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浅探
2016-11-25张凤明
张凤明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小学是数学学习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打不好基础,就会使学生无法进行以后的数学学习。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学困生,他们不仅对数学不感兴趣,还缺乏必要的数学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如何转化这部分学生,成为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只有认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排除学生的情绪障碍,提出数学学习的策略指导,才能使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获得成功。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困生;现状;策略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是每位数学老师经常遇到、关注和交流的问题,也是让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与学困生沟通,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使他们摆脱“学困”的境遇呢?笔者通过课题研究,分析学困生的现状,结合数学教学,采取一些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1.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习困难的学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差事。他们一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较随便,上课不听讲,练习不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抄袭作业,拖拉作业常有发生,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很少请教他人。他们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推理分析来对待学习,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单纯为应付老师家长,学习并没有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
2.志向性因素
这些学生胸无大志、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抱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3.情感性因素
这些学生经常是精神萎靡,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上课有自卑心理,不敢举手发言,课上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班集体生活中存有恐慌感,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突出因素。一些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期望水平低,大多缺乏辅导能力。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有的家长对子女缺乏教育,缺少关心,放纵孩子,认为读书无所谓;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孩子在家无人管束。家庭的文化氛围差,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影响,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学困生,教师如不注意教育方法,学困生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学困生的心理。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教育的影响进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清除心理障碍,心情舒畅,树立信心。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建立信心
学困生在一些方面往往表现出不尽人意的地方,他们或是信心不足,学习不求上进;或是经常调皮捣蛋,不受纪律约束;或是惰性十足,自暴自弃。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出学困生的闪光点,然后扬其所长,给予更多的表扬与鼓励,使他们明白自己并非“朽木”,而是“可雕”的,从而产生自信向上的力量。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成功才有保障。
对于数学学习综合性不强、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可以采取如下方法:首先,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找出数学学习吃力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消除畏难情绪。其次,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高年级数学对学生的抽象、逻辑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时一定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要求学生确立与学习过程必要环节相一致的六项学习规范—预习、听讲、思考、作业、问疑和反思。同时要求利用好课本上的空白区域,摘录知识要点或者存有疑问的知识点。另外要求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数学改错本。要求学生改错前先对错题进行分析,按题型或知识点分类,分门别类地将错题先摘录下来,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错因分析,但不马上改正,而是过几天后再来做一遍。再次,进行个别辅导。课后经常询问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解答疑点,并出变式训练或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使学困生做到触类旁通,提高应用能力。最后是适时鼓励和表扬。不论学生取得哪方面的进步,都应及时进行表扬。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学困生会逐渐适应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爱心浇灌
一般来说,学困生往往不被人关心,不被人重视,得不到尊重,有着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师的爱是一种催化剂,能滋润学困生干枯的心田。教师应对学困生处处关心,时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让他们从自卑的心理中走出来。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受到歧视。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喜爱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喜欢一个学困生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心中有爱是当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积极自愿地去辅导他们的功课,才有希望把学困生转化为优秀生。教师应在生活和学习中关心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学困生几乎是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对学困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这种爱不是故作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他们会觉得老师对他们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同时,这种爱不仅仅来自教师,还应该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学困生感觉到教师不但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3.激趣转困
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而学习落后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动脑,害怕困难,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情。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你,他也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平时多关心爱护他们,蹲下身来与他们交朋友,做“学困生”的代理家长,让学生愿意把他们的心里话告诉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太苛求,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虽然“学困生”鲜有让教师可以表扬的地方,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灵放大镜去放大他们的优点,“学困生”还是有不少值得表扬的地方。另外,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困生”有机会感受成功。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优先让他们来回答,为“学困生”布置与他们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作业。
(2)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趣味活动,使学困生在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自身的价值。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困生学习底子薄,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而其身上的毛病会时常重犯,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只有不折不扣的付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会有成效。
4.耐心克制
教师的耐心和克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自觉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意志品质,它是教师转化学困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品质。对于顽皮淘气、不守纪律且学习基础差,又总是赶不上队的学生和对学生中间产生的有损班集体荣誉、而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因素误入歧途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的耐心和克制,在这些现象面前就会无法自觉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会显得冲动,甚至予以严重的体罚。这就会激怒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使学生对教师形成鄙视态度,不接受批评意见。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便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而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盛气凌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给学生以亲近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并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困生犹如一株株稚嫩的小草,需要教师用心去呵护。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坚持不懈做好学困生的心理工作,我坚信“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参考文献:
[1]徐营虎.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
[2]赵英红.在数学教学中发掘学困生的潜力[J].广西教育,2010(19).
[3]殷淑清.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浅析[J].教育革新,2014(03).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