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江南巨富的迥异人生
2016-11-25杨瑞庆
杨瑞庆
元末明初,江苏昆山出现了两位叱咤风云的巨富——顾阿瑛(1310-1369)和沈万三(1306-1366),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世一个甲子左右的时间,一个在昆山正仪冒富,一个在昆山周庄聚财,都演绎出一部引人瞩目的发家史。照理,他们近在咫尺,应该互通有无,携手经商,但是史料上未有他们近距离接触的记载。何故?比较顾阿瑛和沈万三的人生轨迹,或许对当代的企业家有所启发——
顾阿瑛和沈万三的致富启示
分析顾阿瑛和沈万三的祖传家底,前者较殷实,传到顾阿瑛手中的家产应该说相当可观,但离巨富的标准还有着遥远的距离。沈万三的家庭则是属于平民百姓之辈,完全是依靠种田起家。他家祖上就是经营土地的行家里手,世代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到沈万三一代时,已达到丰衣足食的小康水平。
真正发财的机遇是他们都走上了出海经商的道路。元末明初,苏州地区的手工业制造相当发达,同时,昆山紧靠运河、长江、太湖、东海,水运特别方便,顾阿瑛和沈万三不约而同地将苏地出产的稻米、丝绸、茶叶及许多工艺品运往海外,并且恪守信用、追求质量,因此生意兴隆,利润可观。相比较而言,沈万三的海外贸易规模更大,因此积聚的财富更多。
在致富路上,沈万三一生拼搏,由于经营有方,日进斗金,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百万富翁”;而顾阿瑛则在中年以后见好就收,家业托付子女打理,然后潇洒地享受起他的艺术爱好。
两人的发财经历都带有“暴发户”的传奇色彩。相同的是他们都打开了国门,把商品销往国际市场,赚来了可观的外汇;不同的是沈万三更刻意追求财富,算计更精明,经商更用心,富裕程度更强于顾阿瑛。由于沈万三是一介草民,正史中很少披露他的发家缘由,所以产生了很多如“聚宝盆”“点金术”之类的民间故事,这是百姓对他的暴富心存怀疑,只能用民间传说来解释其飞横腾达的原因。其实,当时海外通商的行为还鲜为人见,他们是采用了“敢为天下先”的外贸策略,从而引来了滚滚财源。
顾阿瑛和沈万三的社交启示
做生意就要和人打交道,包括处理好“顾客群”和“保护神”之间的关系。顾阿瑛和沈万三都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因此,善待生意人是他们的座右铭。这方面,沈万三倾注了更多的心力。
据说,周庄的沈宅是沈万三洽谈生意的场所,因此沈家厅堂中总是门庭若市,洽谈生意者络绎不绝。沈万三对于大小商人一视同仁,都把他们请进厅堂,礼节相待。盼望在情感上先和商家“套近乎”,然后赢得他们的信任,而且,每到用餐时间都盛情款待,常搬出“红烧猪蹄”(后称为“万三蹄”)招待客人,直吃得他们受宠若惊。
而顾阿瑛是个兴趣广泛的儒商,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因此,他的社交圈除了天南海北的客商外,更多的是文人墨客。各地风流雅士慕名顾阿瑛的非凡才华和人格魅力,纷纷前来对酒当歌,吟诗作画,顾阿瑛总是开怀拥抱,酒菜奉陪。一方面享受美好生活,释放高雅兴趣,另一方面,深交好友,切磋艺术。
旧时的商人有寻求“保护神”的社交追求,为的是能太平经商,安全守财。和沈万三、顾阿瑛同时代的张士诚(1321-1367)元末起兵,一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由于他乐善好施,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在苏州建立大周政权后,立即注意起已扬名于当地的富商顾阿瑛和沈万三,企图拉入麾下,特别是对于顾阿瑛的才华更是求贤若渴,曾多次邀他“出山”做官。
对于张士诚的厚爱,顾阿瑛和沈万三当然求之不得。相比较,沈万三显得更主动积极,每次海外归来,都带上礼品去见张士诚;而顾阿瑛则显得不卑不亢,婉言谢绝做官后,又拥护一方权贵,对他敬而远之。在张士诚的庇护下,沈万三和顾阿瑛的商路确实大顺,一直未受冲击。
比较顾阿瑛和沈万三的社交圈,相同的是都广交朋友,不同的是朋友身份和处友深度有异。沈万三交友情浅而功利,为的是生意兴隆;顾阿瑛交友情笃而执著,为的是艺术追求。在和上层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顾阿瑛有些清高和沈万三有些媚俗的不同。
顾阿瑛和沈万三的消费启示
当沈万三和顾阿瑛财富盈门的时候,都不看重财富,他们都不追求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而是各自选择崭露人生更加辉煌的项目,一掷千金。
由于顾阿瑛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商人,他用积累的财富在自己的家乡筑起了流光溢彩的“玉山佳处”,据说内设36景,楼台亭阁交相辉映,还广揽名伶,并引进了人称天下无双的“琼花”和物以稀为贵的“并蒂莲”,因此,引来了戏坛胜流,文坛名家,一起对诗和唱,使“玉山雅集”成为全国“三大雅集”之一,成为顾阿瑛人生轨迹中浓墨重彩的瞩目亮点。
沈万三不但在周庄建起豪宅,装点了古镇风貌,还出巨资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大手笔”——建造了南京三分之二的城墙,当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百废待兴,不知是沈万三主动赞助,还是朱皇帝点名进献,沈万三慷慨解囊,用他多年积聚的财富撑起了南京的大半城墙。他还犒赏凯旋的将士。应该说,沈万三气度不凡。不料,他为朝廷忠心耿耿地付出,却引来了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嫌疑,而埋下了被人妒忌的祸根。
有时人言可畏。顾阿瑛只是“富甲江南”,而沈万三则是“富可敌国”,朱元璋怎能容得下一个人的财富能和朝廷“叫板”呢?更何况顾、沈都曾和张士诚“同流合污”,于是,顾阿瑛被流放到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沈万三被充军到边远的云南。顾阿瑛和沈万三确实也能沉得住气,身处异乡,委曲求全,也做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沈万三,他把江南的优秀文化和成功的经商经验带到了云南,受到了当地人的衷心爱戴。
如今,顾阿瑛的“玉山佳处”早已湮灭,唯有并蒂莲移栽到了昆山亭林园供游人观赏,还能勾起对顾阿瑛的怀念。沈万三建造的周庄宅第和南京中华门几经修复,至今还显示出豪华和气派,让后人感激沈万三曾经的付出。
昆山沈万三和顾阿瑛的财富名声早已如雷贯耳,注解了今日昆山之所以能成为“百强县之首”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