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联家陈维英与其联集
2016-11-25景常春
●景常春
联文化在清朝兴盛繁荣以后,行家里手层出不穷,作者数量在几千以上。 然而截止目前,据笔者掌握的几千位联家信息看,台湾在民国以前的联家并有对联专著行世者仅见陈维英,可以说陈维英是清代台湾联家的代表。
一、陈维英简况
陈维英因是晚清台湾人,除台湾有关文献有简单记载外,大陆对其知之甚少。至一九九七年国内新编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近代卷》收陈维英,仍缺生卒年。 近十几年网络文化发展后,陈维英的信息才略为清晰。
陈维英(一八一一——一八六九),台湾教育家。 字实之、硕之,号迂谷。 台湾淡水(今新竹)人。 他的父亲陈逊言在一七八八年由福建渡海来台,兴建了陈悦记大厝,并捐钱兴建学海书院,教育乡里子弟。陈维英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四十九岁才考上举人,以在当地从教为主。 大约一八四九年其父去世后,维英继承父愿,扩充学海书院,继续兴教,其品行端正,业绩较大,朝廷诏举他为孝廉方正,预备作召用。考上举人后,任福建闽侯县教谕。 两年期满后,纳捐为内阁中书,在六部任事。约一八六四年后回到家乡淡水,掌教于仰山、学海两大书院,为台湾教育的发展尽足心力。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聘请当地名师,还捐钱捐物,亲任教习。 在对士子的培养方面,无论是学规、 讲学内容,还是在学院的建筑风格,都仿照福建书院。在陈氏的身体力行提倡下,当地的崇儒重教风气浓厚,培养了一批文人学士,对台湾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起了极大作用。但是,陈维英却因劳累过度而不足六十岁即病逝了。晚年,他在台北剑潭旁边建起一屋,起名为『太古巢』。 擅诗文,好对联。 《台湾诗史》称其文『气若行云流水,境如霁月光风』; 其诗『老妪能解,然寓意深刻,命辞清峭,使人有奇涩之感。』著有《乡党质疑》、《偷闲集》、《养心光室遗稿》。
二、《太古巢联集》的基本情况
太古巢,意为邃古所居之巢,邃古有巢氏为巢。陈维英借寓隐者之居。今已辟为圆山动物园。
陈维英虽甚嗜对联,但生前并未收存底稿,反而随作随弃,以致散失不少。《太古巢联集》是陈维英去世六十九年后,台北帝国大学毕业生田大熊、陈镦厚(此人为陈维英后人),苦心五个寒暑,竭力搜集编印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共收入他的各类对联三百六十余副。 因时过太长,时势变迁,自然未能尽收维英的联作。但是,能于事过近大半个世纪而搜集到如此可观之作,梓存于世,已是值得十分庆幸的了,使我们今天仍能得睹此著,欣赏陈氏的联语。就连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版大部头《联海》,亦未收陈维英的联作。《太古巢联集》编印目的一是因陈维英联文散布四处,多有赞美称诵,却有其人未见其全集,故为抢救而编; 二是因编者欲学作对联,却欠缺指南书籍之故。此书除台湾当时天籁吟社社长林述三序外,可喜的是,另有当时执教于台北帝国大学、主讲东洋文学的日本人神田喜一郎作序,因编者田大熊、陈镦厚曾是其学生。神田喜一郎在序中对陈维英甚称道,对其对联的评价亦可见这个日本人有较高的见解。 其序云: 『予尝读迂谷(维英之号)诗,托兴遥深,庀材宏富,而宫商繁会,尤有琴笙逸响,非浸淫于三李二杜者不能,意在东宁诗人中,当首屈一指矣。 今获其联集而读之,名言隽语,络绎不尽。 至其对仗之工,愈出愈奇,犹游银台金阙,珠玉杂陈,使人目眩,不能正视。 』由此也可见日本人也颇为热爱对联文化,从其序言的论说也可见日本人对联语研究很深。
此『联集』共分五类,以庆贺、哀挽、杂题居多,均为六十多副至百三十多副。 其庆贺、哀挽类多为长联,杂题类以短联为主。 联文清新隽永,典雅贴切,嘎嘎有声,可见陈维英作联之用心竭力。 其庆贺类除部分为贺寿联外,还有不少是祝贺少年入学与褒奖优生之作,这既反映了陈维英热心于教育的思想,也表达他们之间的师生之谊。 联语除几副题闽县学署外,其它全都涉及台湾的人、事和胜迹,真可谓是台湾的对联代表专著了。
三、《太古巢联集》作品摘赏
题太古巢
