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
2016-11-25乔俊雅余益兵
乔俊雅,余益兵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漳州 363000)
安徽省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
乔俊雅1,余益兵2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估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情绪低落时最主要的求助对象是同龄朋友,而求助老师的学生比较少;中小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手机网络成为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学生普遍关注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农村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较城市低;部分中小学校缺少心理健康教师。改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学生互助心理辅导模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关注中学生的情绪问题;增强农村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提高对心理健康老师的重视程度。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重视度;在位度
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面临的外界压力与日俱增。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与生活、学习困扰使得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内许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均表明,约10%-3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015-202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也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增长趋势仍在继续,并将儿童、青少年列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干预人群。
了解和把握个体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性的前提。所谓需求,也称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是指向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从中获得满足[1]125。由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遗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个体因感受或觉察到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波动时,便会产生使之平衡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目前,国外关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已较为丰富,而国内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非常有限,大多数仅有的研究也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小学生群体的较少。在中国知网上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心理服务需求”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符合要求的文献有75篇,而分别加入“中小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筛选条件之后,符合要求的文献仅有7篇。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落实、深化方面等方面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沿海发达地区基本已建成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而广大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二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方面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农村中小学一线科研力量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出于方便取样的考虑,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样本主要自来城市地区,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研究非常欠缺,这就反过来不利于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成长。三是城乡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在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城镇学校更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提升学校品牌和学校效能、增加学校吸引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更加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专业老师改教主科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总体而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中小学生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安徽省是较早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试点省份。2012年以来,安徽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强有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5年,该省已有4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占全省总县区数的38%,高出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长期以来,该省十分重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城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方面的研究基本还是空白。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安徽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表,对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合肥市、芜湖市无为县和黄山市祁门县四个地区城乡中小学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为城乡中小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同时也可以为中西部同类地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依据。
一、方法
(一)调查工具
参照既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估的相关文献和问卷,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文件,本研究从基本人口学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所在学校、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和抚养人教育程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状况,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形式,家庭和学校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首先,根据地理位置将学校分为农村学校、县城学校和城市学校三种类型;通过“您从小在哪里长大的?”将学生来源分为“农村(村庄)”“乡镇”“县城及以上”三类;通过“您觉得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属于以下哪种情况?”获得学生的主观家庭经济状况,分为“比较差”“一般”“比较好”;“主要抚养人最高教育程度”则反映了学生养育者中的最高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四个等级。根据数据分布情况,将“小学及以下”和“初中”归为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归为非义务教育。
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状况主要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必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和知晓度以及心理保健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第三,通过“你通常从哪些途径获得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一多选题来获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通过“你希望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和“你希望学校采用哪些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分别用来调查中小学生所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内容和形式,均为多选。此外,通过“您觉得学校老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吗?”和“你觉得父母或家人重视你的心理健康吗?”分别获得学校和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二者均为三点计分,不重视计0分,一般计1分,很重视计2分。
最后,心理教师的在位度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在位度为该学校心理老师配备的真实情况,而主观在位度则为学生对学校是否有心理老师的认识,这主要通过“你所在学校是否有心理老师?”一题体现。
(二)调查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
(三)调查对象
取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合肥市、芜湖市无为县和黄山市祁门县四个地区的13所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层次,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六个年级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3份,回收1833份,回收率为91.5%,其中有效问卷为1775份,有效问卷率为88.6%。其中男生903人,女生862人。小学生589人,初中生608人,高中生578人(详见表1)。本次调查样本几乎涵盖了中小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表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样本情况一览表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体情况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情况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内容。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以下简称《纲要(2012)》)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2011-202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也指出,要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本调查分别通过(1)“您认为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有必要吗?”;(2)“当得知别的同学找心理老师谈心或看心理医生时,你会怎么想?”;(3)“知道如何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快乐吗?”;(4)“当您不开心的时候,会找谁来帮助你?”四个题目的调查考察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度和心理保健能力,借此间接反映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需求情况。
当被问及“您认为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有必要吗?”,79.4%的中小学生认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是有必要的,15.3%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而5.1%的学生回答没必要。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持肯定的态度。这与黄希庭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585-590。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第一步。然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必要性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农村学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必要性的理解显著低于县城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p<0.05)。
