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实践之调查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

2016-11-25

经营者 2016年15期
关键词:美姑县精准扶贫精准

米 洋

民族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实践之调查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

米 洋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作为国家扶贫的重点、难点区域,一直都是“战火纷飞”。本文以凉山自治州美姑县的扶贫攻坚实践为例,从精准识别——“扶持谁”、精准帮扶——“谁来扶和怎么扶”、精准管理——“信息动态管理”、精准考核——“怎核退”四个维度来分析,从而提出一定的建议或意见,为本地区及其他有类似问题的扶贫战区作为借鉴与参考之材料。

“精准扶贫” 四维度分析 对策建议

“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即落下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从来就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真正的共同富裕,是必须包含少数民族同胞的;因而,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实践的研究,可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小点补充或扩展。

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落实,中国西部,尤其是四川西南民族地区以及穷困革命老区,从当初“食不果腹”,已经逐渐走向了新的生活,但相较于其他地方,仍是极度贫困,从而这些剩下的个别区域,称为了脱贫致富的重点﹑难点。随着多年的脱贫发展,当前中国扶贫脱贫顺其自然地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为了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精细化的扶贫,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

一、凉山州美姑县概况

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坐落于自治州东北部,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历史上,美姑曾是土司﹑黑彝贵族的领地,解放前,境内除彝族外,其他民族极少。解放后,境内其他民族逐渐增多,形成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民族结构,目前有彝﹑蒙﹑回﹑藏﹑满﹑汉等十个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约97%。[2]由于地处山区,薄弱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落后的教育环境等因素,美姑县一直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加之近年来毒品泛滥﹑艾滋病传染严重,更是令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尽管如此,经美姑县委﹑县政府以及全县和各地方同胞的努力,多年来,全县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66218人减少到了2015年51818人,贫困率下降到17%,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果固然令人鼓舞,可战斗任务依旧艰巨,如此基数大的贫困人口﹑如此面积广的贫困面﹑如此程度深的贫困度以及如此复杂的贫困类型,致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境况是:全县292个村中,272个村是贫困村。

时间紧迫,改善人们生活迫在眉睫。美姑县委﹑县政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精神,通过了《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县51818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7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这意味着美姑县勇啃“硬骨头”,正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以特色产业为武器,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3]

二、“四维度”考量美姑脱贫攻坚

(一)“扶持谁”——精准识别

顾名思义,精准识别,就是我们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民主的方式,精细准确地去挑选出真正的贫困者,同时,还要明确出贫困者之所以贫困的背后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建立合理有效的贫困瞄准机制,这是一切扶贫工作的基础。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工作,也是一线基础落实最复杂的工作之一。美姑县严格按照上上级精神,每村派设“第一书记”,由第一书记全权牵头,带领村委会人员,挨家挨户落实情况,并具体到家庭成员个人,通过如此的实地摸底探访之后,由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号召更多群众参与评定与认可,直至直到赢得绝大部分村民的同意,尽可能的消除不公平现象。之后,在村的村务公开宣传栏公布认定程序﹑过程﹑指标细则,最后为每户每人“建档立卡”,挂门牌,入系统。与此同时,“病因诊断”的工作也齐头并进,每个档案就相当于一个个“诊断书”,在摸底核查清楚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在贫困村中,区分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村,产业发展滞后致贫村等类型。在贫困户中,先区分低保户和有发展能力等扶贫户,再区分出因智﹑因病﹑因学﹑因残致贫户,因缺乏生产经营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致贫户。

(二)“谁来扶”“怎么扶”——精准帮扶

面对精准帮扶这个问题,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是走“五个一批”路径-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4]通过细解上级政策与本地相结合的探索研究,美姑县制定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项目;对列入搬迁规划且有搬迁意愿的人,给以异地搬迁安置;对因病致贫的人,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对因灾致贫返贫的人,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对享受低保政策的人,纳入低保体系,做到政策性保障兜底;对吸毒人员,帮助尽快实现生理脱毒;对家庭环境和行为习惯较差的人,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移风易俗,形成勤劳致富﹑自尊自强﹑文明进步新风尚。

党和政府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除了下派“第一书记”作为责任人,还充分发动和号召当地基层党组织党员,尽心尽力作为执行的第一把手。全县2723名各级机关干部组成272个工作队,按照“党员干部全参与﹑户户见干部﹑问题得解决”的要求,分期分批深入272个贫困村对13518户建卡贫困户进行信息采集,并一步步实施脱贫帮扶。

同时,社会组织的参与必然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一点上,美姑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吸引外来公司和公益组织,针对性地进行深度的合作与帮扶,着力发展各地自发组织而成的合作社,形成有规模的机构与组织,从而维护自身利益。最后,不得不强调的就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贫困人们,一切的一切,最为重要的还是他们自己,彝族同胞们在帮扶下,也充分发挥本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一步步做着尝试。

从各大扶贫工程方面而言,美姑县首先就是推进基础工程与新村扶贫工程。“要想富,先修路”“走出茅草房,钢筋混凝新彝寨”。美姑县着力把发展建设彝家新寨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工程,累计解决6.6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覆盖32个乡﹑177个村﹑27904户﹑11.16万人无电地区用电和覆盖23个乡﹑38个村﹑15525户﹑6.21万人农电网升级改造问题。同时,已建成90个村彝家新寨,惠及农户7951户39755人,新建村内道路293公里﹑入户路23.49万平方米和垃圾处理池75个。建成43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65.5%﹑户户通覆盖率75%,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自然村通电话率80%。

