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愈了自己的焦虑症,并帮助了他人

2016-11-25安宁

大学生 2016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医生心理疾病焦虑症

安宁

人,在人生中要经历很多不同的年龄段,但是每一个年龄段里都会有迷茫、痛苦、消沉、无助和焦虑。这些从何而来?又如何化解和消化?

焦虑的根源:“不能不完美”

几年前,我因为身体的疾病无法痊愈而换上了严重的焦虑症,体重下降二十多斤,每天在医院里等待死亡的来临。转院后的第一天,我的主治大夫委婉地对我说:“你是心理学博士,我们医院有心理医生,但她是从儿科转行的,也许不够专业,你能不能跟她谈谈?”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我知道我得了心理疾病。作为病人我恳请医生为我治病。”我的主治大夫说:“没想到你身心病得这么严重,还能这么理智。”过了一个小时,心理医生来了,她听完我叙述的症状并对我做了测试后说:“你得了焦虑症。你自己知道吗?”我非常冷静地答道:“我想是的,但是不确定是哪种心理疾病。我想也许我不够坚强吧?”她用最平和的语气说道:“优秀的人都焦虑。你不是从今天开始焦虑的。”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来几个月后,经历了几次治疗,我开始好了起来,体重也开始慢慢地增加,精神面貌也有了转变。我重新回到课堂,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可是,几个月病痛的折磨让我面容憔悴,看上去一下子老了十几岁。每天听到的都是惋惜和担心的言语,这对于追求完美的我来说无疑是灾难。三个月后,我又开始无法入眠,无法进食,体重急剧下降,我想我的焦虑症又犯了。每天我都在伪装着强撑着,恐怕被人发现我又得了心理疾病,而每一次听到“你有什么可焦虑的?哪儿有那么多烦恼?你看看人家没你好,也没你这么矫情。奇葩都焦虑吧?”我的心就像被挖掉一块似的痛。

这次经历的时间很漫长,吃药和看心理医生已经完全无法解决问题了。出院半年后的夏天,我计划了“死”。在计划执行死亡的前一天,我去东京的上野动物园看孔雀,希望自己能在死后像孔雀一样美丽。那里的孔雀真是灵性十足,一直不停地开屏展现美姿。不久,来了一对儿中国的母女,女儿看上去七八岁的样子。听到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你看孔雀多美,有多少人在赞美孔雀。妈妈希望你要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将来成为优秀的人,像孔雀那样受到大家赞美。”我转头看了一眼女儿,幼小年纪的眼神里带着几分忧郁和坚强。我突然感到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一股强大的反叛力涌了上来,我对自己说:“我为什么不能更多地爱自己?”

那段期间,我看了很多有关临床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人的焦虑的根源在于外界的期许和自身的要求。我生长在优秀父母的家庭中,从小就有很多压力。记得考大学时,远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对我说:“必须考上大学!考不上还有什么脸活着?你对得起谁呀?”从小我就是家里的乖乖女,懂事而好强,唯恐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让他们伤心。事事尽心尽力,时时提心吊胆,刻刻自省自律,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让父母伤脑筋的事。我不能不努力,不能不听话,不能不完美。我以为所有的这些都是衡量自己的标准,都是鞭策自己的动力。我能够非常冷静和理智地看待自己看待事物。但是,我缺少了什么?我从来就没有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真正想要什么?我是不是必须做到完美?” 我缺少了对自己的爱。

治愈术:“人物分离法”

长期以来,我们周围布满了“做加法的公式”。 外界有那么多作秀的庞大信息蜂拥而至滚滚不断,处身于此如何做到不焦虑?!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做加法。如果短时期里没有可以添加的了,“自我防御机制”就会飞速运转,往脸上贴金的战术骤然变得有效。外表越发变得庞大,秀自己的虚,赞自己的虚,并且逐渐满足于自己的虚。不知何时,那份“虚”潜移默化地成为了“真实”,镜子里的自己变得越发地模糊不清,从此再也无法正视自己。

其实,能这样未必是不好的结果,因为这样能够用最“表面的美”反馈于来自周围世界苛责的“加法”,能够做到表面上的自我保护。可是,如果一个人对自身的期待和要求过高,同时不满足于外表的浮华,所有的框架都会套住自己,所有的苛责都会留给自己。那么多年,我一直为了周围世界而强压自己,我以为我是全能的,我以为我是优秀的,我以为我是坚强的。直到看到那位小女孩,我才明白,那些周围世界所谓的加法如同妖孽一般地侵蚀着我的肉体和心灵,我完全可以有权利在濒临崩溃之前就大声地说出:“我承受不了,我要还回去!”