当被问及“当得知别的同学找心理老师谈心或看心理医生时,你会怎么想?”时,62.8%的同学认为“有心理问题去求助老师和医生很正常”,30.8%的同学认为“他可能遭遇了不好的事情,同情他”,另外5.2%的同学认为“他心理有毛病,我要离他远一点”。这说明,总体上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持较高的接纳度。但是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农村学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度显著低于城市学校的学生(p<0.01)。
当被问及“知道如何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快乐吗?”时,73.7%的学生回答“知道”,还有24.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保持内心的快乐,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县城学校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显著低于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p<0.05)。农村学校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总体上高于城市学校的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
为进一步考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能力情况,调查学生对于“当您不开心的时候,会找谁来帮助你?”的反应。结果表明,70.7%的学生不开心时会将同龄朋友作为求助的首要人选,其次为自己解决(57.5%),第三为家人(48.6%),接着是兄弟姐妹(32.7%),而老师(12.9%)被排在最后一位。可见,学生不开心时更倾向于求助同龄朋友,而很少会向老师求助。罗鸣春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和学校老师等318-21。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学校的学生求助老师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的结果显示,城市学校的学生求助老师的情况显著低于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学生(p<0.05)。农村学校的学生求助老师的情况高于县城学校的学生,但差异不显著(p>0.05)。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不仅需要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而且将多种途径和方法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广播影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调查发现,57.4%的学生从学校老师处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报刊书籍(宣传栏、书籍、报刊、杂志)(51.7%)次之,第三位为手机网络(43.3%),亲戚/家人(38.6%)为第四位,第五位为心理健康活动(33.4%),后三位分别为班级活动(33.3%)、同龄朋友(32.2%)和广播影视(28.3%),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途径排序依次为:学校老师—报刊书籍(宣传栏、书籍、报刊、杂志)—手机网络—亲戚/家人—班级活动、心理健康活动—同龄朋友—广播影视。
中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地点是学校,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中小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因此,老师便成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但是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学校的学生通过老师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比较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从老师处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学校的学生(p<0.01)。
继电视、广播、报纸、周刊(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而2015年新增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和46.4%。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将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进一步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学校的学生利用手机网络的比例显著低于县城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p<0.01)。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在2016年4月28日发布的覆盖全国中小学校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基于此,对中小学生所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排序依次为:情绪问题—人际交往—认识自己—学习问题—应对压力—做事效率—校园暴力—其他。情绪问题(63.7%)、人际交往(60.2%)、认识自己(59.0%)高居前三位,学习问题(58.3%)紧随其后,而应对压力(54.9%)、做事效率(35.1%)、校园暴力(26.2%)和其他(0.4%)排在后四位。可以看出,相比于学习问题和做事效率,中小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内在问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解决校园暴力的需求显著低于城市学校的学生(p<0.01)。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对学生所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所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排序依次为:心理健康课—社团活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网络辅导—电话辅导。学生最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为心理健康课(77.5%),其次是社团活动(44.6%),第三位是团体辅导(31.0%),后三位依次为个别辅导(24.3%)、网络辅导(19.1%)和电话辅导(10.4%)。心理健康课和社团活动是最受中小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因此,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形式或许更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学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村学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需求显著高于县城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p<0.01)。
5.社会化环境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学校和家庭是中小学学习、生活的主要社会化环境。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而家庭则是重要的支持性途径之一4106-110。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支持和紧密配合5123-128。这里分别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考察中小学生感受到的社会化环境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度。结果发现,有13.6%的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57.6%的老师重视度一般,另外28.8%的老师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农村儿童与城市普通儿童的老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存在显著差异(t=-2.55,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年段的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均显著高于高中老师(p<0.01)。
而问到“您觉得父母或家人重视你的心理健康吗?”时发现,14.6%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46.7%的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一般,而38.7%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农村家长与城市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t=-3.67,p<0.01)。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年段的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呈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趋势(p<0.01)。
为了从总体上了解中小学生所处的社会化环境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这里进一步将“不重视”“一般”和“很重视”三个选项分别赋值为0~2分,并将二者简单加和,作为学生报告的心理健康重视度的综合指标,统计结果表明,数据成负偏态分布,最大、最小值分别为4和0,其中,得0分的有7.2%,得1分的占11.0%,得2分的比例为38.9%,得3分的有21.1%,得4分的占比21.8%,中位数为2,偏度系数Skewness为-0.23,峰度系数Kurtosis为-0.57。总体上来看,社会化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此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农村学生与城市普通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t=-3.61,p<0.01)。不同年段学生的社会化环境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则呈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趋势(p<0.01),详见表2:
表2 不同生活环境和年级学生的社会化环境对心理健康重视度得分(M±SD)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6.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在位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以下简称《纲要(2002)》)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也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要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可见,目前我国城乡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包括全体任课教师、班主任或专职心理老师。由于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和实际开展活动的情况不同,即使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感受到的心理老师在位度也是不同的。
对“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心理老师?”一题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回答“有”和“没有”的学生几乎各占一半。在此,按照该校学生中回答频次最高的选项来确定该校是否有心理老师,比如,赛口镇兴隆小学有93.5%的学生选择“没有”这个选项,6.5%的学生选择“有”这个选项,即判定该校没有心理老师,其他学校的情况以此类推。但是,有学校的学生对两个选项的选择频率差异不大,比如某某中学,学生回答没有和有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3.6%和46.4%,而另一小学的学生选择没有和有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37.9%和62.1%,这种情况便无法确定该校是否有心理老师。最终结果表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6所学校有心理老师,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46.2%,有5所学校没有心理老师,约占38.5%,另外两所学校不确定是否有心理老师。
然而,通过网络查询发现,不能确定是否有心理老师的两所学校分别有兼职心理老师和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某某中学事实上并没有心理健康老师,学生却一致认为有,可见该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于一些学校有心理老师,而部分在校生却选择“没有”这个选项,其中缘由值得考虑。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否宣传到位,心理老师是否存在“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在2016年8月19-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根据本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学生互助心理辅导模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他们不开心时,最愿意向同龄朋友寻求帮助,而最不愿意将老师作为求助对象。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矛盾出现的高峰期,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并存。一方面,成人感和自主意识的发展以及对成年人的不信任,使他们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向成人坦露自己。另一方面,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又使他们渴望与外界交流、沟通,并得到理解和支持,这种内心的开放性使他们愿意与同龄朋友推心置腹。