产业扶贫,作为美姑扶贫工作的典范,充分体现了科学布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美姑县推进壮大以苦荞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美姑山羊﹑岩鹰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基地建设,实施美姑山羊“双百万”工程。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白杨“三棵树”林业基地建设,确保全县核桃适宜地应栽尽栽。大力改进农业耕作方式,推广马铃薯良种﹑秋荞﹑小春播种,荞麦﹑燕麦等改撒播为点播。推广新技术运用,发展脱毒马铃薯,标准化双行垄作,玉米覆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大棚蔬菜。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在二半山以上高海拔地带试种推广玛咖种植,在二半山以下河谷地带推广美姑山羊和生态黑猪养殖。各乡各村,在充分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作物或者经济牲畜,积少成多,聚点成面,跑出脱贫“加速度”。

与此同时,生态扶贫也没有懈怠。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落实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编制完成全县4.45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方案作业,固化9.1万亩退耕还林成果,有效推进12.3余万公顷天然林资源管护工作,全县林业总面积达14.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完成草地禁牧30.5万亩﹑草畜平衡131万亩。

(三)信息动态管理——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的前提,就是我们在精准识别的第一步中,建立的详细数据库。有了第一步的基础数据信息,更进一步的工作就是实时的更新与反馈管理。[5]美姑县采取建档立卡“回头看”机制,以年度为节点,以贫困户脱贫进展为依据,及时更新数据,实现有进有出﹑逐渐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的机制,联动“村﹑乡﹑县﹑州”四级资料数据库,宏观微观并行作为管理调整的参考机制。实现对财﹑物﹑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精细化﹑结构化管理。

(四)“怎核退”——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的依据,主要就是人口信息监测的数据库所呈现的结果。借助数据,从住房﹑交通﹑经济﹑健康﹑教育﹑信息﹑社会关系和生态方面各个成效进行考量。除此之外,美姑县每年定期抽调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绩效考评组,对各乡镇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度﹑实施成效及农户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估,考评结果在全县通报,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双语干部培养

“第一书记”在扶贫攻坚的工作中,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笔者前往凉山地区所见所闻,目前贫困山区居住的绝大多数彝族同胞,由于知识落后,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人群,彝语可以任意交流,但汉语水平极其有限,文字水平几乎没有。这对扶贫工作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入乡干部尽管很多已经是彝族,对于双语口头的翻译能力,尤其是文字的双语互译能力还极为欠缺。对于双语干部的培养,首要加强的是商业应用文﹑经济基础知识的双语提高培养,“驻村书记”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必然要涉及很多经济商业合同﹑各种责任书,尤其是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知识,如若不理解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法谈及其长久发展。其次,加强双语干部彝族地域文化教育,虽然都是彝族,但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拥有自己的特点,双语干部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特点,从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用更亲近和切实地语言更快地去说服贫困群众,去赢得他们的信任。

(二)构建产业互补循环链加强品牌建设

就目前整个美姑县产业扶贫工程开发状况看来,山羊与岩鹰鸡已经初具规模,而且目标直指双百万,牲畜之外,核桃﹑花椒﹑白杨此经济农作物也出步入林业基地建设中。考虑到经济成本,以及牲畜与经济作物的合理生物链构建,可以考虑将牲畜与经济作物同基地建设,二者互补,将动物粪便直接规模用于经济作物种植的自然肥;高山黑猪与岩鹰鸡可考虑共同放养,但要严格控制其规模比例,做好动物防疫。对于不同区域的牲畜出栏,建设适中的物流中转站或同一交易市场,以便活物的出售和市场定价。

品牌建设方面,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可为某苦荞产品了。诸如美姑山羊﹑岩鹰鸡﹑核桃﹑花椒等产品,现在即可逐步筹划注册商标,利用已有的合作社,竖起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此些产品的推广,完全可以和整个县“特色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以旅游宣传承载食品宣传,同时,广泛利用文化宣传作载体,将彝族歌唱﹑民族特殊节日做适当产品的标注,从而使人们不只是吃东西,更是品文化,从而使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打开互联网营销网络,现在新的扶贫基础建设,网络已经触手可及,通过互联网,民族特色小产品更容易销售的更远。

(三)全面基础教育 加强技能教育

扶贫先扶智。没有人们思想的根本改变,根本不能具有摆脱贫困的持续动力。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认为,教育扶贫的短期目标是降低贫困家庭的教育成本;长期目标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而0~6岁是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之一。[6]因此,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现目前的需要落实的便是幼儿园的建设,至少要满足每两个村有一所幼儿园,让放羊娃走进学堂。对于现目前主要的劳动力人群,提供切实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其原始,低效率的生产劳作模式,主要可集中于木工﹑建筑工﹑农产机械﹑养殖技术等紧跟扶贫产业相关的技术教育,一方面可通过职业学校培养大部分年轻人,一方面可按项目班实施,做驻村驻点点针对性专题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根本做好了,就扫清了一切贫困的根源了。

(作者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1] 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1118.

[2] 走进美姑[EB/OL].美姑县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mg.lsz.gov.cn/zjmg/.

[3] 沙马拉林,罗贤.立下“愚公志” 提高“精准度” 打好“攻坚战” 精准产业扶贫的“美姑路径”[N].凉山日报(汉),2016-04-19(A06).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厅.精准扶贫脱贫的基本方略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EB/ OL]. http://www.scio.gov.cn.

[5] 葛志军,刑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8.

[6] 杨帆.精准扶贫的选择﹑创新与挑战——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天府新论,2016(04):160.

米洋(1989—),男,四川罗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2014级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基金编号:2016ZYXS3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美姑县精准扶贫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美姑县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美姑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
浅谈振兴美姑县白蜡虫生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