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大画册》拍摄者考
2016-11-25蒋三军
[摘 要]《中东铁路大画册》作为全面记录中东铁路建设历程的纪实性图片资料,系统、真实、立体地展现了中东铁路建设的施工场景及相关情况。关于《中东铁路大画册》的拍摄者的问题,在学术界还存疑,笔者试图通过一些资料的梳理,以期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中东铁路大画册;历史;作者;考证
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整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东铁路大画册》(下称《大画册》)于2013年面世,让尘封百年的珍贵旧文献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中东铁路的建设历程。
关于《大画册》拍摄者,在201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系列纪录片《中东铁路》里讲到:“这是1905年出版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中东铁路建筑大画册》。在每一页的右下方,都标注着一位摄影师的名字。从这些照片的时间跨度来看,这位名叫费舍尔的人至少在中国东北待了六年多……”。崔昊、丁洪亮撰写的《摄影史视域下的中东铁路哈尔滨段早期建筑题材摄影研究》一文中写道:“对于这种表现手法在摄影师费舍尔拍摄的中东铁路大画册中随处可见。”[1]
《大画册》每一页的右下角的俄文落款均为“худож. фотот. К. Фишеръ, Москва”(见图一),其中,худож. фотот.的意思是艺术胶版印刷工作室(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фототипия),落款应译为“莫斯科K. 费舍尔艺术胶版印刷工作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莫斯科K. 费舍尔艺术胶版印刷工作室”不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落款,它更像是一个工作机构的名字。这位K. 费舍尔是何方神圣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Н.列布罗娃、Ю.索洛维约夫编的《旧城——新布良斯克》和Т.Н. 希波娃编的《莫斯科摄影人(1839—1930年)》(莫斯科:行星出版社,2006年)两本书中对这位K. 费舍尔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K. 费舍尔全名为费舍尔·卡尔·安德烈耶维奇(1859—?,肖像见图二),普鲁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莫斯科最大的摄影工作室之一——费舍尔工作室的业主。
费舍尔1878年在俄国奥伦堡开始摄影生涯。1889年成为御前摄影师季雅科夫琴科的学徒。1892年,费舍尔成为皇家剧院摄影师。1893年成为莫斯科艺术爱好者协会会员。1894年,费舍尔作为创始人之一,在莫斯科成立俄罗斯摄影协会(下简称“俄摄协”)。1895年,费舍尔从季雅科夫琴科遗孀手里接手了季氏的工作室。1898—1907年成为俄摄协的主席。1905—1908年是俄罗斯出版业者协会莫斯科分会成员。
费舍尔的工作室创作题材广泛、内容创新。不仅从事肖像摄影,还从事戏剧、建筑、新闻纪实、物品摄影,主要出版相册、明信片、照片目录等。
1890年代开始,费舍尔工作室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物上发表俄国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录性照片,其中包括每年的大阅兵、亚历山大三世纪念碑揭幕等历史事件。费舍尔还和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莫斯科皇家考古协会合作拍摄画作、古迹、文物等。费舍尔及其工作人员建立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文化人肖像画廊,其中有叶尔莫洛娃、莫斯科文、梅耶尔霍尔德等戏剧明星,列夫·托尔斯泰、安德列耶夫、契诃夫等文学巨匠,列宾、苏里科夫、弗鲁别利登等画界大师,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乐坛宗师。费舍尔还大量出版带有莫斯科街道、教堂等名胜古迹风光的明信片。
费舍尔摄影创作的繁盛时期始于1892年。费舍尔于1892年扩大了服务范围,在工作室下开设了艺术胶版印刷工作室、锌板印刷工作室和平板印刷工作室以满足市场需求。艺术胶版印刷工作室即为其中的一个工作室。费舍尔的工作室位于莫斯科,在彼得堡有分支机构,雇佣了一批摄影师和修版师。在费舍尔工作室工作着以下摄影师:М.А.巴尔塔舍维奇(俄摄协会员,1896年起)、В.Р.鲍尔(俄摄协会员,1896年起)、К.Х.绍泽(俄摄协会员,1896年起)、М.П.别斯科夫(俄摄协会员,1896年起)、М.А.萨哈罗夫(俄摄协会员,1896年起)、А.Т.特里福莫夫(俄摄协会员,1897年起)、П.Д.巴拉舍夫(俄摄协会员,1898年起)、А.И.舍韦廖夫(俄摄协会员,1900年起)、Г.Э.涅特(俄摄协会员,1901年起)、В.С.伊万诺夫(俄摄协会员,1902年起)。修版师有К. К. 克劳泽、А. Т. 特罗费莫夫等人。
十月革命后,费舍尔的工作室关门。
