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在戎马倥偬中撰写的楹联
———为纪念朱德诞辰一百三十周年而作
2016-11-25林仕谋
●林仕谋
朱德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他还集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诗人等于一身,在其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驰骋在沙场上,不仅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汗马战功,还精通文墨,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的《朱德诗选集》、《朱德诗选》、《朱德诗词赏析》等早已为世人瞩目,广为传诵。 然而,朱德所撰写的楹联,却远不如他的诗词那样发挥其影响力,而且,至今尚未有较系统、全面的赏析文章。
为使更艺多的人了探解朱德同志在楹联方面的造诣,本文所遴选的朱德楹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护国战争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精神面貌,这是文与史的结晶。 因此,无论是撰者还是联中被撰者,都是以史实为依
据的,同样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文化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激烈而艰辛的革命斗争,反映出护国战争中的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 这一切,应该是研究护国战争中的朱德的不可或缺的史料。 笔者从档案、旧的报刊杂志以及已出版的楹联书籍中,撷取了部分朱德这一时期撰写的楹联,然后以联评人,以联说事,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力图从一个侧面为欣赏朱德楹联奇异精湛的艺术魅力,去打开一扇访古探幽的大门,给热爱楹联艺术的朋友们一个鉴赏的窗口,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那将是笔者最大的心愿。
一
朱德的楹联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与他所经历的护国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脉脉相承,联中所涉及的人物也绝非等闲之辈。因此,朱德的楹联也必然有着时代的
烙印,而且,这些楹联都各有特色,匠心独运,语出不凡。 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朱德不仅是令敌人闻风丧胆、 赫赫有名的军事家,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圣手、楹联大家。
题古蔺雪山关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凯阴谋称帝。 蔡锷与梁启超等策划反袁,之后蔡锷潜出北京回到云南。十二月二十五日,蔡锷通电讨袁,宣告独立,并组成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 朱德出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队长(后改任第三支队队长)。 一九一六年一月十六日,蔡锷将军亲率中路军离开昆明向泸州出发。二月初,中路军经贵州毕节渡过赤水河顶着漫天大雪翻越四川泸州叙永县雪山关。 朱德所属支队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九日抵达宣威,突然接到蔡锷的加急电令后, 朱德率支队顶风冒雪,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过毕节、爬雪山关,夜渡赤水河入川,直逼泸州。 由于两将军先后登上过川黔边界古蔺雪山关,均在关上休息时回首南眺, 面对映入眼帘的烟霭浩渺,黔岭起伏,赤水蜿蜒,心潮翻滚,两将军均感慨万千。 后来,两将军为后世留下著名的雪山关联: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此联为应和联,蔡锷作上联,朱德应和
下联(也有一说全联为蔡锷所作)。 雪山关: 在四川古蔺县南部边境,雪山海拔一千八百多米,是川黔的界山,地势险要,关口有一小庙。 蔡、朱作联后,由当地县令镌刻于关口小庙的石柱上。
