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扬州 暨虹桥书院系列诗学活动在扬州举行
2016-11-25熊森林
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扬州暨虹桥书院系列诗学活动在扬州举行
3月5日-6日,“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扬州”暨“虹桥书院系列诗学活动”在扬州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江苏省作协书记韩松林,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江苏省作协原党组副书记张王飞,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汪政,扬州市副市长董玉海,来自省内外的著名诗人、诗评家吴思敬、商震、叶橹、李少君、唐晓渡、陈晓明、王彬彬、欧阳江河、耿占春、罗振亚、汪剑钊、臧棣、霍俊明、何言宏、周庆荣、胡军、陆梅、颜炼军、晓华、胡弦、何平、何同彬、白小云、布兰臣、杜海、庄晓明、张作梗、朱燕、曹利民等,以及省内外媒体共九十多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扬子江》诗刊、扬州市作家协会、虹桥书院承办。
扬州虹桥书院院长、著名诗评家叶橹先生首先介绍了扬州历史上建立书院的传统。2015年,扬州诗人布兰臣在广陵区彩衣街恢复虹桥书院。吉狄马加、韩松林、谢冕、吴思敬为虹桥书院和诗学博物馆揭牌。
吉狄马加代表中国作协致辞。他说,扬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无数的中国优秀古典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光辉的诗篇,在扬州回顾中国新诗走过的百年历程,一方面是向中国古典诗人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承继中国诗歌的伟大传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美学精神。江苏作协具有前瞻性的承担了这一重要的任务,对中国新诗从创作上、理论上和诗歌史上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与梳理,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中国新诗走过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与其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新诗走过的百年历史,伴随着民族的自由解放和独立,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进程。我们对新诗的研究不仅仅是在文本意义上的研究,更是对中华民族通过诗歌所书写的精神史的研究。
韩松林在致辞中说,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扬州,除了总结2015年论坛成果外,还将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新的尝试,与扬州古老文化结合,与著名的虹桥书院合作,这既是对于书院传统功能的深层次拓展,也是对于中国新诗与古典传统的一次现代性尝试,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挖掘。中国新诗百年论坛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十分有效地对当下诗坛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影响;二是学术化与大众化相结合,既追求诗歌研究的高品位,又注重诗歌推广的民间化;三是全国性与地方性相结合,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聚集了全国权威性的诗评家和诗人约100人,极具规模化和深刻性,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地方诗群的关注与研究。
此次活动,《扬子江》诗刊与虹桥书院合作,建立诗学博物馆,书院特聘吴思敬、汪政、唐晓渡、叶橹、罗振亚、霍俊明为首届签约评论家,对当代中国诗歌进行研究,撰写评论文章,在《扬子江》诗刊新设的“诗人研究”栏目刊出。活动现场还举行了2015年度扬子江青年诗人奖的颁奖仪式,该奖项由江苏作协青年创作工作指导委员会、《扬子江》诗刊、《大诗歌》编委联合设立,面向全国1980年后出生的诗人,从本年度内在《扬子江》诗刊上发表组诗作品中评选,文西、胡正刚、砂丁为首届获奖者。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就2015年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已做出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本次论坛第一研讨组课题为“新诗与现代性”,学术主持人是唐晓渡,课题组成员有陈晓明、耿占春、欧阳江河、霍俊明。欧阳江河认为,现代性是研究新诗的切口,多重的现代性像脚手架一样放置在我们与世界之间。耿占春延续欧阳江河所提到的地图与钟表的隐喻,他认为这是对语言、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分化,而当代诗人对分化进行重构。陈晓明谈到现代性与反抗现代性的卓越和困境,中国20世纪诗歌中大量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和扬弃。唐晓渡谈到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之间的悖论,以及五四时期以来新诗中的现代性脉络。霍俊明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一个历史阶段,从传统可以发现现代性。
本次论坛第二研讨组课题为“现代诗的教育与阐释”,学术主持人是耿占春,课题组成员有耿占春、汪剑钊、臧棣、颜炼军。汪剑钊谈到他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篇目的关注,强调教育应该以知识性为主导,注重审美教育、人文情怀、精神陶冶。颜炼军谈到在诗歌的基础教育中如何将其变成通识化的思考,以及对新诗具体作品和具体问题的经典阐释案例建设。耿占春认为,诗歌涉及到的体验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比较清晰的阶段,再到超越清晰成为一个连续体,无意识、直觉、感受、欲望、身体都是作为整个思想的知识对象。臧棣认为对诗歌的阅读只有在非常专业或者特定时刻才需要鉴别好坏,而诗歌文本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好坏问题。 (熊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