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学生关爱和感化
2016-11-25李艳华
李艳华
[摘要]教育不止是传道授业,更是一场“走心”的艺术,它关系到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否健康成长。教师要注重引领,锲而不舍;换位思考,亲近学生;因材施教,爱在细微处;诚心诚意,建立信任。只有真诚相待,用心去教育,用爱灌溉未成的小苗,才能使孩子们获益最大化,才能使他们在爱的沐浴下成才、成人。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也是教师前行的动力,使教师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在人格方面都能获得较大提升。
[关键词]教育艺术;心灵交流;共同进步
教育的艺术来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来源于学生的对教育者的爱。教育者只有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和感化才能获得学生的支持和热爱。想要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引”“亲”“细”“信”。
一、注重引领,锲而不舍
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后进生管理。所谓的后进生指的是班级中一些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尽人意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更没恒心,从而导致学习和行为表现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直都是班级工作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高中生是一个有极强的主见和思想的群体,他们的心智正趋于成熟,教师如果对他们一味地采用强硬的管理手段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通过沟通班主任才能更加理解他们,从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他们慢慢地走上正轨。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发现后进生的不良行为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一定要立即解决问题,可以课后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与其进行沟通,先以聊天的方式选取轻松的话题开场,再适时地进入正题。这样学生就能放下对教师的戒备之心,更愿意把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想其所想,给其所需,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这样平等的沟通、并肩作战的感受更易于被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接受,渐渐的他们就会把教师当作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监督者和管理者,他们会更加信任教师,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当然,必须要面对的是,后进生往往缺乏毅力和恒心,经常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师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决心和意志。对后进生的教育,既需要教师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引导其回到正轨,也需要教师内心强大和坚韧,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换位思考,亲近学生
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受教者感到良药并不“苦口”,忠言也不“逆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精神和物质相互协调的良好成长环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整体教育环境所带来的爱、信任、关怀和支持,从而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待学生如亲子弟。亲切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大法宝。事实上,师生关系是最单纯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利益纷争,更没有明争暗斗,有的只是教师全心全意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默默地付出,这种付出甚至是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在教师的悉心关爱下学生的身心才能得以健康成长。在彼此朝夕相处的高中三年里,学生与教师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这种浓浓的师生情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亲情。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充满亲情的关爱。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教师的工作不再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亲情的互动;也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而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共振。
优秀的教师能够和蔼可亲、严爱兼顾地对待学生,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局内人,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监督者和管理者。要尽量避免刻板教条地给学生讲述大道理,真正可以打动学生的恰恰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隐藏在细节中的小事。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对他们的关爱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成为细心和勤奋的人,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并恰如其分地给与鼓励和表扬。注意到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后,要耐心细致地沟通,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取得成绩时,要真心地为他们高兴和自豪;学生遭遇挫折和困苦时,要及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继续前行。在相处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他们才会毫无戒备地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才会把教师当作可以倾诉、可以求助、可以依靠的亲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实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这一最终目的。
三、因材施教,爱在细心
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既不是工厂中同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千篇一律的产品,又不是田野里农民脚底下辛苦耕耘的可以听之任之的秧苗,而是鲜活的、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是一群有着较强的思想价值观和个人主观意识的青春少年,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就如同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这就注定他们的性格也是迥异的。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蕾,因为所属的科不同,花期自然也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会如期开放,静待别人欣赏。我们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教师在工作中既要有工人般娴熟的工作技巧,又要有农民般的耐心,更要有园丁般的细心。细心的教师必定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能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微处观察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优缺点,从而量身定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师生之间既是朋友、又是知己,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融为一体,互助互爱,共同发展,人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次成功,并且每天用努力去迎接一个更好的自己。
做个细心的教师,细微之处洞察学生,细微之处反思自我,细微之处影响学生,细微之处提升自我,细微之处教书育人。细心的教师必定对自己的言行谨慎行之。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举手投足,哪怕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所传递出的信息都可能对受教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更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认知,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四、诚心诚意,建立信任
所谓教育信任,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世界及其人事的可信性的肯定性反映。它的价值是所有师生须臾不可忽视的。就教师而言,自我信任是智慧,也是力量;信任学生更是弥足珍贵的,它具有让教师放心和让学生自主的双向功效。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是教师的极大荣誉和最高追求。教育信任产生的渠道是多元的,可以用“好学”打破师道尊严的界限,可以用“微笑”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如果师生间建立了充分的教育信任,那么教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的传授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生而就有的,尤其是不熟悉的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更是难能可贵。教师要首先做到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愿意去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或武断解决问题。要学会聆听,给学生解释和倾诉的机会,善意地帮助他们保守一些秘密,让他们从细微之处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坦诚,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亲人和朋友老师也是值得信任的人。
古代的张载曾说:“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之深。班主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要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给予他们前行的动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如我们期许的一样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龙晓娟.细心呵护幼苗,醉心教育之道[J].学生之友(下),2010(6).
[2]张益群.智者之道——教育信任的建构[J].中国教师,2010(S1).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