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塔子村为例谈“瓮”元素之村落形式
2016-11-25费智涛黄靖淇
姜 力 费智涛 黄靖淇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以小塔子村为例谈“瓮”元素之村落形式
姜 力 费智涛 黄靖淇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以吕梁市临县小塔子村为例,介绍了小塔子村的聚落特点,从村落空间功能营造与文化传承两方面,分析了“瓮”元素在村落形式中的表现,指出小塔子村的“瓮”文化是黄土高原上古村落的亮点,“瓮”既是一种实体元素,又是该村落的文化载体。
聚落,陶器,窑洞,村落文化
1 以“瓮”溯源的地域基本条件
1.1 地理位置及基本条件
小塔子村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属吕梁市临县招贤镇。北至招贤镇镇区,与大井塔村、红岩村、高家庄村、前塔上村、留林庄村等村落相接。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较为温凉,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降水少。村中居民主要聚居在一条山沟两侧,依山而居,地形主要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对外交通道路沿山沟向两端延伸,常年被山洪冲刷,路况较为复杂。
1.2 聚落的缘起
据记载,隋朝初年间,招贤镇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煤矿、磁铁矿与陶土矿。充足的资源加上在当时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初步具备了炼制铁与烧制陶器的条件。官府张贴招贤榜,吸引来各方人士对该地区资源进行开发,是碛口地区唯一一个以陶器生产为主的生活生产聚集地。因陶土矿的开发聚集了人,小塔子村由此形成。
小塔子村是在山西省三大古村镇分布区中存在的较为特殊的古村,属于黄河边的古村落,非汾河流域、沁河流域古村镇,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使小塔子村以“瓮”为元素在地域空间营造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小塔子村距招贤镇镇区仅1 km,但由于地形原因,加之雨季山间地表径流,对沟中道路破坏严重,对外交通尤为不畅。可以说,因此特殊缘由形成了一个存在尚久的聚落。
1.3 聚落形态与特点
小塔子村与大部分黄土高原村落一样,都是以窑洞作为主要的居住形式。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小塔子村的选址十分考究。村落位于两座东南—西北走向的山体间,除非居住功能的窑洞外,其
他窑洞在山体的基础上基本都朝向南或南偏西方向,保证了窑内充足的日照。两座山之间的山沟在北—南方向渐渐打开,形成了通透的视线通廊。 两山一沟的聚落形式见图1。
小塔子村最大也是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村中处处可见的“瓮墙”,它构成了小塔子村形态与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村中各户将烧制陶瓷活动中的残次品再次利用,加以适当的排列、堆砌,形成了独特的院墙。黑色的釉彩直接点缀了黄土高原凄凉的固有色;“瓮墙”不同于普通砖墙严丝合缝的排列,而是多缝、多空,在空间上联系了墙两侧的院落,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邻里的亲密感。小塔子村局部见图2。
2 以“瓮”为依托的村落空间功能营造
2.1 节点的生成
1)陶器生产作坊。作为招贤镇地区唯一一个以制陶业为主的村落,小塔子村拥有与之功能相配套的大小瓷窑。瓷窑是小塔子村民日常生产活动的主要集中的地方,窑内具有完善的制陶设施,每个瓷窑均有配套的空地作为其产品的堆放处。古语云:“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瓷名天下”。可见古时对小塔子村陶器的评价与其地位。小塔子村各瓷窑在空间上联系,形成了独立或其他功能的手工制陶区(见图3)。
2)戏台。戏台是小塔子村最大的建筑物,位置在近沟平地上,正好与向阳面的山体顺势围合,成了全村的视线集中点和主要节点。戏台所处位置较低,顺山势而辟住所的村民可在家门口俯看到戏台的全貌并观赏戏剧表演。山体的环绕与由低到高空间的打开,戏剧音效独具特色(见图4)。
3)窑顶。小塔子村的窑洞依山而建,分层错叠,形成了不少新的可利用空间——窑顶,这些窑顶随着时间推移,受到村民的喜爱,自发形成了村中的次要小节点。窑顶实质上是别人家的屋顶,性质与建筑上层的露台相似。平日里,村中的几处窑顶则充当着村民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与之相近的人家以窑顶作为工作后休息时间的活动场所。
在窑顶的选择上,受喜爱的窑顶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首先,庭院前有足够的空地,并且窑顶面积较大,可以容纳一定的居民量;其次,窑顶基本是环绕戏台的山体而建,与戏台有良好的视线关系;再次,村民对其服务半径具有隐性的认知,一般不会舍近求远,因此这些窑顶对于临近几个家庭的关系具有自我强化效应。
2.2 功能结构
1)两个方面决定功能分区。一方面,小塔子村的制陶产业决定了其在聚落功能的分配上,除要具备一般村落的农田、畜牧场所和生活区外,还必须具备进行制陶活动的专用地块和建筑;另一方面,考虑到生活区采光通风和近山沟处夏季山洪的影响,小塔子村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具有明确的分区——向阳面的山体主要作为生活区,建立居住窑洞与公共场所(如戏台);背阳面就是制陶作坊为主的生产区。
2)季节性自然灾害影响垂直结构。小塔子村属于黄土高原的村落,由于黄土的特殊属性——质地松散,在夏季雨季极易被雨水冲刷携带,形成山洪。山洪通过山沟,导致山脚附近安全性低。因此,为保证生产生活的安全,村落山沟两侧山体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分异。
这种分异体现在向阳的生活区自下而上依次为:牲口房圈、居住及交往空间;背阳面的生产区自下而上依次为:囤货的“仓储用地”(烧制的陶器如瓮、盆、罐等堆砌在此)、生产的作坊窑洞。院墙与庭院中的隔断见图5。
2.3 交通与排水系统
在夏季,建立在质地松散的黄土山上的小塔子村为将雨水排入沟中,避免雨水对宅基地的侵蚀,和许多古村落有着一样的做法,在村落的排水系统上,采取了与主要道路相结合的方式,但也有其特色。
