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雁与芦苇

2016-11-25李玲

海燕 2016年8期
关键词:下海芦苇荡渔家

李玲

渔家男儿一声吼

很久以前,在辽河口海域有一群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的打鱼人,春天从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等地浩浩荡荡地来,入冬前又成群结队地走——他.们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过着“生吃螃蟹活吃虾”的近似于原始的渔猎生活,饱尝了大自然风雨的洗礼和潮浪的淘练,被称之为“渔雁”。这个古老而富有生活体验的群体后来聚集在一个叫二界沟的小镇繁衍生息,演绎并传承着辽河口海域及沿岸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渔雁文化……

——题记

自从我带着海浪般的“咆哮”呱呱落地来到人间,便注定了一生要与大海为伴的情缘。父亲说,这小子力气大嗓门亮,将来一定是下海打鱼的好把式。

我不知道先辈们当年为什么要选择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这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渔村。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给船老板打工下海打鱼养家糊口,尽管如此我们一家还是填不饱肚子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日子就像海水一样苦涩苦涩的。

12岁那年我开始逃荒乞讨吃百家饭,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都认识我。不过,天生的好嗓门还真的给我带来了好运气——我学会了唱渔家小调喊渔家号子。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那一唱一喊就觉得特痛快特爽。一次,父亲下海去了,妈妈还病了,我走村串巷乞讨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看到一户人家的新房正在上梁就凑了上去。有人认出我说这小子嗓子好会喊号子,主人便叫我过来。我摇摇头说饿喊不动,人家就给了我三个窝头,我狼吞虎咽般吃完一个便高兴地喊起了“上梁号子”,而后小心翼翼将两个窝头塞进怀里给妈妈带回去。

14岁那年我随父亲下海打鱼,由于体力单薄又吃不饱晕倒在船上,大人们用箩筐把我抬了回来。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是苦呀,村里有一个专门爱与大海较劲的大叔,人们称他为“海赖子”,在一次下海中竟然也饿晕了和我一样被抬了回来。我不服气,一定要坚持下来!理清思路后决定发挥我的强项——喊渔家号子,于是那响亮亮的一声“吼”喊出了咱渔家男儿的自信,渐渐地出了名当上了“号头”(俗称)。你问我喊的号子有多大力量?后来有人将缆绳绑在一个400多斤的铁锚上,十几个壮汉在我的号子指挥下竟然把锚齿给拉断了。

下海打鱼这活儿,有点能力的人都不愿干,危险就不说了,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苦、累、脏”——不管吃饭、睡觉都伴随着船体的摇晃,风浪大的时候根本站不住。很多人刚下海时晕得一塌糊涂,头疼头晕胃里翻江倒海呕吐不止。还有,那些从海里打上来的“货”良莠不齐、腥臭扑面,不但要把泥沙、石块挑选出来,还要把鱼、虾、乌贼等分门别类,那海水拔凉拔凉冻得手都伸不出来,海风刮在脸上就跟刀割似的。那时的渔船全靠摇橹跑风,为了提前赶到渔场,打鱼人必须拼体力摇橹行船,摇不上个把小时就要换一次班。全船人就这样不停地摇呀摇,人人手心上都磨起了一片厚厚的血茧。

那打鱼的场面真的令人难忘——放流、插网、滩网、毛网、架子网各种工具十八般武艺都要派上用场。那些鲅鱼、黄古鱼们扎着堆地向一起聚,远远望去海面上会泛起一片片白光。这时船老大会兴奋地命令把大帆高高挂起来向其靠拢下网,我一定要大声喊“捕鱼号子”。那粗犷而悠扬的韵律此起彼伏,让人感到振奋,大家一下子来了精气神,疲劳好像一扫而光,拔起网来也不觉得累。

要说这渔家号子既是咱渔民的“劳动号”也是“娱乐号”,什么时间嘁怎么喊都是有技巧的——在船离岸和拢岸需用杠子撑船,喊拖杠号子;船在离岸、拢岸、过滩时需急转弯,这时单靠舵的力量不够,需要用艄来帮助船扭转方向,即喊扳艄号子;船至平水速度慢,靠摇橹前进,可唱节奏较缓的数板摇撸号子;在面对狂风恶浪,需要奋力抗争时,则发出铿锵有力、刚劲浑厚、气吞山河的拼死号子;经过码头,船工们为了显示自己船家的声势表示热闹,喊气势雄壮的下水摇橹号子。