通过对费舍尔的生平的梳理,笔者认为费舍尔是《大画册》照片的拍摄者的可能性极小。
一是从人物生平来看。1894年,费舍尔作为创始人之一在莫斯科成立俄摄协,并在1898—1907年担任主席。此外,费舍尔还要经营摄影工作室。《大画册》照片拍摄时间是在1897—1903年。这段时间里,费舍尔工作室的业务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摄影家加入费舍尔的工作室。在通讯不便、局势动荡的20世纪初,全国性社团的主席兼著名摄影工作室老板承担着大量管理和出版方面的工作。要说他扛着笨重的摄像设备跋山涉水至异国他乡,一呆就是5—6年,亲力亲为其参与具体拍摄工作,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二是从拍摄技术来看。Н.列布罗娃、Ю.索洛维约夫编的《旧城——新布良斯克》一书里公布了1895年由费舍尔亲自拍摄的布良斯克市的41幅照片,在拍摄建筑物和房间内景时,费舍尔几乎都使用了斜侧面构图。照片线条按一定方向由近而远汇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杂乱中带着规整,富有立体感和强烈的透视感(见图三)。反观《大画册》中的照片,建筑物的照片只有一部分使用了斜侧面构图,即使使用了斜侧面构图,画面也给人感觉也是不平稳的。《大画册》的拍摄在前,《旧城——新布良斯克》一书中的照片拍摄在后,把这种拍摄技术的严重倒退解释为拍摄手法的创新显然难以令人信服,唯一的解释就是《大画册》的拍摄者不是费舍尔。
笔者暂时没有考证到具体的拍摄者名字。
不过,通过对《大画册》俄文落款的探究,以及从《大画册》拍摄内容的高端性(内容有沙俄财政部部长视察满洲里站的全程跟拍、沙俄财政部副部长等高级官员视察中东铁路、中俄双方多次官方会晤的合影)和沙俄政府制作画册的惯例性(1)推断,《大画册》应该属于官方组织的出版物。中东铁路官方组织了人力拍摄了《大画册》的内容,《大画册》拍摄完之后,被交给了当时沙俄国内著名的胶版印刷工作室——费舍尔艺术胶版印刷工作室来制作,费舍尔艺术胶版印刷工作室在《大画册》上落款“худож. фотот. К. Фишеръ, Москва”。这一点同样体现在费舍尔工作室制作的《莫斯科环城铁路建设画册(1903—1908)》(莫斯科,1908年)里。大画册从本质上来说是中东铁路官方用来昭示对铁路的占有权、彰显功绩的资料性出版物。
《大画册》留下的财富是丰厚的,留给后人的启发是巨大的。
一、《大画册》除了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还给后人留下了一种超前的存史意识。《大画册》是百余年前沙俄官方组织出版的中东铁路修筑过程的全程照片集,其资料价值从历史学、新闻学、艺术的角度来说,不管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它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镜的是一种存史意识。如果没有这种超前的存史意识,后人也无法看到这份资料。史志工作者要做好历史的记录和保存,为后人留下历史文献资料。
二、《大画册》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视角。影像资料往往蕴含着比文字资料更为直观、具体的、文字内容无法言说的信息内容。《大画册》里的拍摄者运用拍照手段留存历史影像,提示我们要在研究好文字史料的同时,也要挖掘好影像资料的价值。记录、研究历史不仅仅是史志工作者、历史专家的事,也是摄影工作者的事情。
三、沙俄官方意图通过《大画册》的出版来昭示对铁路的占有权,官方意志渗透并反映在《大画册》的各个方面。《大画册》中随处可见的中国工人的身影为证明中东铁路是由中俄两国人民共同建设的这一事实提供了定论性佐证。
参考文献:
[1]崔昊,丁洪亮.摄影史视域下的中东铁路哈尔滨段早期建筑题材摄影研究[J].戏剧之家,2014(14):128.
[2]Наталья Реброва, Юрий Соловьев. Старый город. Новый Брянск[M]. Брянск: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Город 32?, 2011:98.
[3]Наталья Реброва, Юрий Соловьев. Старый город. Новый Брянск[M]. Брянск: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Город 32?, 2011:108.
注释:
(1)沙俄交通部门有在修筑一条铁路后制作《画册》的惯例,除了《中东铁路大画册》以外,还有《符拉迪沃斯托克铁路(人工建筑画册)(1894—1900年)》《占(科伊)—费(奥多西亚)铁路(1891—1892年)》《莫斯科环城铁路建设画册(1903—1908年)》《俄土战争时期宾(杰里)—加(拉茨)铁路画册、梯(弗里斯)—波(息斯边境)、梯—朱(利法)铁路(含山区支线)、梯—卡(拉苏)铁路、梯—埃(里温)铁路建设与景观画册(1895—1907年)》《中西伯利亚铁路建设施工图(1893—1898年)》《阿穆尔铁路建设画册(1910—1914年)》《环贝加尔湖铁路建设和景观图册(1900—1904年)》《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联合支线建设实录第二附书(1894—1896年)》等。
作者简介:蒋三军(1986—),男,浙江诸暨人,吉林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哈尔滨市方志馆编研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