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不神秘,跟我出发
2016-11-25王春元
王春元
“你们上学要骑骆驼吗?家家都住帐篷里?一眼望去都是沙漠吧!”每当面对诸如此类关于家乡的问题,很多在内地上学的新疆小伙伴都会有种百口难辩的无力感。
6月末,江西科技学院的大二学生米拉迪力,发起了“和田不神秘”的微博话题活动,他和团队的几位小伙伴利用暑假带着相机和笔走遍和田,将核桃木碗手工艺品、神奇的桑皮纸、沧桑的小佛寺、琳琅满目的民间收藏一一展示在网络上。通过网络的汇聚,这个既展示新疆发展巨变,也记录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点滴的微博话题创下120多万人次的点击量。
梦回和田
一眨眼,米拉迪力已经离开家乡7年多了。这个来自新疆和田策勒县的小伙子高中就来到杭州读书,之后又考上江西科技学院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近年来西部城市的发展,让米拉迪力每次寒暑假回家乡时候,总有很多感叹。“家乡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发展与变化,楼越来越高,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和我刚离开家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与此同时,米拉迪力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对新疆充满着好奇,虽然很想去看看新疆,但因为路程遥远,大多数人并未付诸实现。5月的一天,他偶然听到歌曲《梦回和田》,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他想起了家乡的一草一木。那一刻,情感迸发,米拉迪力决定暑假开始一场家乡之旅,用笔和镜头记录一路上的美好和感动。
启程前,米拉迪力在朋友圈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没想到很快得到了新疆小伙伴们的大力应援,最终,米拉迪力和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玛依热、上海商学院的帕合尔丁、复旦大学的努尔米拉组建了4人“记录团”。“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要作为身边朋友认识新疆的第一双眼睛,让他们透过镜头看到最真实质朴的新疆。”
然而,新疆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要想用一个暑假走遍新疆,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样把想法实际落地是活动开展的关键。”由于记录团4个小伙伴的家乡都在和田,大家就计划围绕和田,以小见大来表现新疆的魅力。“我们想从相对陌生的角度入手,不仅让内地朋友感兴趣,也要让当地人觉得新鲜。” 记录团的小伙伴都是90后,有着年轻人个性的想法。经过近一个月的搜集整理,大家重点筛选出几个方面的内容:出众的手工艺文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夕阳落日、千年核桃王、和田桑皮纸制作人家等。“我们想展示给大家百度不到的新疆魅力,带大家去看看最真实的和田。”
出发之前,米拉迪力还专门请朋友设计了海报。“跟我出发,带你回家。”他觉得这个标语既走心,又深入实际,能让大家近距离了解接地气的新疆之美。
核桃木碗、老油灯、克里雅人
6月30日,记录团小伙伴在和田碰面,“和田不神秘”的活动正式开始。
在南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出众的手工艺文化。尤其在新疆和田策勒县,盛产纸皮核桃。核桃作为长寿果食用,核桃木就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为了寻找能代表和田的手艺文化,小伙伴们费尽心思四处打听。终于,大家在策勒县的一户人家拍摄到了核桃木碗的制作过程。
手艺大叔已经胡子花白,做了半辈子的木碗。“核桃木有很强的韧性,用来制作家具或手工艺品比较耐磨和耐腐蚀。”他拿起一根核桃木,现场给大家展示核桃木碗制作过程。根据核桃木直径的大小,可以对应做出口径不同的木碗。大叔选择的是一根直径15厘米的核桃木,先用工具将核桃木锯出一段10厘米的高度,然后削皮打磨,让核桃木露出漂亮的木纹。“核桃木的树根上常常伴有漂亮的花纹,用核桃木制作的家具,表面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处理,不加任何装饰就很好,让人看着有质朴和返璞归真的感觉。”
接下来大叔又用特殊的刀具将木头内部挖空,再刻出碗口边缘,最后通过一点一点地细心打磨,将木碗变得圆润光滑。经过2个多小时的制作,一根普通的核桃木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木碗。努尔米拉感叹道:“长这么大,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核桃变木碗的过程,真是大开眼界。”大叔还不忘补充说:“用这个碗吃饭好处多,不烫手不能摔坏是一方面,同时核桃木对身体也有好处。”也因此,核桃木餐具在新疆很受欢迎,大叔除了制作木碗,还会制作木碟、木勺、木桶等其他工艺品。记录团小伙伴把大叔制碗的每个步骤和每件工艺品都细细拍了下来,记录下这个珍贵的传统手艺。
对核桃木碗有了初步了解后,小伙伴们觉得很有意思,当即决定再深入探寻“千年核桃王”,进一步展示和田核桃的魅力。“新疆和田千年核桃王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喀拉瓦其村内,距和田市区15公里。该树已有560多年历史,当属元代的果树,堪称老寿星了。”米拉迪力说,该树高16.7米,树冠直径20.6米,记录团4个小伙伴围在一起都没有把大树合抱起来。
对核桃文化的实际走访拍摄,让大家得到了灵感,随后大家又把目光转到新疆的葫芦文化、桑皮纸文化、花帽文化等上面。“我们觉得,通过不同手工艺品的展示,能更丰富地表现新疆文化魅力,因此后来的拍摄内容渐渐突破了之前的思路,有时意外的发现也很有意思。”
