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课堂怒摔手机

2016-11-25肖新梅

长江丛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思考课堂

肖新梅



浅析高校课堂怒摔手机

肖新梅

【摘 要】手机已经成为学生须臾不可离的随身之物,同时也向课堂在快速推进。大学生课堂期间玩手机是课堂教学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老师怒摔手机”这一事件引申开来,分析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其在课堂上正确使用手机。

【关键词】课堂 摔手机 思考

2015年10月29日《钱江晚报》报道:浙江传媒学院戴冰洁老师在10月26日下午的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摔了两个不认真听课的播音专业学生的iPhone6s手机。同样的一幕还曾在武汉、咸宁、成都等地的学校上演。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正以势不可挡之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与精力。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入侵”,是堵还是疏?针对老师怒摔手机这一事件,舆论亦众说纷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不管哪方有道理,面对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透过“老师怒摔手机”这一事件进行反思,找到其原因,从而对课堂手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

据麦可思的调查显示,超九成在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而在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超九成会带手机去上课。学生越来越频繁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查找资料、做练习、发微博或微信、看微课视频、录音录像、直播课堂教学情况等等。在课堂上玩手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句话曾在网络上非常流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和海角,而是老师在讲课,你却在看手机。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高频率地使用手机呢?

(一)移动互联网的诱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的定式生活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信息量的渴望,而通过互联网可以搜到在校园里不能看到、不能听到的资讯,可帮助学生们了解大千世界。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已经极大改变中国人的购物、社交、购物、出行等各种生活方式。同样,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传统的课堂。一部手机可包括沟通无限的微信、QQ、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还有网上购物、实时信息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相比课堂授课信息而言,网上信息唾手可得,每个人都可以在手机上找到自己想要的资讯,这种诱惑导致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二)学生自控能力的缺乏

现在的大学生活,早已从以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到如今的“短信声、QQ声、游戏声,声声不息”。而从高中模式进入到大学模式,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因没有过多的学习压力,他们会放任自身的学习。尽管在权衡学习和贪玩之间,他们心理在不断地做思想斗争,但还是抵不住诱惑,加入到课堂手机控的行列。他们虽然对于课堂使用手机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受习惯的影响随波逐流,缺乏理性的自控力,故课堂使用手机现象一直在持续。

(三)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论化

在互联网+时代,老师们试图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传统课堂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学内容的理论化严重,缺乏实践环节,另外课堂管理较为松散,老师对学生课堂玩手机行为没有进行限制,加上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造就了学生对玩手机的渴望,课堂手机控变得肆无忌惮。

二、课堂使用手机的引导措施

在国外,上课玩手机的情况同样很普遍。同为亚洲国家,几年前的日本、韩国与今天的中国一样,曾在整个教育行业讨论课堂学生是否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但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日、韩两国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另外,美国学校也不例外。据美国《时代》周刊推出的《无纸教室正在到来》一文可知,无纸和数字已经叩开了美国学校教室的大门,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学生人手一个计算机设备计划,将颠覆美国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机入侵课堂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主动接受新事物,如果一直坚守旧有的僵化模式,只会加剧这种教学的矛盾与对立。

(一)建立人性化的手机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手机习惯

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然也被带进了课堂。面对这种情况,各高校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如南京理工大学要求上课“关机”,江苏大学上课时间断网,华中科技大学对上课手机采用没收法,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使用“无手机课堂”点赞本进行积分,有些大学甚至购置了手机信号屏蔽器,……这些都从“堵”方面对手机进行管理,结果显示,效果并不好。若学校只采取禁止的方法显得过于简单,反而会加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频率。因此学校应科学规范课堂上的手机行为,制定手机管理制度,多从“疏”方面下手,形成常态化管理。比如江苏科技大学船海学院针对越来越多的手机“入侵”大学课堂现象,推广“手机袋”,方便学生安放手机,帮助其抵制手机的诱惑;同时试行课堂手机管理制度,以提高大学生上课效率和听课效果。

(二)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学生对信息资讯获取更新得比老师还要及时,客观上对教师课堂水平要求更高了。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原著民”的在校生们,如果对于移动技术能够善加利用,就可以极大地拓展教学空间,进行跨越时空的教与学;创建全新的课堂模式,实现充分的师生互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一定要开发教材、创新教材,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与学生一起分享。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课堂学习上。

(三)重视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的课外活动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历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找到自己与社会期望的差距,从而转为主动学习,防止沉溺于移动网络世界。此外,可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专业技能节和人文讲座等,多角度促进学生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得到有效提高。如举办手机文化节,素质拓展等户外活动,让学生从虚拟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人际交流。

(四)开发手机功能,变手机为教学工具

现在手机上网十分普及,学生在校用手机已不可避免,学生学习内容更多地来自网络而不是教科书,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及学习方式的个别化、个性化将越来越突出。在校园里手机成为学生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工具,碎片式学习越来越普及,因此课堂的形式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老师的身份角色也要逐渐改变。教师应利用手机独特的功能,因势利导,让手机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手机上网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手机上网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利用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互动讨论,使教师成为知识“指导”者,学生成为“主动”研究者。如浙江师范大学一些教师借势将手机引入课堂,把学生手中的手机从玩具巧变“教具”。在课堂上分享各自掌握的手机APP应用软件和利用手机促进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改进,并利用手机完成学习活动、作业练习以及创意作品等等,有意识地开发手机的学习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老师怒砸手机,教育方式黔驴技穷,光明网-时评频道,2015(05)28.

[2]龙敏飞.拯救大学课堂不能靠老师怒摔手机,西安晚报,2015(10)30.

[3]浙师大教师将手机教学引入课堂巧变玩具为“教具”,中国新闻网,2014(11)12.

[4]张文静,郑红娟.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5]邵宇秋.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的心理误区与矫正[J].大学教育,2015(5).

[6]王光荣等.基于柔性管理的大学生课堂玩手机防范策略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5(8).

[7]温凤鸣.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思考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