尝观城市富豪家,篑山沼水,笼鸟盆鱼,纵繁华整饬,究无活泼泼机,似雅而俗;
幸得林泉幽僻地,屏嶂襟江,茵花幄树,只潦草安排,使成坦荡荡境,宜酒与诗。
又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太古巢是陈维英晚年隐居之所,在台北剑潭。 剑潭是基隆河流至士林与大直的转弯处,因基隆河此转弯处古时面积颇大,所以以潭命之。 剑潭区域十分宽广,约有数百公顷,南接圆山。 此地丘峦秀美,林壑清幽,泉流鸟唱,甚是隐居的好去处。 笔者曾有幸得睹太古巢一画图,读陈维英此二联,眼前如又浮现此美景画图。 傍有剑潭古寺,故第二副有『何必…… 求真仙佛』语。
自题书斋:
万卷书,半壶酒,一局棋,得许多受用;
风前竹,雨后花,烟中草,是何等文章。
此联作为书斋联,看似简单,却把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写得淋漓尽致。 读书、饮酒、弈棋,是所有文人的写照; 风雨烟云中的花草竹枝,又是每个文人陶情的景物,同时概括总结出真正的绝妙诗章,应该是如同这种不事雕琢的天然景物的观点。 联文又以自对手法,调解了词性不能对仗的问题。 以风前、雨后、烟中方位词,对万卷、半壶、一局数量词,方位词与数量词又分别自对; 联末的受用、文章,又为虚实相对。 这可谓是作联的一种妙招。
题林子颖醉荷草堂
最大文章山水;
得少佳趣竹莲。
又
苏东坡赤壁;
孔北海青樽。
林子颖是作者姐夫,秀才。其居所醉荷草堂落成时为之题。草堂构于陂心,傍山环水,前塘种荷,房后植竹,此二联足显其文人雅士的襟怀。 第一联上联说世上最好最妙的文章在于天然青山绿水,简直是奇警惊人之句,是对前一副书斋联观点的再次肯定。 下联『少』,副词,读『烧』,稍微、些许之意。后一联无论是人名还是颜色词,对仗均十分工稳。
题武腊湾先啬宫
为八腊仍自主八神,武腊湾当苹蘩之日,兼披黄草服;
育五谷不可无五教,文昌府与黍稌之星,并列紫薇垣。
先啬宫在台湾新北市三重地区,是最古的一座庙宇,创建于清乾隆初期。 主祀神农大帝,因神农又称五谷王,故又称『五谷王庙』、『五谷先帝庙』。 『先啬』,取自古代天子祭拜之『八蜡神』。 『八蜡』: 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种农业神。 下联黍稌之星即指此除先啬外的众农业神。 庙内附祀文昌帝君,故下联语涉及。
题文昌帝君:
傲庚子日之仪,竹几陈经而拜手;
续癸丑春之会,兰亭酌酒以谈心。
文昌帝君,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文运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 故下联用王羲之《兰亭序》的典故。
题西云岩
观音山,观音坑,抱观音寺,顽石头头,尽向观音点首;
和尚洲,和尚港,对和尚门,净波面面,好为和尚洗心。
西云岩是台湾新北市观音山的一个景点。 观音山在淡水河岸,东与大屯山群峰隔河相峙,西南毗接林口台地。 形似仰卧之观音,山顶称『硬汉岭』,空旷怡人,立足其上可俯瞰河口及淡水镇等周边景色,区内有多座古刹,更增添观音山的灵性,其中有数间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观音寺,西云岩亦有观音寺。此联妙在用和尚对观音,回环往复,逸趣横生,又不失禅理。
题长福岩祖师
长空花雨,不测禅机,化身终归天竺;
福地嫏嬛,漫夸仙境,回首即是蓬莱。
长福岩,道教庙宇。 在台北三峡镇,创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四年。 现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建筑格局为五门三殿式,其建筑、塑像、雕刻、绘画之美之精享有『东方艺术殿堂』之誉。 庙内正殿主祀清水祖师,兼祀释迦佛、弥勒佛、观音、玉皇大帝、关帝、天后、杨戬、中坛太子、齐天大圣等。故上联讲佛,下联云道。
题仰山书院
仰不愧,俯不怍,道中人存心当求如是;
山可移,海可填,天下事有志何患难成。
仰山书院在台湾宜兰,清嘉庆十七年(一八一二)委办知府杨廷理筹建,当时以宋儒杨龟山为闽学之宗,而宜兰之海中亦有龟山屿,故以『仰山』(仰慕杨龟山之意)为名。作者晚年归里后主讲于此,并为之题联六副,此其中之一。 联语以鹤顶格嵌『仰山』,上联讲求学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地。下联说志气,励学子要有移山填海的大于志,天下没有不成功之事。
