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色文化“点睛”海南全域旅游
——黔渝两地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对打造海南全域旅游的启示
2016-11-25海南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文|海南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用特色文化“点睛”海南全域旅游
——黔渝两地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对打造海南全域旅游的启示
文|海南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内涵、没有品位,就缺乏竞争力,来海南既要看自然美景,更要看独特文化。当前,海南正下大力抢抓“大众旅游时代”机遇,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对全省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系统优化和提升,做优做精旅游等特色产品供给,满足高中低端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丰富和提升旅游供给品质、打造我省全域旅游新格局,尤其需要充分挖掘海南特色文化,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旅游注入文化的灵魂,插上文化的翅膀。为此,省委政研室近期专门赴贵阳和重庆,分别对其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其主要做法进行梳理并得出一些启示。
贵阳、重庆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2011年,贵阳市充分挖掘儒家文化,启动具有教化、礼典、祭祀、典藏、研究、旅游等六大基本功能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孔学堂”建设,以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传统文化礼仪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方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2013年正式开放以来,“孔学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万人次,正逐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习的“贵州文化新地标”。
1990年代末期,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和红岩革命纪念馆整合成立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打造红岩文化景区,经过近20年发展,不仅充分整合了重庆市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演艺、展览展示、影视制作、教育培训、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六大产业,还向全国很多省市和地区输出策划和管理服务,让红岩精神红遍全国,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景区自开放以来,接待观众上亿人次,成为全国发展红色旅游的典范。
贵阳孔学堂和重庆红岩文化景区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塑造景区核心竞争力。在孔学堂建设和发展中,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贵阳市孔学堂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文件对建设孔学堂作出明确部署,从顶层设计推动孔学堂快速健康发展。孔学堂不仅是庙堂,更是一个学堂,它不走建孔庙的老路,而是集传统文化研、学、传为一体,聚集国内外儒学专家学者,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继承下来,同时植入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用创新的理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塑造景区核心竞争力,孔学堂充分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教化区”,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承办高端学术论坛,开展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等;建立“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儒学联合会等机构,北大、复旦、人大等高校以及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书院学会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学基地、国内外儒学专家向往之地。同时,与花溪十里河滩国家级湿地公园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产生独特的魅力。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孔学堂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996年,重庆市作出“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的决定,投巨资修建红岩魂广场和革命纪念馆新陈列馆、征集中央南方局史料、制作陈列展览、制作大型艺术景观与排演文物纪实剧《红岩村启示录》、重新装修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净化周边环境,先后出台文件支持红岩文化景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红岩文化景区利用“红岩”这条主线,整合分散于重庆市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还联合广安、贵阳和遵义等,开辟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重庆还成立红岩文化产业集团,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形成红色旅游服务、纪念品销售、书籍出版、影视制作、网络多媒体、物业管理、展览设计、舞台演出、剧场经营等系列产业链。
二是以举办各类活动为抓手,保持景区吸引力。贵阳孔学堂始终坚持着眼群众需求,倡导全社会弘扬儒家精神。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展传统文化礼仪活动,举办成人礼、开笔礼、中华婚礼、敬老礼仪式,举办祭孔仪式、文化庙会等,开展“春、夏、秋、冬”四季辩论大会,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吸引省内外群众的互动与体验,深受大众欢迎。像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时常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已经成为群众每周期盼的“文化大餐”。
重庆红岩景区广泛开展红色旅游特色服务活动。在主要景区坚持开展“红岩情景剧大家看”“红岩广播故事会”“红岩诗歌经典颂读”“红岩魂广场升旗仪式”等活动,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以红岩革命历史文化题材为内容,精心打造了新编京剧《张露萍》(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话剧《幸存者》(获全国第七届话剧优秀剧目)等革命舞台剧目20余部,赴全国各地展演,积极参与“走基层、送剧目下乡”活动,每年演出300余场。融合讲故事、报告会、剧目展演、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组建红岩精神宣讲团、红岩故事讲述团、红岩精神演出团赴高校、机关、军队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红岩精神宣讲,每年开展此类活动200余场。设置了五大教学区,着力打造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新阵地。积极创设资政育人的重要阵地和实践课堂,开展《红岩精神群众路线教育》13个区县巡展活动。创建“红岩班”“周恩来班”“红岩社区”“红岩班组”和红岩文化室等,现已延伸到西藏昌都等地。
三是以数字化传播为平台,不断扩大景区影响力。贵阳孔学堂成立了理事会,创办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孔学堂网站、孔学堂艺术团。特别是孔学堂网站,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实现有限实体、无限传播。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搭建“海量检索、在线互动、超限传播、受众分析”的中国第一个国学云计算平台。
重庆红岩文化景区精心打造了数字博物馆,实现了展厅无线WIFI全覆盖和语音导览系统,建立微信讲解服务平台等,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景区情况、享受语音讲解服务。推出了3D画廊和7D互动影院,建成全国首个3D红色科普体验馆。目前正在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拟运用全息技术打造时空隧道等智慧旅游项目。
海南挖掘特色文化、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突出瓶颈
海南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之美,也充满了迷人的人文之美,历史、民族、民俗、红色、海洋、生态、时尚等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但是与国内外特色文化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如贵州、重庆、巴厘岛、夏威夷等)相比,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仍然不高。