全联以雪山关生发,兼及咏山与征战两个方面,借对雪山关的咏叹,歌颂护国军将士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寄托蔡、朱二将军对讨袁护国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表现出其宏伟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
『是苑南来第论一雄关』,云南在四川南面,故说『南来』。 雄关: 险要的关口。 云贵高原多崇山峻岭,关隘险要,用『第一雄关』誉之,突出雪山关的峻拔险要。『是』字用得斩钉截铁,强调肯定语气。 由于雪山耸立霄汉,周围景物均落于山间,四周被天空笼罩着,所以说『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壮士,指豪壮勇敢之士。《战国策》中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句,古时以此表现壮士出征时悲怀壮烈的气氛。 在这里,蔡将军反其意,用壮士生还,突出讨袁战斗的激烈,写骁勇善战的护国军为正义而战,必将凯旋。『将军夜渡』,指护国军『夜渡赤水河』一事。
如果说上联蔡将军重在吟关叙征,写护国军的军事行动,那么下联朱将军则是咏山寄情, 抒发对讨袁战争必定胜利的自豪感。『作西蜀千年屏障』,古称四川为『西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入川视为艰难的旅途,大诗人李白就曾发出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千年屏障』与上联『第一雄关』相互映衬,使雪山关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 联中极状雪山峥嵘,关口险峻,写征途的艰难险阻,实则暗示讨袁护国斗争道路的残酷激烈。接下来,朱将军笔锋一转, 描绘出一幅雄伟瑰丽的雪山关秋景图。『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会当,意即『一定要』。这句话是说,一定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登上巍峨的雪山,那时凭关极目, 看到的是一派气象雄阔的壮景,五百里烟波浩渺的滇池,只像一丸小月镶嵌在大地上; 层峦叠嶂、 绵延起伏的黔岭却像漂浮在山间的云朵,那么低矮。不用说,这是套用杜甫《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句式。 人们从这千古绝唱的诗句中,体会到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激起朱德的强烈共鸣,将它加以修辞上的变化,撰入联中,表达出其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决心。 同时,朱德的应对还寓意,讨袁斗争就像是征服雪山关那样,很快就会取得胜利。
蔡、朱二将军这副应和联,在描写雪山关的自然景象中, 流露出二将军对讨袁斗争的无限感慨。从因景生情、意从境出到情景交融、意与境浑,崇高的思想意志与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谐统一,交融于联中。全联思想宏阔、壮怀激烈,充满着豪迈的乐观主义激情,焕发出雄奇壮观的气象,不愧为上乘佳联,即使是专业从事楹联创作的大家,也难以望其项背。
题棉花坡、朱坪战役联
滇南战士集云溪,听铁马声中,三渠洪水开天地;
冀北胸襟怀纳带,看朱坪阵上,万里烽烟动古今。
一九一六年一月, 以蔡锷为总司令的讨袁护国军挥师入川。 一九一六年二月十六日,护国军占领的蓝田失守,被迫退守纳溪,北洋军阀派重兵层层包围纳溪。时任护国军第六支队队长的朱德,奉蔡锷之命,于二月十七日驰援纳溪东面的棉花坡战场。棉花坡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是纳溪通往泸州和贵州、云南的交通咽喉,是纳溪的一道天然屏障和制高点,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勇善战的朱德,带领护国军将士与数倍于己的武器精良的北洋军精锐之师,在棉花坡浴血奋战三十多日。至三月底,在泸州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 取得了护国战争中至关重要的胜利。 朱德的名字从此威震敌胆,成为远近闻名的护国名将。因此,一九一七年七月,朱德升任少将旅长。
