行”还是“列”?学生能够发现只有交点才同时属于“行”和“列”。
4.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画图,能够发现只有满足“行”和“列”两个条件,才能确定唯一的一点,即一点对应一个数对。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为什么同时具备“行”和“列”两个条件才能确定唯一一点,通过画图,发现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是建立在原点、方向、单位刻度唯一确定的基础之上。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它使几何图形可以用数或代数式表示出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与形”做一些铺垫。
二、数形结合思想与一一对应思想
学习材料:平面座位图
【设计意图】将空间座位转化为平面图,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这需要遵从数学规定:以观察者的角度,图上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排列为列,从下向上的顺序排列为行;空间位置从左向右为列,从前向后为行。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极好载体。数对确定位置的本质就是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包括空间方向与平面方向的一一对应,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只有将空间座位的形与数对应,即由形想数,才能用这个数对找到平面的唯一点(即由数想形)。数对就是这个转换过程的桥梁纽带。
习题设计:
1.(2,2)(2,4)这两个数对有什么特点?你能想到它的图形吗?
2.(3,5) (6,5)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点子图:
①图上三个红点连起来是什么图形?
②如果要形成平行四边形,需要把哪个黑点变成红点。
③这个点的数对是什么?可以看作把哪个点平移几个格形成?
【设计意图】“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本题是感悟数形结合的很好载体。形帮数,数助形的同时,还能将平移知识融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活动:
规则:老师请一个同学出来说数对,这个同学再找另一个同学到黑板的平面座位图上把这个点找出来,然后对应空间座位那个同学站起来。站对的同学再出来说数对,重复活动。
【设计意图】此活动需要学生带着问题,思维在不同个体中形成连锁反应,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可谓“以点带面”。此活动学生在思中学,学中悟,热闹的背后,一一对应与数形结合思想潜移默化在他们心中。同时也感悟到有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就便于交流与沟通,就能使空间有结构、有序,使我们的认知不混乱。
三、结构化思想与符号思想
导入新课:老师要找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他在第4排的第3个,会是谁呢?
【设计意图】学生会指出同时有四个同学符合条件。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规定目标是不确定的,生活是紊乱的,从而产生结构化的必要性。
问题思考:老师要想从他们四个之中只选一个怎么办?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必须得有个人为规定:是从左向右还是从右向左。在认知冲突中,体会数学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让学生经历了结构化的过程。
学习材料:出示座位图,在座位图的下方和左侧标出1、2、3……这样就建立了坐标系的初步表象,再把数字连接成一条直线,就出现了数轴。
【设计意图】原来的座位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刻画,其结构清晰化。
问题思考:
1.如何简洁地表示第3行的第2列?
请学生将自己的表示方法一一呈现在黑板上。并说出某些表示方法不合理的理由。
2.(3,2)(2,3)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3.如何才能让大家都看明白?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发展符号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魅力,同时体会符号的简洁性。同一个位置可以出现两种记法,必须统一才便于沟通与交流,结构化思想随之产生。
四、函数思想
习题设计:在方格中描出(1,1)(2,2) (3,3)(4,4)(5,5)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描点,使学生发现这些点在一条斜线上。
问题思考:
1.这些点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出行数和列数相同。
2.能连成什么图形?通过动手操作,能连成一条直线。
3.你还能说出一个数对的点也是在这条斜线上较远的位置吗?
4.(x,x)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以后学习y=x的正比例函数做准备。
教学活动:
师:下课了,我想请同学们带着今天的知识离开课堂,走出数学味。
1.(5,6)同学先走
2.(x,4)同学离开
3.(4,y)同学离开
4.(x,y)同学走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充满了喜悦和好奇,觉得这样的数学课很有趣。使在游戏活动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悄悄地渗透函数思想。
五、变中不变思想
问题思考:
1.如果我们班的黑板在窗户这面,表示你位置的数对会不会改变?请尝试写出来。
2.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数对变了。
3.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大部分学生发现数对变了,位置没变。
4.造成数对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行”和“列”变了。
5.由此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确定行和列,要以观察者角度考察,数对随观察者的角度改变而改变,不变的是位置,感受变中有不变的现象存在。
六、抽象思想
学习材料:空间座位——平面图形——点子图——直角坐标系——数对。
【设计意图】学习材料的呈现是逐步的抽象,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和体会抽象思想。
习题设计:把自己的位置用直尺在坐标系上画出来。
【设计意图】把学生站成一排成一列抽象成一条直线,再把两队交叉那个同学抽象成一个点。抽象思想是最上位的思想,贯穿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有了抽象才能把生活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
七、模型思想
问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里用数对确定位置?
学生可能会说出停车场、门牌号、电影院、操场站队、储物柜、课程表……
【设计意图】这些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运用数对这个数学模型来解决,就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建立模型思想,才能把生活问题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一些基本思想。“位置”一课的设计,在显性知识的背后,挖掘出诸多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例,或许能给数学教师指明一点方向:当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及做过的习题遗忘后,只有数学思想才能沉淀下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人们都说:“一流的教师教思想,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三流的教师教知识”,成为一流教师应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