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教学“生活化”,奏响有效教学的乐章

2016-11-25曾丽娟

黑河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能力

曾丽娟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实现由“课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促进新知学习,并能灵活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实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学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将课堂引向生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单调、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运用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再感到陌生,进而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从学生爱讲故事、爱听故事的特点出发,让学生重温龟兔赛跑的故事,沉浸在快乐之中。教师说:“上次兔子比赛败了,心中很不服气,要和乌龟再比一次。”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运动场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长方形跑道,乌龟跑的是正方形跑道。这时,学生举起了手说:“老师,这个比赛不公平,我觉得小兔子跑的距离比乌龟要长一些。”其他同学立即反驳道:“错了,是乌龟跑的距离比小兔子跑的距离要长一些。”教师说:“同学们,其实这个比赛是公平的,小兔和乌龟所跑的距离是一样的,大家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呢?”有学生站起来说:“可以将两个图形的每一条边测量出来,然后相加,再将两个结果进行比较。”其他学生也同意这个学生的意见,于是老师适时引出新课,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新知学习中。

上述案例,教师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优化教学设计,努力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钻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简便算法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呈现课本中的教学例题,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问题:小华的10岁生日宴会上来了很多客人,大厅里9张方桌和9张圆桌都已经满座,已知每张方桌坐8人,每张圆桌坐12人,方桌和圆桌一共坐了多少客人?显然,教师将枯燥的运算律教学赋予了生活色彩,使学生跃跃欲试,探讨算法。很快,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搜集了2种不同的算法放到展台前进行了展示:

算法一: 算法二:

8×9+12×9 (8+12)×9

=72+108 =20×9

=180(人) =180(人)

教师分别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算法一先算的是9张方桌坐了多少客人,然后算的是9张圆桌坐了多少客人,最后算的是9张方桌和9张圆桌一共坐了多少客人,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算法二括号中算的是一张方桌和一张圆桌可以坐多少客人,进而算出9张方桌和圆桌一共坐了多少客人。这两个算式都是求方桌和圆桌一共坐了多少客人,那么它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吗?如果可以写成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呢?再写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并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进行交流。

上述案例,把书本问题引向生活问题,让数学带上了生活的色彩和气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并引领学生产生有效的数学思考。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向生活拓展和延伸,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由抽象学习转变为实践学习,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百分数知识时,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一次“跳蚤市场”的生活实践活动。要求每一家“店铺”都要搞打折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当教师宣布要举办这样的实践活动后,学生们的热情高涨,纷纷准备好本金和宣传用的招牌,将自己的部分旧物放置在班级指定的展位中进行售卖。学生化身为“销售员”和“顾客”,“销售员”们分工明确,有负责吆喝的,有负责算账找钱的,学生们兴奋地投入到了实践活动中。

有“销售员”喊道:“所有物品二折五出售,卖五赠一,这样的吆喝声立即吸引了小“顾客”的眼光,纷纷凑上前去:

“顾客”:我要3本日历,1个笔袋,1把雨伞,我要给你多少元呢?

“销售员”:一本日历4元,打折后每本一元,笔袋10元,打折后2.5元,雨伞16元,打折后4元。

“顾客”:也就是我要给你3+2.5+4=9.5元。

买几赠一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的学习难点,让学生在“购买活动”中进行体验,可以有效地突破课堂上的学习难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心情放松,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口算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在实践活动中,不但盘活了学生家中的“闲置资产”,让他们从小树立起低碳生活的意识,而且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勤于实践、乐于合作、敢于交往的优良品质。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形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在教学完折线统计图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设计这样一道练习: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用温度计测量白天整点时刻的温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与家长一起收集、整理和加工数据,形成统计表,然后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制作完成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哪个时间段温度增加得最快,哪个时间段温度下降得最快。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折线统计图带到班级进行展示,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别致的折线统计图,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了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特点:它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搜索信息,并把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避免了以往在完成新知讲授后,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学生苦不堪言的情况。

总之,数学与生活已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融于课堂,让课堂变得生活化和实际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海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2]缪亚红.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11).

[3]童立新.浅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2(08).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生活化小学数学能力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