一是文化产品创新不足。不少景区旅游产品同质化,海螺、石头、佛珠、手串等旅游商品,往往是“标配”;有些地方打造舞台剧,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创新的文化体验。如琼海根据红色经典故事为原型打造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由于后续投入不足,管理方式老旧,文化体验缺乏,纪念园在开园不久,即遭遇市场冷清。博鳌琼花剧场曾试图以红色娘子军为原型打造一台有影响的旅游演艺节目,但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等原因,驻场试演不久即停演。
二是文化内涵亟需挖掘。许多文化资源没有通过包装策划凸显文化魅力、成为旅游商品,很多旅游产品没有体现出深刻的海南特色文化内涵。如海南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地区有大量的古老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故事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黎族文化挖掘不足。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疍家调、疍家婚俗、饮食文化和“祭海”等在全国独具特色,目前陵水虽然将其纳入南湾猴岛景区线路建设当中,但对内涵挖掘不够。
三是文化保护现状堪忧。珍贵的文物非毁即伤,或任意改造,或丢弃不管的现象在我省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古代村落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破烂垮塌。如海南黎族船型屋保存最完整的村庄——东方市白查村,作为我省唯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黎族村庄,该村2009年完成整体改造,所有村民全部搬迁出去,其结果是沉淀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船型屋缺少人气,破败不堪,面临消失的危险。
四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不再穿黎锦、讲黎语、唱黎歌,有些黎族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琼剧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积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优秀的老琼剧演员多数已经退出剧团,琼剧大师们的优秀技艺难以得到传承。琼剧的导演、编剧、作曲等主创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各剧团演出的节目多为老剧本,乡土文化人才的流失直接导致了特色文化产品跟不上现代人们的文化需求。
借鉴黔渝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经验,用特色文化“点睛”海南全域旅游
罗保铭书记强调,全域旅游必须大力挖掘历史、民族、红色、海洋、生态、时尚等特色文化,“食住行游购娱”都要考虑“文化+”融合改造,让文化与旅游珠联璧合,让中外游客充分体验海南的人文之美。贵州、重庆两地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从过去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尤其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力度,通过建筑、景观、服饰、餐饮、演出及节庆活动等“点睛”各个景点景区,增强海南旅游的个性和品味,丰富和延展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海南旅游国际竞争力。
一是市场化运作,精心策划包装,全方位展示海南特色文化魅力。可学习贵州和重庆的经验,采用PPP模式,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海南省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海南省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会,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如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五指山黎峒文化园、陵水疍民渔港等,做特做精做大海南岛欢乐节、黎族三月三节、五月初五龙舟赛、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九月初九长寿节、冼夫人文化节、东坡文化节、换花节、潭门赶海节等特色节庆品牌。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类会展,要继续办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创意、纪念品销售、舞台演出、影视制作、书籍出版等产业链。要在交通集散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景观绿化、建筑风格等方面融入海南特色文化元素,塑造全域特色文化风貌。利用发达的现代媒体加强特色文化的宣传,比如建立网站、手机APP、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全面展示海南特色文化魅力。
二是充分整合资源、深入挖掘内涵,不断激发海南特色文化活力。民族文化与大型景区的整合,是民族艺术传承的新形式。贵阳通过建设孔学堂景区,举办讲座、论坛、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充分整合和传承儒家文化资源。重庆利用“红岩”这条主线,整合分散于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发展合力。要大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火山口民俗旅游区、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东坡文化旅游区、五指山黎峒文化园、海峡两岸(海南)民族文化旅游区等精品项目。大型歌舞《三亚千古情》也是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通过“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出”模式,结合海南特色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元素,以建筑为型、文化为魂,让游客有“一步梦回千年”的真切体验。大型民族原创歌剧《南海哩哩美》,海南元素贯穿了整个歌剧,有临高哩哩美曲调、儋州的调声、椰风海韵、渔网渔船,有源自临高独有的人偶戏中的人偶,还有象征当地图腾崇拜的“鱼手套”,每一个细微画面都充满着海南岛独有的风光。应多创作一些这样反映海南民俗文化的精品项目,在游客集中的区域驻场演出,逐步扩大海南民俗文化的影响力。目前海南已开发的民俗风情度假村,虽然摆放有船型屋、编织的箩筐等,但游客仅限于观看,可参与的民俗旅游项目比较少。要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百姓也参与进来,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吸引游客,让旅游者体会蕴藏在景区景点中的文化内涵。
三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提升海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承载力。可以借鉴贵阳和重庆的经验,对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设立黎族生态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文物保护的数字化工作。另外,对海南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不是简单投入资金,要从艺术创新和市场的角度,强化地方政府、当地人民和游客的共同参与,在保护中传承和发展海南特色文化。对于那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古村、古镇和传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村、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乡村。可以探索建立扶贫攻坚与民俗生态旅游的共赢机制,依托南部五指山、保亭、昌江等黎苗风情浓郁的地区,建设民俗旅游度假村、风情园、民俗村寨,打造黎苗民俗文化保护区,保护现有少数民族的遗址、建筑、服饰、婚庆习俗、节庆文化、黎苗族语言等文化,从而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带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海南特色文化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贵阳孔学堂通过建立“研修园”的方式集聚人才,打造国内外儒学专家向往之地。重庆红岩文化景区通过引进人才、组织培训教育等方式,储备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具备长远的目光,做好人才储备。应大力挖掘和培育海南特色文化传承人才,特别是黎族文化传承人才。要着力培养一支精通海南文化、懂得市场运作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强对导游、景区服务人员和当地民众的海南特色文化教学,提高文化观念和素养。加大对我省高校、高职、中职等文化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对于一些传承海南特色文化的专业可以通过免学费的方式,鼓励更多热爱特色文化的学生报名。要强化义务教育阶段海南乡土文化课程教学,提高居民的乡土观念和素养。要培养琼剧表演新人,建立完善的传、帮、带机制,让优秀的琼剧得以传承和发扬。可以通过省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举办座谈、研讨会和调研活动,在加深对海南省特色文化研究的同时,也挖掘人才、发现人才。H
(本文执笔:段勇兵、肖奉仪;调研组成员:谭键、段勇兵、肖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