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学生的奢侈品:体育

2016-11-25Amanda

大学生 2016年20期
关键词:耶鲁林书豪橄榄球

Amanda

在美国大学玩体育,要能挤出时间,投入精力,还要能克服种族、经济、文化等挑战。类似美式橄榄球的比赛在大学校园人气很旺,但长青藤联盟的高校不招收体育特长生。指望通过体育获得奖学金,只能选州立大学。计划成为职业球员,不如直接加盟职业球队,因为在大学打球会错过黄金年龄,还会因参加大学联赛带来伤痛,影响今后的发展。这些因素都让在美国大学里玩体育成为“奢侈品”,它与谋生无关,与名利无关。

看着里约奥运报道,我想起了两年前在美国新泽西小镇上遇到的杰克。

他是乔治敦大学政治专业的毕业生,像美国队长一样帅气,还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的私立中学当老师,教中文和体育。这个选择令人意外,但杰克告诉我,他在为参加2016年的奥运标枪比赛做准备。私立中学本就是他的母校,当老师可以住宿舍、吃食堂、使用体育场馆与设施,不用朝9晚5,不会影响他的训练计划。“跟我读大学的时候差不多”,杰克笑着说,私立学校提供的各种福利让他专注备战奥运。

备战奥运是杰克过去两年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但不是他的职业。他喜欢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不断进步,喜欢在赛场上瞬间迸发出的斗志,喜欢跟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同行较量。这体现了早期的奥运精神,即一场非职业运动员的盛会。非职业运动员或业余选手在英语里被叫做Amateur,其拉丁词源是“热爱、喜爱”。

须有钱也有闲

在业余时间玩体育可不是一项人人都可享受的福利,即使在大学校园也是如此。

时间是宝贵的稀缺产品。美国大学校园流传的一句话是“学习、社交、睡觉,我只能选其二”。体育连前三名都排不进,跑跑步或打打球都得“见缝插针”。在哈佛读博时,我的一个同屋是法学院的,天不亮她就去健身房跑步。等我起床,她已回屋洗漱完毕,抱着书本直奔图书馆了。有的学生还要课外打工养家糊口,那更是见不到他们运动的身影。

除了时间和精力,玩体育还要消耗一定的物质成本。即使跑步也需要一双跑鞋。波士顿市中心一家挨一家的小商店的橱窗里摆满了运动鞋,目标顾客是附近居住的黑人家庭。即使收入再低,孩子们要成为未来的乔丹,还是离不开一双运动鞋。玩体育还有各种各样的开支。我加入了哈佛国标舞队,队里提供各种福利,交50美元押金就能免费借用比赛服装,校外上私教的小课可以打折,参加比赛的报名费与交通费可部分报销,但这还是一项烧钱的爱好——一双舞鞋动辄上百美元;私教课折后价每小时35美元;比赛地在波士顿附近花拼车费,去纽约就得支付可观的住宿费和交通费;队里每年组团去加拿大参赛,这又是一笔开支相比之下,队里提供的福利只是“杯水车薪”,这让发愁生计的学生望而却步。

有钱也有闲,体育成绩还会因为其他意想不到的原因拉开差距。在《超常值》(Outliners)一书中,作者对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生日进行分析,发现出生在1~3月的球员特别多,其原因就是入学日期为9月。假设两个孩子都年满7岁,生日在1月的无论身高还是体能都比生日在8月的那个占有优势。他们同时入选了学校冰球队,这种优势会帮助前者胜出,获得教练的青睐,在比赛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尽管少数出生在6~8月的孩子能靠天赋后来居上,但出生在1~3月的孩子更易在冰球赛场上胜出。

性别、种族等也会影响体育赛场上的表现。分析不同种族的体能差异时,有人从历史溯源着手,推测在当年贩卖黑奴的过程中经过了残酷的选择,身体健壮的才会被奴隶贩子挑中,在条件艰苦的海运途中存活,在种植园辛苦劳作并繁衍后代。也有人比较生理特征,得出黑人与其他种族运动员在四肢长度、肌肉纤维、骨密度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擅长田径、篮球、拳击,但难以在游泳、体操、举重等项目上领先。还有人强调商业驱动力,刘易斯破记录时获得重奖,乔丹不仅是NBA超级巨星,还打造了自己的商业王国,泰森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还有隐藏在种族差异背后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便是之一。驱车经过黑人社区时,街角总会出现简陋的篮球场;转到犹太人社区,路边绿树后掩映着网球场。表面看是居住的人肤色不同,其实是从事的职业与收入存在差异。工薪阶层的白人青年也会去拳击场训练;居住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黑人家庭也会把孩子送去暑假的网球或马术俱乐部。文化差异也隐藏在不同肤色背后。在中国到处可见的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到了美国就踪影难觅。用脚踢的足球在美国被叫做Soccer,用手传的橄榄球在美国被叫做Football,小到一所学校,大到全国职业联盟,都是人气极旺的比赛。羽毛球和乒乓球都是小众运动,在纽约城的乒乓球俱乐部,一半都是亚裔。这些经济或文化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从体育的种族差异里剥离出去。像大威小威那样称霸网坛的黑人,像林书豪那样闪亮的NBA华人,突破种族差异的案例凤毛麟角。

