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借春风梳碧柳
——写在《民间对联故事》创刊31周年之际
2016-11-25杨怀胜
●杨怀胜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刊,自1985年元月份创刊以来,到今年初已整整走过了三十一个年头。三十一年的平平仄仄路,洒下了联人多少艰涩的汗水,催放了多少璀璨的联花,收获了多少沉甸甸的果实,这恐怕是难以用几个数字能说清楚的。
三十一年来,她一方面及时地传达学会声音,指导全国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致力于对联艺术交流,培养联坛新人。为国粹树起了一面旗帜,为对联艺术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三十一年,刚刚而立,这不仅标志着她的成熟,更昭示出她无穷的生命力;不仅赋予她国粹文化之荣光,更赋予她新时代的历史重任!201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辟的定性!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要紧紧把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借助这股强劲的春风,给联坛带来新的繁荣。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要实现中华文化繁荣,这需要每个文学艺术团体和每个文学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刊,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每个楹联艺术工作者的展示平台,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繁荣中华文化的一份责任!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一机遇从身边溜走,我们更没有理由不为这伟大复兴的时代写出伟大复兴的对联!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办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地气刊物,是我们每个联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艺术都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是脱离时代政治的所谓纯文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长期以来,对联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游离于文学殿堂之外。只有今天,它才真正进入了文学殿堂,成为入厅堂、接地气的大众文学。因此,我们应该肩负起这一时代的使命,为伟大的时代高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歌!为伟大的中国梦高歌!
社会在前进,文学需创新。《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决不能躺在历史的襁褓咿咿呀呀,而要握住时代的脉搏,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文学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是:
卅余年岁月,尽在联中,好借春风梳碧柳;
八万里河山,悉收眼底,宜将椽笔写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