题学海书院
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
海祭于后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
学海书院,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河南人曹谨由凤山令升淡水同知,次年捐出薪俸创建。作者之父当时亦捐款。一八六四年作者掌书院并重修,翌年告竣,为之题联二副,此其中之一。 联语仍以鹤顶格嵌『学海』。联文引用点化古代文意,勉励后人刻苦学习,含义十分深邃。上联语出《礼记·学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躬自问);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阐述师生互教互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所谓『教学相长』的道理,颇含深义。下联之意也出自《礼记· 学记》: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委,末尾,指水的下游。三王祭祀时,按先祭河后祭海的顺序,先祭源头,以此比喻学习要打好基础,重视本源,很富有教育意义。这副含蕴隽永的书院楹联,今天仍值得学人共识共勉。
贺诗宾冠军入泮:
又压元白以绍家声,言采藻芹,业传三世;
为生甫申而储国器,追思萱草,功在百年。
压元白,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的作家,或一代比一代强。 典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言采藻芹,比喻贡士或有才学之人。《诗经· 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 』旧时的学校泮宫周围有芹有藻,故用以喻贡士或有才学之人。 甫申,即《诗经· 崧高》所云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意思是岳降神灵生和气,甫侯和申侯随出现。 申侯、甫侯,皆以贤为周朝的桢干大臣。 国器,指可以治国的人材。 联文极力称颂学子诗宾,诗宾的祖父、父亲以前也是冠军入学,故联语开头即说『又压元白』。 下联意指书院的作用,在于为国家培育象申侯、甫侯似的干材。 诗宾之姐已去世多年,故用萱草指代。 且其姐可能对书院有资助,因而出现于此联。
贺李起凤、启龙入泮:
读邺侯书,论秀偏先小宋;
怀供奉笔,兴贤应合大苏。
李起凤、 启龙两兄弟均好学有才,启龙初试入县学时十三岁,起凤入县学时还比启龙小一岁,故联中以小宋作喻,诗人以龙凤之才目之。后启龙入厅学时,则为第一名,如龙蟠凤逸之士,故下联以大苏作喻。 小宋,指宋代宋祁,与兄宋郊同科考中进士,宋祁且为状元。大苏,指苏东坡,他与弟苏辙也是同科考中进士。
贺张焕堂之子娶金氏女:
金张高第并,笔画细君,助得新妆京兆尹;
秦晋世姻联,扇披姑女,认来旧识散骑郎。
上联说新婚夫妇两家家世与祝愿夫妻恩爱,下联暗道两家原有亲戚关系,用典贴切巧妙。 金张,汉代豪门金日磾、张安世的并称,借指权门贵族。此用以既指新婚夫妇两家是豪门,又指切两家之姓。 京兆尹,指西汉京兆尹张敞每天给妻子描眉的典故。秦晋世姻联,原指春秋时秦国、晋国政治联姻,后常用指婚姻结合。 扇披姑女,指南北朝温峤娶堂姑之女为妻的典故。 其妻去世后,他的堂姑刘氏因战乱和家人失散,随身有一个女儿。 堂姑嘱咐温峤给女儿寻门亲事,温峤私下已有自己娶她的意思,设法瞒过堂姑,与其女成婚。 结婚行礼后,新郎用扇拨开新娘头盖,新娘笑道:『早就怀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 』此用以指金张两家原有亲戚关系。 散骑郎,指温峤,他曾任散骑侍郎。
贺郑祉亭姻翁大人归养:
郎官职重而思归,只效安仁奉母;
公子才优方入贡,更夸燕姞徵儿。
