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2016-11-25卓玛次仁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分析新课改

卓玛次仁

摘要:在当前现代化教学趋势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加强高中数学教学新课改的细致分析,对于教育事业的成熟发展有着关键作用,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重点对此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分析。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新课改的主要方向,同时对改进的原则和核心理念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新课改方向的完善。

关键词:新课改;研究分析;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20-01

1.树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完善自我

结合高中数学的教育特色和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法是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为使数学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数学教师应当努力促进自身数学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改变。

剖析数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以及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应树立以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一方面,数学教师要确立"大众数学"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提倡"双自主"的教学理念;此外,数学教师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师还应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改善教学方法,从而发现和挖掘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于新授课,我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要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复习课,我们往往通过各类习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有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游戏比赛、讨论、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特别对于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会事半功倍。

3.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一堂课难点不宜太多,突破一个就可以了,最好的突破方法还是在讲之前就应该先做好铺垫,扫清后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这样效果比直接讲要好的多,这种方法我是屡试不爽。

4.数学教学过程对学生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法,更备学法;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5.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5.1 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的学生能够深入的研究问题,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背景、现实意义,并预见其产生的后果。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的考察问题,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思维广阔的学生能够避免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必须要求学生多动脑筋,遇事全面考虑,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的整体,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而且不忽略重要的细节和特殊的因素,力求甚解。

5.2 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及时的根据先前拟定的计划与方案,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思维的固执与迟钝,摆脱偏见和早已过时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5.3 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能遵循逻辑的规律,它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各种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思维的逻辑规律,使思维过程有明确的针对性,思路清晰连贯,不互相矛盾,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

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思维品质的精深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训练,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俗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为此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各种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只有具有独创能力的教师,才能组织优良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智力意义的训练内容和方式,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巧妙地结合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

猜你喜欢

研究分析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