要说我最拿手的还是喊节律紧凑、快速变化的打樯号子,所谓打樯就是将挂网拦鱼的木樯桩楔进海泥中立稳,然后用这樯网网罗随潮汐而来的鱼。那一怀抱粗细、两三丈高的大木桩贴船而立,在它的顶端上绑一横杠,像个大十字架,风浪袭来晃晃悠悠,人要立在横杠上互相搭肩挽臂,用腿脚下蹲的力量把樯桩打进去,这时号头吟起进行曲:“打着地打着伊哈哈!”,人们起先是不敢移动腿脚,屈膝动臀,而横杠搭接着的桥板上的人可以跳动起脚步,一齐应和着“伊哈哈!”,那大樯仿佛是在这号子的催动下开始向海泥中扎了下去,号子越来越快,人们的脚板踏出“啪、啪……”整齐的敲击声,好似打击乐,落在号子旋律的每拍的后半拍上……咱渔家号子的神奇就在于它能将船工们的能量聚集起来奇迹般地爆发——挺立在堤岸上的缆桩,以其深深浅浅重重叠叠的绳印,向世人举证浪花飞溅的沧桑。不是吗?风帆是江海的苦力,它的祖训、它的漂泊、它的苦守压弯了它的脊梁,可它的憨厚、它的蛮力、它的心志全都在澎湃的号子声中澎湃地释放……

28岁那年我当上了海外队长。那一年春天我的母亲不小心摔了个跟头起不来了,我急坏了,当着众人面安慰母亲并发誓,现在要是有个人愿意,不管是啥样都行我就娶她,只要能伺候好我的母亲。哪曾想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边站着的就是现在我的老太婆的姐夫成心了,回去就和家人商量找人说媒,于是这个小我8岁的老太婆就糊里糊涂地嫁给了我。我自感有些惭愧呀,人家可是有模有样的年轻姑娘,咱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脸上还有点小缺陷。当然,咱也有咱的优势嘛,会喊号子会唱歌,还是镇里小剧团的骨干,心地也好嘛。哈哈,不说了。如今,我们老两口磕磕绊绊已经走过了56个春秋,五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两个女儿嫁到城里了,三个儿子都各自有了自己的渔船……不一样呀,解放前咱是给船老板打工,解放后咱加入合作社生产队,现在咱自己就是船老板。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如今的渔船上和码头上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应有尽有,再也不用咱去喊号子鼓劲加油了。不过,我忘不了它.没有什么能比这如此简单的“音乐”更使我着迷的了,它已融入我的生命,仿佛每一个细胞都与之产生律动——那难忘的渔家号子呀,一代代“古渔雁”的意志、力量、步伐,都曾被其特有的节奏统一,一代代“古渔雁”的精神和信念,也都曾被其特有的韵律振奋、坚定。

“哎——嗨——哟——,天色亮,潮水涨——”

“哎——嗨——哟——,船出港,篙子撑——”

是谁拉开了嗓门似唱似吼?那嵌在节拍里的字眼,在浪尖上恣意打滚。

是谁放开了喉咙似吼似唱?那填在韵律中的主题,在风口中尽情张扬。

就是这一吼,便有了风帆与云雾搏斗的胆量。

就是这一唱,才有了舵棒与波涛亲和的柔肠。

渔家号子风锻雨淬,在千百年间不曾更韵变调,在潮来汐去中不曾湮没铿锵……

梦里水乡

我是怎样穿过了那个长长的雨季,来到了你的身边,已经记不得了。不过在梦里,我就是这样真真切切地在你的身边,踏着那条弯弯曲曲的泥泞小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全国山河一片红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中,父亲被定为司法系统首批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的“五七大军”。于是,我和妹妹的童年就莫名其妙地和东北一个叫小台子的村子紧密相连了。

那里是一个水的世界,与江南的小桥流水截然不同,它一面是十里稻田,一面是大片大片的芦苇,到处都是沟沟坎坎坑坑洼洼。不过,每当雨季那白茫茫的水里,就有大量的鱼虾。于是,家家户户都有几样打鱼摸虾的家伙儿,什么旋网、搬网、丝挂子,就连十几岁的孩子都会比画两下。听爸爸讲过,在解放前那芦苇荡是土匪出没的地方,也有人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避难到芦苇荡里,一待就是几十天。而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里,芦笋、芦根、小鱼小虾就是人们救命的稻草,芦苇荡成了生存的乐土。

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们长得很快,瞬间就变得绿油油的,要不了多少日子,就可以长到齐腰深,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而狭长的叶子。夏天,那芦苇荡就好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当微风拂过,一浪一浪的碧绿仿佛在奔跑,它们手牵着手,纤弱的身子,如同一根根坚强的神经,支撑着自己的灵魂,一次又一次不屈地扬起头来。