鉴于同龄朋友在中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同龄人的作用,构建学生互助心理辅导模式,比如朋辈心理辅导。首先选择一批对心理辅导感兴趣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了解心理辅导的含义、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及时发现有偏差行为的同学、倾听他们的苦恼和问题,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或将其进行转介。同时,还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组织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活动或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助益。
(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高其维护并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也可以培养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有的学校因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不到位,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都不知道到何处求助974-976。此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也能引起老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转变一直以来持有的“心理健康不重要”的观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以报刊书籍和学校老师为主,总体看来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较为贫乏。因此,各中小学校乃至社会媒介都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有意识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比如宣传手册、宣传物品、黑板报、校园广播、文化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和社会氛围,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充分利用手机媒体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通话和收发短信的交流工具,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新手机媒体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手机媒体因其广泛性、及时性、交互性和低成本等特点,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欢,中小学生已在网络使用群体中占据不小的比重77-10。新媒体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采用各具特色的方法为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助益。近年来,微信、微博、博客等手机媒体广为流行,学校可以建立公共账号,并安排专门的负责人,以此为媒介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推送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音频、视频甚至漫画,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各种论坛、QQ群等社交平台能够让学生匿名交流,吐露心声、倾诉烦恼。学校可以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利用这些平台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四)关注中学生的情绪问题
中学时期,也是青春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特殊阶段,有人称其为危险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很容易使初中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情绪问题。烦恼、孤独感和压抑感等各种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情绪稳定性差是该时期的一大特点。而造成中学生情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交往能力、家庭的关系氛围、父母的抚养方式、学校的管理模式等都与中学生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有各种情绪、行为等问题的约3000万。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最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是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而俞国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等几个方面897-102。如果这些问题在早期未得到及时解决,个体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甚至自杀。
关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满足中学生在情绪方面的服务需求,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找出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是开展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同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每个家庭的责任。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增强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国家的政策文件明文规定,要以农村地区为发展重点,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实现城乡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化发展。但是,现实情况表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并且农村中学生较城区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一些9168-171,应得到重点关注。地方中小学校应从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来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认识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二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六)提高对心理健康老师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持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本次调查发现,38.5%的学生报告本校并没有心理老师,这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视,发布有关心理健康教师的评聘办法,以及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中小学校的教师招聘,并规定入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此外,各个中小学校也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师,把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把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视为遵从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的形式。
(感谢合肥师范学院晋玉老师,闽南师范大学张远平、金燕徽、刘晓静等研究生在调查设计和数据编码中的付出)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黄希庭, 郑涌.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 13(5).
[3] 罗鸣春,钱涓,吴丽辉.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7).
[4] 姚本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 叶一舵.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6] 罗晓路,廖全明,郝敬习.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现状调查[J]. 心理科学,2009,32(4).
[7] 廖方新,刘衍玲,郑凯等.手机媒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1).
[8] 俞国良,董妍.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 教育研究, 2012,(6).
[9] 刘克善. 湖南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比较[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7(5).
(责任编辑 何旺生)
A Survey Report on Need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for Anhui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QIAO Junya1, YUYibing2
(1.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2.RegionalTeacherDevelopment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inFujian,Zhangzhou363000,China)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eeds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is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 and significant ba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ervice needs, and also its influ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y’re unhappy, most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ould turn to peers, but less to the teacher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way to get the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is single; mobile phone network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 to obtain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ttract mos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tensive attention; rural area’s recognition level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ity; and som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ack of psychology teacher.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tructing the same-generation mutual-assistance model; strengthening propaganda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knowledg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mobile media;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problems; enhancing the emphasis of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 in additio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psychology teache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ervice needs; recognition level; absence
2016-06-20
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基金项目和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三项改革专项课题(JGZXC201434)
乔俊雅(1991-),女,河南许昌人,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余益兵(1974-),男,安徽池州人,博士,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培养。
G635.5
A
1674-2273(2016)05-0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