1)以步行为主的交通系统。小塔子村生活区的道路以步行为主。村中的主要道路联系了三个位于不同高度的基地“平台”,每个平台上有着一定数量的住户。在垂直方向上,各个“平台”通过坡道进行联系,坡道宽度大部分1 m~1.5 m,可容纳1人~2人通行。近沟底与第一“平台”的坡道宽度较大,可容纳一车通行。通过步行坡道联系的三个“平台”在面积上随着高度的抬升而缩小。第一层的面积最大,通过较宽的道路与沟底的对外通道连接,有利于村落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牲畜的饲养和外出;第二个“平台”结合一些窑顶形成了较为亲民的场所,向下可直视村中的戏台和其他节点,形成视野较为开阔的主要交流场所;第三“平台”面积很小,与同高度的水平通道相接,形成了一些小型的零散交往场所。小塔子村的三个平台与步行坡道的这种垂直交通系统,与楼梯的形式类似,步行坡道相当于楼梯踏步段,各宅基地平台又类似于休息平台。各家各户独门独院,并使用烧制淘汰下来的瓮、盆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院墙形式。
2)排水系统。除了院墙,在排水系统方面,小塔子村民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当地特色的排水系统。由于地形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在村中开辟独立的排水系统难度大,在难以联系村中各个节点的状况下,村民基于村中的坡道,同样利用废弃的陶制品,如:瓮、瓦和盆等的半圈残片,有序叠放,敷设于坡道内侧(靠近山体的一侧),山上的雨水及生活污水均可以通过这些硬质的“地上雨污处理管道”排入山沟。这种在黄土高原山区的排污系统独具特色,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减轻了宅基地被雨水冲刷的影响,方便了日常生活,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现在不少地面已经硬化,但村中仍保留着这种排水系统(见图6)。
3 以“瓮”聚合的文化精神传承
3.1 直观形态聚合的实空间
“瓮”是一种盛水或酒的陶制容器,瓮的形状及用途决定了瓮本身就具有“聚”的属性。小塔子村位于两山之间,聚落形态以戏台为中心内聚外延,依山而上。“有居山中者,山势如瓮”贴切地将这种形式描绘出来。
小塔子村因陶而兴,因瓷而名扬天下。但其位置偏远,对外联系困难,除了满村堆聚的陶制品外,村中也形成了一种“聚”的传统村落气质。聚落形态因“山势如瓮”显现出一种“围合势”,工作区与生活区的交流在空间上具有极其便利的特征。
两山之间的隔沟成为最简单的沟通方式。在日常生产劳作之余,戏台是最聚人气的场所。演出的日子里,村民化身为乐器手、演员等,创造出多彩的文化生活。戏台也成为了这个“瓮村”的核心聚合点。
3.2 不经意营造的虚空间
小塔子村这种自发形成的村落形态,出现了一些非人工规划的场所,这些场所本身的位置与形式,加之村民的自发潜定义,使这些地方成为了村中聚集人气的地方。
位于第二平台的住户院前,侧方与另户人家的窑顶相接,一根横木、一截女儿墙,形成了上文所述的次要小节点。这些小节点是附近各家各户约定俗成的日常聚集场所;同样,在第三平台上也有若干这样的小节点;第一平台距离山沟较近,很少有明显的聚合点(见图7)。以村中的窑顶烟囱为中心的小片区域也是村民的好去处。村中人家窑顶的烟囱利用“无底瓮”制成,黑色的釉彩十分漂亮。不少村民也都愿意在一些烟囱旁享受闲暇时光(见图8)。
4 结语
小塔子村的“瓮”文化是黄土高原上古村落文化中的一个亮
点,“瓮”既是一种实体元素,也是一种“聚”的村落文化载体。小塔子村不论是在村落面貌,还是在村民日常生活中,都时时处处体现着这一精神内涵。别具一格的“瓮”文化也是当时作为陶瓷生产地的小塔子村“击瓮扣缶”村落生活的写照。小塔子村曾因制陶业兴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陶业的没落,面临这种经济发展单一、村中人口外流的问题,许多房屋田地被搁置,儿童老人留守,如何在困境中发现新的成长点,让古村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 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766,954.
[3] 王 力.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5:752.
[4] 李景生,张 海,薛林平,等.山西古村镇总览·理想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5.
Discussion on village pattern with “urn” element in Xiaotazi village as an example
Jiang Li Fei Zhitao Huang Jingqi
(CollegeofBuilding&Urban-RuralPlanning,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
Taking Xiaotazi village in Lin county of Lvlia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ettlement features of Xiaotazi village, 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 forms of “urn” element in village pattern from two aspects of village space function creation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urn” culture of Xiaotazi village is a highlight of ancient village in loess plateau, the “urn” is not only a practical element, but also the village culture carrier.
settlement, pottery, cave dwelling, village culture
1009-6825(2016)13-0020-03
2016-02-23
姜 力(1984- ),男,硕士,助教; 费智涛(1994- ),男,在读本科生; 黄靖淇(1982- ),女,硕士,讲师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