每到这个时节,都会引来众多的芦莺、布谷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来到苇塘边,耳边就会听到蛙声、百鸟齐鸣融合一起,简直就是一部大型交响乐。我们小伙伴常常结对进入芦苇荡里去找鸟蛋,提着小筐穿梭在苇丛中,从不感觉害怕,当发现一窝鸟蛋便高兴得心花怒放。水中的芦苇枝枝挺拔,一根一根密密地挨着。忽然,芦苇深处传来了水鸟格外清脆的鸣叫声,给本来就很热闹的芦苇荡又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后来听人说,这种水鸟就是《诗经》中所提到的“睢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传说中痴情的爱情鸟。

水鸟站在芦苇的顶梢“喳喳”地叫着,芦苇颤颤悠悠地晃来晃去,不知是鸟儿在风中漫步还是芦苇在风中舞蹈。走进芦苇丛里,叶子亲吻着脸,柔柔的。难道这柔柔的芦苇是软弱的吗?并非如此,你看,虽然一根芦苇不起眼,而一根根芦苇连接成片时,就能支撑起一片绿荫,庇护生灵。于是,芦苇所在的地方就变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风,有了琴弦;鸟,有了家园;荒野,有了生生不息的生机和活力。

芦苇的一生是无私的,给我们清新的空气、美的享受和物质财富。让我们在这水草丰腴的环境里成长,让我们更加热爱故乡。应该说,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寂寞的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

那片神奇的芦苇荡,的确载满了我无数童真的快乐。以致若干年后每每看到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看那阿庆嫂在苇塘边的小茶馆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时,心中就会升起那熟悉的小船吱吱呀呀穿行在芦苇迷宫中的潇洒和惬意——摘一片芦叶,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能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用一根芦苇,除去叶子,拴上一只蜻蜓,来到河边就会引来更多飞舞的蜻蜒.我们一会工夫就能捉到好多只漂亮的精灵;拔一根粗壮的芦苇,三折两叠,就能交织成五角星,手拿着五角星唱《闪闪的红星》,仿佛自己就是小英雄潘冬子;选一根稍细点的芦苇,借助苇叶捆扎,还能做出一把小巧的手枪。有了手枪,口中模仿子弹射击声,苇岸边便“硝烟四起”,我们就是沙家浜芦苇荡里的新四军了……端午节到了,我们去苇塘中精挑细选摘下宽大的苇叶,回到家后,母亲先把苇叶浸泡到桶里,然后拿一两片叶子把洗好的糯米放进苇叶中,裹成了四角尖尖的,那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便包好了。于是,村子上空袅袅的炊烟,溢满了粽子的清香。

深秋,金灿灿的苇杆上,摇着一团团芦花。风起时,远远望去,芦苇丛像一片波涛起伏的海洋,苇絮飘飘,白雾茫茫。我们小伙伴小心采来团团芦花,等寒冬到来,把它垫在棉鞋里,既保暖又暄软,再冷的天,脚也感到暖暖的。冬天是芦苇收获的季节,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圣洁而美丽。

常常感动于站立的芦苇。因为它们是自由的精灵,独守着滩涂泥淖浅岸上的一方瘠土,苍翠而来,萧条而去,细弱纤瘦的筋骨傲然挺立,洁白轻盈的芦花自由飘荡。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芦苇以其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而密密的芦花则如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独自守候着那份平凡中不屈不折的高贵。芋芊芦苇,在淤滩上扎根,无拘无束;在泥淖里生长,蓬蓬勃勃。那秀绿的苇杆,茸茸的芦花,总能牵动着心里所有的辛酸、寂寥、率真与苦涩。西方一先哲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平凡的芦苇却在那样的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坚韧,就如同那些世世代代默默地守候着那片黑土地的淳朴可敬的乡亲们,那儿种植着他们殷切的希望。

有些东西说不清楚,所以就不必说了,而只有去梦。在梦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触摸——我是怎样来到了你的身边,真的已经记不得了。不过,你已经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那份如槐花般最初的向往,沁人心扉的幽香,轻轻地濡染了我们的似水年华。

穿越岁月汨汨流淌的河流,打开记忆朦胧的窗,我的心已经化做一只美丽的丹顶鹤,飞进梦里水乡……

猜你喜欢

下海芦苇荡渔家
芦苇荡里的鸟儿
渔家网事
芦苇荡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三回 柳宝怡精修致和堂 阿庆嫂送药芦苇荡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惠东渔家
FORBIDDEN MONEY
Forbidden Money
蒸发波导下海杂波对雷达探测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