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2016-11-25邝慧杰
邝慧杰
摘要:"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具有刺激性的背景信息与数据材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展开理解、讨论、探究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成为摆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趣味性;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73-02
新课程理念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使问题情境真正发挥效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实际,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探索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使其真正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服务。以下内容将对此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
1.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小学生天真烂漫,喜好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小学数学教师要运用好这一特性,在问题情境创设之时注重趣味性,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详细一点来说,首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显示:小兔子正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小兔子舒服吗?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紧接着动画显示:小兔子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上的车上颠簸,并设问:车轮是圆形的了,为什么小兔子还是不舒服呢?学生会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想到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小兔子才会觉得舒服。最后播放小兔子舒服地坐在小车上的开心画面,并响起活泼的儿歌,从而不仅让小学生很快地掌握所学知识,也提高了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尝试采取游戏型的问题情境,比如在进行"确定位置"的相关内容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创设"寻宝"的问题情境,先请同学寻找教师事先藏在某个学生抽屉里的宝盒,学生多次寻找无果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性信息,比如在第几列等,范围的缩小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寻找的热情,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被带入到本节课的知识探索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创设操作性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相对来说,数学是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与实验区发现数学的规律与奥秘,且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求知特点。具体来讲,其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进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与发现数学世界的奇妙,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任意的三条边都就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课堂前所准备好的木棒进行反复的摆放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任意的木棒都能组合成三角形。紧接着教师继续启发学生:三根木棒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然后和学生一起继续进行操作,最后让学生早动手操作中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扎实的印象,而且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二,教室还可以运用课堂表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手以及练习的机会与平台,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扮演去商场购物的消费者、收银员以及导购员等,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将涉及数学计算的问题融入进去,比如"小明买了10支铅笔、1个书包和5本笔记本,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件东西"等,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多的学习热情。
3.创设问题情境要体现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促使小学生树立生活即数学的良好理念,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拉近他们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数学学习变成一种对生活的探索。例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相关内容后,数学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小云的爸爸出差了,需要3个月才可以回家,小云每隔2天都会给爸爸写一封电子邮件,那么小云在这3个月中一共给爸爸写了多少封邮件?这是一种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提醒学生考虑到每个月的天数是有差别的,大月份是31天,小月份是30天,而2月份的闰年是29天,平年是28天。若是爸爸出差的月份是7、8、9月,则要考虑到7、8月份都是31天。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小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教师要善于通过换题、改题等方式强化数学知识的灵活性,比如在进行"路程=速度×时间"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作为标准,计算一下自己坐出租车、坐公交车以及步行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牢牢掌握所学内容。再有,小学数学教师要经常性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他们口中了解与掌握更多的关于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情况与问题等,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教学规划,同时还要以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完成一些涉及到数学知识的任务,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中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与父母共同学习的成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小学数学课堂的空间,也延伸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意义。
4.结束语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较常用的策略,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问题情境有效性的良好途径与手段,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吴曼曼.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中华少年.2016(08)
[2] 范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