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作画 以编为梦
2016-11-25李程莹
李程莹
成都文殊坊的刘氏竹编体验店里,一位收藏家专程过来拜访刘嘉峰。简单闲聊几句,刘嘉峰客气地送走了访客。原来客人想买下他的双面竹丝编《天女散花》,可他舍不得。因为想建竹编博物馆,他的作品一直悉心保存着。一个做手工艺的老匠人,大致能想象得到会是一个质朴的老者,但刘嘉峰很“潮”。这并非指衣着,而是他对时下各种流行时尚如数家珍。“社会的变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若不想被时代抛弃,那么就应该吸收新东西,站在潮流前沿。”
创新的讲究
每天早上,一到上班时间,刘嘉峰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室。他总是穿一件黑色的唐装,泡一杯浓烈的沱茶,在房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的工作室异常安静,连一只猫经过都有响动。不管吃饭还是创作,刘嘉峰的脸上都是波澜不惊的表情。这是一种攀越过一山又一山的从容与笃定。
刘嘉峰的作品非常精细,所以对工具的要求特别高,像刀子、匀刀、镊子等都是自制的,用起来更顺手。轻舞十指,指尖流连的是细长而柔软的竹丝,看上去很有美感。这是一个特别费眼的活,因此工作室外有一个小花园,种些花草,还养了蜜蜂。创作时间长了,累了乏了,他就到小花园舒活筋骨,给花浇浇水,再看看他的蜜蜂,然后又安心地回到工作室继续创作。
一根根比发丝还细的竹丝,经刘嘉峰巧手编织后,成了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栩栩如生,韵味十足。年近古稀的刘嘉峰一直琢磨着如何让手艺传承新生。“创新是工艺美术永恒的话题,造型、技术、品种等各方面都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继续走下去。”研究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都是刘嘉峰的重要创新之举。
竹编字画一般是两层竹丝做经纬线编织,有挑压法、断丝法、掐丝法、编花型等多种,挑压法是最基础的方法,他在一挑一压间驾轻就熟,“该挑几帧压几帧都是有规律的,比如留白的地方就是挑一压七,颜色较深的地方就是把黑竹丝挑一压四,根据颜色不同,挑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而他的提花瓷胎竹编,是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结合:先以平面竹编方式编织一个矩形,将平面矩形的竹编围在瓷胎中部,再以藏头编法将接头接洽得天衣无缝,瓶底和瓶口仍用立体竹编方法编织,并与中间的平面竹编衔接。如果遇到异形的瓷器,平面的竹编形制还要根据瓷胎造型进行改变,“比如编制茶壶底胎时就要剪出壶嘴凸出的部分,留出壶把的位置。”
为了在器型上创新,刘嘉峰煞费苦心,设计了很多符合当下审美而又适合编制的工艺品。
制竹有道
对于竹编的原材料,他颇有讲究,一定要四川特有的慈竹。“全世界的竹子有1 255个品种,中国有707个品种。浙江盛产毛竹,毛竹的质感较硬,因此浙江竹编以立体竹编为主。而四川属于竹科混生地带,各种各样的竹子都有。之所以选择慈竹,是因为慈竹的竹丝非常柔韧,不容易断,且竹节较长,可以避免节疤的出现。瓷胎竹编、竹编字画都需要非常精细的竹丝,这两个特质最能满足竹编对于竹丝的要求。”
选好竹子后,他一般会用砍刀、锯刀“去头去尾”,选择竹子中间最直的节层,然后去掉竹子外面的青皮,选用青皮下的竹簧。“竹簧一般可以划十几层出来,但青皮下的前四层竹簧是最好的,做精品字画时,我就只选用前两层竹簧;如果做瓷胎竹编,一般划出比较厚的一层就够了,越往里面竹簧的纤维就越粗糙。”
划好后的竹簧再用小刀抛光,整个竹编工序里大约会用到几十种刀具。抛光后刘嘉峰再用自己制作的排针划丝,竹丝精细的重点就在这儿了,一般1厘米宽的竹片会被划成20~30根竹丝,最细的时候,他曾把1厘米的竹片划成48根均匀的竹丝。
接着是对竹丝进行染色,根据瓷胎竹编图案的需要,有的会漂白,有的会染成黑、红、古铜等色彩。而竹编字画用到的颜色基本只有黑色和原色两种,他认为书画本来就是比较淡雅的艺术,如果做得五颜六色就太画蛇添足了。所以只做黑白色,最多在精品字画上编一个红色的印章,印章的位置、多少也是有讲究的,印章篆刻与字画风格基本一致,大画大印,小画小印。在他看来,竹编虽然是来自民间的技艺,但到底是一门艺术,涉及到造型、设计、工艺技法、美学思想等,创作的每一步都要精心设计。