郑祉亭(一七八八——一八五八),名用锡,字在中,号祉亭,台湾淡水人,祖籍同安县金门。 作者的亲家。 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进士,是清代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台湾籍士子。 任同知。 后在京先后任兵部武选司、礼部仪制司员外郎等。 一八三七年以母老乞养返台,主讲明志书院,致力于地方建设。 一八三九年自募乡勇,抗击英军侵犯。著有《北廓园集》。 此联即为郑当时归养而作。 安仁奉母,指潘安事亲至孝的典故。 西晋时的潘安事亲至孝,任河阳县令时,父已去世,就接母到任所侍奉。 一年,潘母染病思归故里。 他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燕姞徵儿,说的燕姞梦兰之典。 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文公有个姬妾名叫燕姞,她梦见天使送她一兰花,对她说: 我是你祖先,送兰花给你做儿子,因为﹁兰有国香﹂,别人就会像爱兰花一样爱你。 』后,燕姞果然生一男孩,便取名为兰。 郑文公死后,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此联上联称赞郑至孝归里,下联讲其时郑之子正好考中贡生,以燕姞所生之子作喻。
贺卓犖亭父母双寿:
辞高官而怡榆景,梁敬妇,孟敬夫,溯当时佐治戒鸣鸡,功高北镇,像铸西川,问寿在千秋之史;
生循吏以抚兰厅,召有父,杜有母,看此际祝年争献兕,日爱东隅,星瞻南极,承欢即百姓之群。
卓犖亭父先为四川总督,后任吉林将军,年七十五告老还乡。 上联即指此。 下联讲卓犖亭。 卓犖亭曾是台湾噶玛兰族居住地的别驾官。 别驾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为州副刺史。 噶玛兰族,台湾原住民的一支、属平埔族,主要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以及花莲市附近、东海岸之丰滨乡、与台东县长滨乡等地。 联文说卓犖亭在为父母祝寿时使人想起卓氏辅助宜兰厅的功绩,如古代河南南阳太守、百姓父母官召信臣和杜诗,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所以才赢得庶民群众均来为其父母祝寿。
挽曹馥堂厅尊:
洒西立颂德碑,淡北立堕泪碑,自古来、唯有道碑无愧色;
国史入循良传,家乘入孝友传,从兹去、何列仙传遽题名。
曹馥堂,名树桂,云南西畴人。 在清道光末年曹谨之后,继任淡水厅知州,方正廉洁,爱民如子,约己勤民,莅任八阅月,积劳而卒。 至今淡水人犹称前后曹。 洒西,指曹馥堂故乡西畴县西洒镇,此作洒西可能是作者不悉西洒镇或欲与后面淡北作自对之故。联语对曹氏的生荣死哀尽情而讴,且联中重复字『碑』、『传』处理甚妙,为规范重复字。
挽林寄轩姻翁:
石壁星沉,莲陂雨暗,到处万紫千红,尽成泪血;
一经教子,片砚遗孙,至今灯窗雪案,犹见精神。
林寄轩,是作者姐夫林子颖之父。上联哀悼逝者,下联夸赞逝者一生对儿孙的教育。 林氏居淡水石壁莲陂,故联点明地址。林去世于二月之春,用万紫千红指代,并进一步说万紫千红之花犹如对林氏哀悼的泪血,既生动,又饱含深情。 而此两句甚具文彩,在挽联中不尽多见,读之寓伤悲深情于色彩艳丽的春光之中。
题岳父母墓柱:
穴孟梁之耦,于眠牛、人幸地亦幸;
旌钟郝之门,者司马、妇荣夫自荣。
孟梁,指汉朝孟光梁鸿夫妇。 眠牛,晋朝陶侃父死时,家中的牛忽然走失了。一老人说: 看见前面山冈有一牛眠于山湾中,这个地点若安葬你父,日后你必然位极人臣。 后以眠牛喻指风水好或风水好的葬地。钟郝,指晋朝钟郝妯娌,雍睦相亲,贱下不贵,富不骄贪的故事。 此联切坟场,切人物对象,短短四句,连用三个典故,却不显累赘芜杂。 作者岳父生前曾为县主管军政、军赋的司马,此处司马对眠牛十分工稳。
四、社会流传对联与《太古巢联集》的差异
笔者曾于网上见到五副陈维英联作,但见《太古巢联集》未收,恐是讹传或张冠李戴,披露如下,予以澄清:
题台北陈氏节孝坊:
翁固冰清,母尤冰洁;
人将石化,天以石雄。
又
读诗至共姜篇,心堪卯白;
修史入烈女传,颜不汗红。
又
激其浊,扬其清,遵乎内则;
树之坊,立之表,荣及外家。
赠学生张书绅:
会心今古近;
放眼海天宽。
贺学生陈霞林廿二岁双喜临:
双双举子三三节;
六六成名二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