此联重在纪史。 作者朱德用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和朴实的言辞描绘了当年在棉花坡、朱坪一役激战的盛况。 历来有『文如其人』之说,此联又何尝能例外呢? 这一副楹联出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滇军名将』朱德之手,确实表现了其英雄本色,读来令人有回肠荡气、精神振奋之感。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楹联也如此。 以本联为例,联中的『听』和『看』,在联中的作用非同小可,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联一个『听』字,从听觉上引导读者仿佛回到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听』到敌我双方千军万马震天的杀声,滇军浩浩荡荡地如奔腾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军; 下联一个『看』字,从视觉上展现了护国军将士们,在『炮声隆隆、刀光剑影』的朱坪战场上,正举枪抡刀血战装备精良的北洋军。 三十多天你死我活的鏖战,惨烈至极,前所未有,可载于古今史册。 正如蔡锷后来说,川南最激烈的三个多星期之剧战,『实吾国有枪炮后之第一战也』。
全联激情满怀,联语高度浓缩,用几个典型的具体战斗场面,把棉花坡、朱坪战役描述得绘声绘色,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语言简练,朴实无华,在对仗、平仄方面无可挑剔。朱德不愧是一位语言高手,一副不到四十字的楹联, 却把滇军将士那气贯长虹、排山倒海,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击掌叫绝。
二
朱德撰写的楹联中, 挽联所占的比重较大。早期写的挽联,大多数是悼念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中逝去的战友、同事为多,这与朱德所从事的革命工作密切相关。 在这些挽联中,有的是悼念战友的,有的是追思爱国民主人士的,还有缅怀亲友的。朱德写的挽联, 那种发自内心的悲痛情感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但在悲痛之余,又总是能让人化悲痛为力量,催人奋进,去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
挽棉花坡战役牺牲将士(之一)
人间壮气聚于斯,建国无奇,只须蹈刃不辞,方挽出万里鸿基,归诸掌握;
地下忠魂得知否?立名不易,必待盖棺论定,才得此一杯残酒,来奠英雄。
一九一六年二月, 朱德亲自指挥了泸州纳溪区的棉花坡战役。 这一役是护国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战,在整个战役中,护国军以劣势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间断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而北洋军依仗精良的武器装备, 自二月十七日起, 昼夜不停地向护国军驻守的棉花坡阵地狂轰滥炸,朱德亲自率军与敌激战。此战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惨烈之状触目惊心。 护国军将士们六千余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勇猛抗击北洋军十几万人的精锐之师, 顶住了北洋军铺天盖地的强大攻势。三月底,护国军代表着正义之师,陆续收回失地,袁军伤亡甚重。 最终,棉花坡战役,护国军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护国讨袁运动。
护国军将士奋战三十多个昼夜, 朱德因此为英勇顽强而不幸壮烈牺牲的英雄将士写下此联。 这副挽联追叙了在棉花坡战役为国捐躯将士们的感人事迹, 表达了人们对英烈们的怀念和追悼。『人间壮气』指护国军代表着正义之师。 将士们为国赴汤蹈火的精神是令人怀念的。『一杯残酒』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告慰着『地下忠魂』,虽为一杯残酒, 但他们永远受着人民的敬仰和崇拜。
挽棉花坡战役牺牲将士(之二)
千金殚业继群雄, 偏留得朱坪襟带山河,招魂大哭屠龙党;
两次出师挽险局, 幸勉从诸葛褒扬义烈,酌酒同浇落凤坡。挽棉花坡战役牺牲将士(之三)
奇男庙惟吾蜀有之, 谁云国士无双,诚看今日秋坟,战死累累,南天不少花敬定;
国殇辞仅屈原能作, 倘使精魂未灭,
扑入摩崖椽笔,招魂些些,万古重生蒋子文。
挽棉花坡战役牺牲将士(之四)
青青埋骨者, 非忠山耶? 今古同归,俯仰千秋一洒泪;
细细铭功厥,惟我辈耳,英雄效命,苦战三年两出师。
上述三联,都是朱德为在棉花坡战役中牺牲的将士所题的挽联。 从朱德连续撰作的这几副挽联,不难看出,他心中有说不尽的哀思要表达。 即使一挽、二挽、三挽、四挽…… 那些曾与自己出生入死战斗在一起的兄弟们、将士们,如今是『战死累累』;虽『留得朱坪襟带山河』,但眼前所看到的是『今日秋坟』,怎能不『招魂大哭』『一洒泪』?