竹编之路,辗转起伏
刘嘉峰的老家在四川渠县静边镇一个偏僻的农村,那里盛产各种竹子。村子里家家户户,不管男女老少,都不同程度地会编制竹编用具。“小时候农村里没有幼儿园,小孩子就满村子到处跑,那个时候我们村子里还有很多篾匠师傅,六七岁时我就开始编着玩,做些日常用品。”从各种日用品到劳动生产用具,无不用竹子做成。
受家乡浓厚的竹文化影响,刘嘉峰从小便会各种竹编。小学二年级就研究在竹扇上编字体,编出了自己的名字。慢慢地,到了中学的时候,他的竹扇越编越好,竹丝也越来越细,小镇上的很多人开始找他定做竹扇。那个时候市场上的竹扇卖5分钱一把,而他做的可以卖2毛。1971年全国掀起“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刘嘉峰因为在劳动之余编竹编,被判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牛棚”关了一个多月。
从“牛棚”放出来后,刘嘉峰的作品参加了四川省达县地区工业产品展览,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将他从农村“特招”到渠县二轻局,专门从事竹编工艺品的制作。
刘嘉峰的高超技艺可以说是偷师学艺来的,对此他很坦然:“偷师学艺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习得技能,这是一种值得发扬的学习精神。”当年他通过四川省工艺美术公司的介绍信,得到了去自贡学习龚扇技术的机会。但对方不让学,只允许他参观10天。因为有20年民间手艺的功底,回去之后他凭着感觉,编织出和龚扇一样的作品,还得到了四川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订单。但自贡工艺品公司领导责怪龚扇第三代传人龚氏兄弟外传了技术,刘嘉峰便向师傅承诺,出口任务完成后就不编龚扇了。说到做到,后来他对龚扇技艺进行改革创新,创作出了“双面竹丝编”。“就这样越做越有成绩,越来越有成就感,不断给我研究和创新的动力。”
居不可无竹
多年的积累与创作,刘嘉峰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2012年,他凭借《龙纹梅瓶》瓷胎竹编、《虢国夫人游春图》竹编字画和《维摩演教图》竹编长卷,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民间艺人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竹编对于刘嘉峰来说,也从维持生计的工作变成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竹编给我的一生带来了各种感受,有苦有乐,现在又成为了传承人。一个小时候的爱好,成为我一生都在琢磨的手艺。”
刘嘉峰推动了中国竹编技艺的发展,而他的儿子、刘氏竹编的第二代传人刘江,让竹编回归了生活。他以父亲精湛的技艺为基础,融入现代时尚设计,竹子被做成了古色古香的灯饰、时尚典雅的配件,高贵大气的派对包。
刘江希望自己的竹编卖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特色产品。“手工艺有生命,应该到喜欢的人手里去。”自从接班之后,刘江的理念得到了父亲的认同,而刘江也从父亲身上,看到一个老艺人更多的用心和坚持。“我与父亲分工不同。我希望可以帮父亲应对一些事情,好让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刘嘉峰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的创作室,与他的几位徒弟一起专注于创作。最近他正尝试制作镂空扇面的竹编艺术品,继续探索新的竹编工艺。刘江则把竹编与茶道、花道、香道、文玩等相结合,设计了多款竹编产品,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我最应该做的是要想方设法,把刘氏竹编的技艺传承下去。”刘嘉峰研究了一辈子竹编,为竹编培育更肥沃的土壤,给未来更多人参与竹编创作提供了可能性。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刘氏竹编”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