在那以后,我停止了服药和看心理医生,逐渐应用“人物分离法”进行自我治疗。每当“焦虑妖孽”出现时,我把自己设想成两个人:一个是成人的自己,另一个是儿时的自己。成人的自己反复跟儿时的自己说话,安慰儿时的自己,告诉她我会保护她,会无条件地爱她,爱她的所有不足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到了春暖花开的明媚季节,我的焦虑症好了,睡眠、饮食、体重都恢复到了正常。通过这次长期的苦楚,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更加认可自己的坚强,更加包容自己的不完美。可以说:我是在与自己的战斗当中解脱了自己。虽然周围世界还是依然做着加法,而我,做了卸掉苛责自己累赘的减法,做了解脱自己爱护自己包容自己认可自己的加法。

内心最深处解脱:读书

心理疾病如同身体上的感冒发烧一样,遇到病毒入侵又会复发。如果无法承认和正视这点,等到外界突然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刺激源”时,它又会骤然复发而变得更加强大。我曾经尝试着用跟最信任的朋友倾诉及回家和父母同住的方式,企图通过借助周围亲人的温暖和安慰变得平复。后来发现这只能短期有效,他们不在我身边时我又变得焦虑不安,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开始出游,希望能够离开现实环境散散心。但是旅途中的陌生让我从焦虑不安变得异常害怕,希望赶紧回家躲在自己的城堡里。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最终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在于我自己,我自己的内心最深处还是在无意识地在祈求外界的同情和安慰,却忘记了同情本身也带有轻蔑,忘记了自重本身就是自己解脱。

我开始大量地读书,读原版书,看自己喜欢的艺术类、建筑类、旅游类、语言类、文学评论类唯独屏蔽了感情类,因为怕再激起内心深处的痛。渐渐地,内心开始平静,日语也越发进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做到了“更读”,每天两个小时的晨读让我的内心越发坚实。这些年我思考了读书的深刻含义:“读书让浮躁的心变得平静,让贫瘠的心变得富有,让焦虑的心变得温和。读书,让我远离了人声鼎沸夸夸其谈的外界,让我更加拥有了保持沉默的权利,更让我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让我更加专注于学问,让我的内心变得强大,让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堡。”

但是,日本思想家和教育家福泽谕吉指出:“学问的原本寓意不仅在于读书,而是在于精神的运作。学习最能考察一个人的持久性,而持久性地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学问。”也就是说,读书也仅限于信息的输入,而更加重要的是“思考和总结”。

经过了几年“拼命三娘”似的读书,我又重新修改了曾经出版过的书籍,又写出了几本类似学习心得的专业书。每次听到读者和学生的感谢时,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不仅治愈了自己的焦虑症还给了很多人微薄的帮助。这种快乐和幸福是自己创造的。

我想:“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如何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爱护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而这种强大还能助他人一臂之力。这种快乐和幸福是历经了多少长年的磨难得到的,所以我更加珍惜现在的自己。”每当遇到灾难时,我都用这句话鼓励自己:“面临背叛、挫折和遭遇,有些人选择负面情绪—气馁、抱怨、嫉恨、懈怠这些情绪都是把责任归属于外界因素。而另一些人选择了正面情绪:消化、排解、直视、承担这些情绪都是把责任归属于内在原因。真正的强者不是面对挫折从容不迫,而是经历了无数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之后,没有失去对真善美的信念,依然认真地对待自我,依然真诚地面对世界,依然努力地工作,依然让阳光留在心底。”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心理医生心理疾病焦虑症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