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6-11-25宋芬
宋芬
江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宋芬
[提要]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职业精神教育更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江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由职业精神教育现状问题入手来分析原因,提出课程设置、教师示范、社会大环境三个方面的改进策略,以期提高江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
职业精神;社会失范;职业技能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讲话中提到过,要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齐头并进,因为二者是融为一体的教育。职业院校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则会更多地把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发展上,而忽视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功能在于“教书育人”,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一、江西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西省高职院校教育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专业发展教育,让学生不断获得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却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导致学生整体的职业素养有所下降。[1]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江西省高职院校现有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岗位对职员的职业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对近十几年江西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发展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问题。
(一)职业精神教育未在课程教学中体现
教学是否有成效,要综合看,也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江西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并没有关于职业精神综合素质方面的硬性标准,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起来,教师在教学中把职业精神教育当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是会零散的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这些课本上提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些课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针对高职学生某一职业的特点进行专业性、实践性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没有营造优良的环境支撑职业精神教育
江西省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专注于对高职生各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加大投入,完善职业技能培养的保障机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没有营造出培养职业精神教育的优良环境,校领导切实加强对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把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放在次位、甚至是完全忽视。由此,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就没有重视职业精神教育的意识,导致老师们在课堂上只会给学生传授简单而枯燥的纯理论知识,使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与职业领域的实际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注重教授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由此导致学生会产生职业技能十分重要、而职业精神教育则可以在以后工作中养成的思想,容易让高职学生形成重视职业技能轻视职业精神的实用主义观念。[2]
(三)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培养方式单调
江西省部分高职院校也在逐步加强对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但也只是停留在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上,没有深入到职业精神的根本性内容——职业行为和职业情感等方面。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方式大都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也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职业精神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沉闷。在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职业精神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职业精神理论知识时的逻辑性也很强,但真正的教学效果却不佳。因为这种培养方式局限于课堂内的纯理论知识,而没有和职业领域的实践结合起来、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成效会受到高职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面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体制未完善、教学理念未明确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重任,但近年来江西省各高职院校并未在教学体制和培养上落实高职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江西省高职院校院领导和多数教师都认为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首,各学校的教学理念也是从书本上学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在专业实训操作时掌握技能实践。学校领导狠抓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教育、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忽视职业精神教育的养成,基础课程设置中未体现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教学理念中淡化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这样会无形之中产生“职业精神教育无用论”,错误的引导学生偏离了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政策。学校教学体制未健全职业精神教育、教学理念未明确培养职业精神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容易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法体现职业精神教育、影响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影响
江西省高职院校大多都是由技工学校组合而来,其教学方式会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是传统的教室内黑板板书、教授职业精神教育理论知识,忽视对高职学生具体职业的职业精神实践教育。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体制下学生仅仅是掌握了职业精神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不能接触和自己未来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很难能调动学生对职业精神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会有疲倦的情绪、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枯燥理论学习的心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枯燥的理论会使教师和学生双方产生厌烦心理,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学生学习职业精神的理论知识、教师进而对学生职业精神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得到的课程成绩并不能代表着职业精神教育的真实水平,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很难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职业精神教育的实际体验。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必须符合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应在伦理道德之内,不能做出有违社会规范的事情。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面对如此丰富的物质引诱,难免又需要人们抛弃传统的道德规范,趋利避害、工作上有利益才会前进,缺乏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这种大环境下的高职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习上不努力、抄袭同学作业,进入工作岗位后靠走后门、托关系入职,学生经受不起诱惑,拜金主义之风随波逐流。这样的大环境使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
三、对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江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影响着高职生的职业精神的养成,不利于高职生的就业发展,下面从几个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对职业精神教育的培育有所帮助。
(一)课程体系需体现职业精神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往往把智育的培养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德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有关领导也需要重视职业精神课程开设的设置,让专业教师完善高职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教学设计、改善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成效。高职院校应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加大职业精神教育的授受,将职业精神教育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改变原有的纯理论授受方式,针对高职生各专业的具体职业、行业的职业精神特点,先用基础理论知识做铺垫,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各行业的职业精神要求;再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明白将来职业上的爱岗敬业、坚韧奉献等职业精神内涵;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精神,还应在学生的实训、实践环节加大引导力度,进行针对性培养。
(二)教师引领、示范学生培育职业精神
高职教师是高职生的榜样,无论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在引领高职生培育职业精神的过程中,教师都是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教师除了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培育职业精神外,教师本人丰富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优良职业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高职教师应抛弃不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精神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尝试更新教育理念、用符合专业岗位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培育职业精神。教师职业精神理念的传授还包括除了职业技能知识以外的言谈举止和社会规范、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影响学生。
(三)营造健康的职业精神教育大环境
江西省多数高校没有看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各高职院校进行综合考评时,只注重到考察各院校的师资水平、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状况方面,而完全忽视了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应该只是从学生和教师方面着手,更应该靠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携手努力。依靠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职业精神培养的政策与方案,呼吁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把掌握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齐头并进。
[1]左文静.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杨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刘忠林]
宋芬(1992—),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江西南昌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