有一天,米拉迪力去一个维吾尔族农民家里做客,发现这位农民喜欢收藏老物件儿。客厅的一个桌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油灯,有的是泥土材料,有的是玻璃灯罩形状,大大小小,五颜六色,高低错落。米拉迪力好奇地欣赏着:“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电,甚至整个村都覆盖了WIFI,油灯真的是挺古老的历史了。对我们年轻人而言,感觉它就像阿拉丁神灯一样神奇。”随后,米拉迪力拍摄了一组题为“阿拉丁神灯——新疆篇”照片,再结合拍摄如今农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展示了新疆社会的变迁。
除了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细节的展示,这群年轻人也会做一些“冒险”。米拉迪力听说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离和田市有4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古村落,方圆近300平方公里,分散地居住着近200户克里雅人,便想深入探访验证一下传说是否真实,顺便拍摄沙漠中的夕阳落日,与大家分享大美新疆的自然风光。
7月7日,米拉迪力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一整天的奔波,终于如愿找到了传说中的克里雅人。“他们还保持着原始部落式的生活方式,房子多是用胡杨木建造的,以馕和羊肉为主要食品。”因为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米拉迪力远远地拍摄了几张照片后就离开了。之后又经过4个多小时的等待,米拉迪力终于将塔卡拉玛干沙漠的夕阳定格在照片中。“当我亲眼看到夕阳将茫茫沙漠染成绚丽的颜色时,才真正体会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回来后,米拉迪力迅速把照片上传到网上。就这样,记录团每去一个地方,每当有新的发现,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与大家一起分享。
阿克苏、克拉玛依、喀什
十几天早出晚归的奔波,玛依热不禁感叹:“新疆真的太大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实在太短了!”这也引起了米拉迪力的思考:“四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如何才能让大家更好地全方位了解新疆之美呢?” 7月12日,大家决定从网络中借力,在微博上开创一个话题,取名为“中国好网民?百名大学生说新疆”,“希望通过和田的话题让新疆不同地区的学生加入进来,和我们一起展示新疆不同地方的精彩。”
小伙伴们首先通过@新疆很多高校官方微博进行互动,呼吁大家加入记录团的行列。大家看到“和田不神秘”的内容后,都觉得很有意思,很快乌鲁木齐、喀什、伊犁、昌吉等地区的高校就有了回应。身处新疆各地的网友们也纷纷模仿“和田不神秘”的发布形式,开创了“魅丽阿克苏”“亚欧中心的花园乌鲁木齐”“印象昌吉”等子话题,随手发布自己看到的当地的文化特色,一起加入展示大美新疆的队伍。很快,祖国各地的微博用户便看到了阿克苏地区的网民展示的相当于汉族赶集的“赶巴扎”的习俗;乌鲁木齐的小伙伴晒出的新疆风格的时尚酒吧;克拉玛依市的朋友镜头下的石油工厂;喀什网友直播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婚礼各地网友的加入一下子打破了之前活动的局限性,使话题内容变得丰富立体,之后陆续发布的话题也越来越多。
短短一周,“中国好网民?百名大学生说新疆”的话题阅读量就高达41.6万,7月21日,话题阅读量达到120万,在社会话题排行榜排到24位,这个成果远远超出了记录团的预想。米拉迪力高兴地告诉我们:“真的太棒了!我们将展示和田的话题做成了一条燃烧的导火线,促使了其他地方小伙伴的爆炸式加入,这样既不需要我们再花费精力亲力亲为,让当地人介绍自己的家乡也能让内容更加亲切真实。我们对这个活动的成果真的非常满意。”紧接着,乌鲁木齐晚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加入进来。
网络的巨大宣传效应,也使5月初记录团为活动发起的1万元众筹顺利实现。如今这笔钱已不再需要,小伙伴们便打算用它购买礼物回馈支持这项活动的人。“支持者们可收到和田游记影集、红枣、核桃、无花果、核桃木碗、桑皮纸、以及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等,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身未动,心已在新疆。”
责任编辑:曹晓晨
编者按:
经过半个多月的采访整理,《和田不神秘》的稿件终于完成。期间虽然很辛苦,但我们也认识了一位有创意有梦想,并果断付出实践的新疆少年——米拉迪力。米拉迪力有严重的胃病,在回家乡开展“和田不神秘”的活动期间,他不断被胃痛折磨着,所以我们原本希望能在白天采访他,让他晚上好好休息。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米拉迪力在大二时就创业开了公司,集合全国各地新疆籍大学生,形成了一支新驼队,致力将新疆的大枣、核桃等绿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售卖。因此他每天非常忙碌,不是在装货,就是在回答客户问题,只有到晚上10点以后才能挤出一点儿时间,所以我们的采访都是在深夜进行的。
米拉迪力的普通话不太流利,第一次通过微信语音采访时,他回答问题很慢,但很有耐心,一直聊到凌晨才结束,对此我们既感激又感动。写稿时,为了尽可能不打扰他,我们把他的朋友圈翻了个底朝天,又在微博上把图片内容一遍遍探究。无数次调整文章思路形成初稿后,本想找他核实细节,恰好又赶上新疆古尔邦节,米拉迪力忙得不可开交。看到小伙子那么辛苦地努力着,我们也动力满满,在发稿日前熬夜修改了稿件,更希望能和米拉迪力一起去新疆看一看图片里美妙的风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