美式橄榄球的历史与美国大学校园有不解之缘。

橄榄球最早发源于英国的伊顿、哈罗、拉格比等贵族学校,后传入加拿大与美国。现在英式橄榄球被叫做“拉格比”(Rugby)。美国的第一场校际橄榄球比赛是1869年在罗格斯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之间举行,基本沿用英国的规则。真正的美式橄榄球萌芽于1874年哈佛大学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3场比赛。哈佛喜欢带球跑动的“波士顿”打法,并在1875年说服耶鲁大学采用这些新规则,为两校之间长达240年的“独一无二比赛”(the Game)拉开序幕。同年,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与哥伦比亚四校成立了校际橄榄球协会。到了1880年,耶鲁毕业生兼球队教练坎普完善了规则与打法,把美式橄榄球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早期的美式橄榄球基本上是由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一手打造的体育运动。虽都是长青藤联盟的成员,但各校在这段历史里扮演的角色不同:普林斯顿循规蹈矩,尊重英国的传统;哈佛喜欢打破规则;耶鲁则是完善与推广新规则;而哥伦比亚也不甘落后,会搀和进来。

一年一度在深秋举行的哈佛、耶鲁橄榄球比赛盛况空前。两校轮流担任主场,比赛当天的观众动辄数万人,现场有时还能一瞥布什等校友的身影。热血沸腾的场面令人难忘,肯尼迪形容他在白宫工作的紧张程度就好像“每个周六都跟耶鲁打一场橄榄球赛”。每年的比赛除了看名人,还要防黑客。这些黑客来自哈佛隔壁的MIT,他们会不请自来,混进赛场搞恶作剧。1982年的哈佛、耶鲁对决,空中突然升起一个写满“MIT”的巨大黑色气球。校警正准备拿枪射击,气球自动爆破了。MIT的DKE兄弟会对此事件表示负责,说气球里装着用于冰箱的氟立昂,是一种安全的惰性气体,而这一次的恶作剧从1978年就开始酝酿了。准备期间,MIT共出动了20多名黑客,前往哈佛球场先后踩点8次。比赛当天凌晨两点,这支黑客军团潜伏进球场安装。他们的脸上涂着迷彩颜料,还专门派人在嘹望塔放哨。但当天还是发生了故障,需临时派一名黑客骗过哈佛校警,混进设备间,手动排除故障。多年后接受采访,当年的黑客们回忆起最困难的情境竟是“逃票混进球场”。这个小插曲,让学校的迥异风格跃然纸上。

尽管哈佛、耶鲁的橄榄球比赛盛况空前,但光靠体育敲不开这两所学校的大门。

长青藤联盟的学校不提供体育奖学金。当年林书豪进哈佛不是靠打篮球,而是靠实力。他SAT(相当于美国高考)的成绩接近满分,在高中的平均绩点也很高,高一就选修了大学数学课程。在哈佛他主修经济学,辅修社会学,日后的理想是结合这两个学科,加上篮球特长,成为服务低收入人群的社工。

林书豪在哈佛打球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大一被认为是队里最单薄的球员,大二也只是二级梯队,直到大三才爆发,进入一级梯队。林书豪在加入NBA的早期也一直坐“冷板凳”,有时气得连吃40多根辣鸡翅,有时埋头在被子里大哭。在效力尼克斯队并一夜成名之前,他借住在亲朋好友的客厅沙发上,直到身家百万才搬出并拥有自己的住所。

进哈佛前,有人告诉林妈妈,林书豪打篮球纯属浪费时间;他拿着NBA最低年薪时,有人质疑他没有好好用上哈佛这个学历;他上了《时代》封面被称“林疯狂”(Linsanily)时,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我们不打排球”对林书豪而言,他打破了体能、经济、文化等各种局限,不是为了输赢得失,而是为了打球本身带来的乐趣。这种性格还体现在他2012年录制的一个搞怪视频《5步上哈佛》,彻底颠覆了“戴眼镜、学乐器、考前补习、边训练边学习、关注时事”的华裔学霸形象。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耶鲁林书豪橄榄球
体验夺旗橄榄球的魅力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地球,一个足球还是一个橄榄球?
PIGSKIN IN PEKING
对“林书豪现象”的文化学剖析
小金曼·布鲁斯特:耶鲁领航人
林书豪绝杀取六连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