上述联中两次提到『两出师』,是朱德在讨袁护国战争中赢得『勇猛善战、忠贞不渝』称号的两次出师。 第一次『出师』是一九一六年元旦, 护国军在昆明誓师后,蔡锷率领护国军第一军三个梯团分三路挺进四川永宁。 二月四日,护国军第二梯团第三支队长董鸿勋抵达泸州隔长江以南的纳溪县城,二月十二日,被驻泸州的北洋军曹锟、张敬尧等用计,包围在纳溪安富街一带,情势万分危急。蔡锷电令护国军第一梯团支援纳溪, 朱德率第三梯团第六支队『奉命出师』赶到纳溪,与兄弟部队一起三面围攻敌军, 大量杀伤敌人。 使其十个营长,『九死一生』, 北洋军旅团长亦狼狈受伤。护国军激战之后的胜利挽救了危机,保住了以纳溪为中心的主要阵地。 朱德第二次『出师』,指被派往纳溪城东面的棉花坡,同时委以因作战失利后而被免职的董鸿勋所遗第三支队的指挥任务, 朱德成了第三支队长,奉命坚守棉花坡。自二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九日,在泸州与纳溪之间,护国军与北洋军形成了以棉花坡为中心的拉锯战。护国战争史上的棉花坡之战, 几乎与护国战争相始终,朱德支队控制棉花坡后,激烈的战斗一连打了几十个日日夜夜,叙府(今四川宜宾)得而复失,纳溪三易其手,阵地弹壳,堆积寸余,死伤甚众。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之外,总计伤亡及失踪不下千人; 而北洋军则死伤三四千人。不过,此时护国军兵力有限,无援军可调,且弹药缺乏,补充不足,敌我力量悬殊很大。 坚守棉花坡激战匝月后, 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朱德支队遂成为鏖战棉花坡的英雄支队。然而,在棉花坡战役中『战死』的『秋坟』『累累』, 战后还沉浸于无限悲痛的朱德,挥毫写下饱含血泪的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上述挽联的共同特点,是气势博大,对仗工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如联中『奇男庙惟吾蜀之有,谁云国士无双』、『青青埋骨者,非忠山耶?』这里以设问的句式抒发感慨,赞其革命气节,抒发哀挽之情,使联语更显悲壮激昂情感更加真挚笔力更加遒劲, 满纸充满,了无限的痛惜,之情;上述联语的另一特点,是一气呵成,写得悲壮诚挚,具有催人泪下,励人奋进的艺术力量。读完联语, 能令人旋即感悟到在棉花坡牺牲的将士们奋不顾身、 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 一一跃然纸上, 引发读者敬肃痛惜之情。
挽蔡锷将军
勋业震寰区,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
地魑魅迹踪,收拾河山谁与问?精灵随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释,分清功过大难言!
勋业:功勋和事业。寰:音念huán,广大的地区。 魑魅: 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在本联中指祸国殃民的反动军阀。精灵: 精神、灵魂。 幽冥: 指阴间。
一九零九年十一月, 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学习, 与当时自广西入云
南任滇军将领的蔡锷将军相识, 此后,朱德与蔡锷的人生交往虽仅六年,但这六年奠定了朱德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的忧患意识及军事思想。 诚如朱德在抗战时所讲: 『我一生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参加革命之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在黑暗时期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之后, 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 』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八日, 蔡锷因病赴日本就医而不幸逝世,噩耗传到泸州,朱德不胜悲痛,特写下此挽联悼念蔡锷将军。
上联写蔡锷将军功勋远近闻名,不料却与世长辞,而如今却是军阀混战,山河破碎 人们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护国战争,。的枪炮声刚停, 各地大小军阀似群魔乱舞,争权夺利狼烟再起。 随后,朱德从内心发出由衷的感慨,在这关键时刻,将军却远离我们而去,今后将由谁来领导我们收拾河山、 驱赶魑魅(即祸国害民的群魔)啊!
是的,护国军在护国战争中之所以能打许多胜仗,是因为有人们的拥护,凭着人们对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的痛恨,护国军英勇善战打了许多胜仗。 不过,护国战争虽然打倒了袁世凯,但是并没有能够挽救革命。 结果,北洋军阀中另外一些投机
分子如段祺瑞、黎元洪之流沉渣再起,代替了袁世凯,他们在中国继续实行独裁、祸国殃民的统治。宋案,指袁世凯幕后指使暴徒刺杀国民党领袖人物宋教仁, 而后贼喊捉贼,不了了之一案。
因此,朱德在沉痛悼念蔡锷将军之际,已隐隐约约流露出忧国忧民之心, 同时反映了朱德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大失所望。 此刻,面对现实,善于思考的朱德,开始打上问号———中国走向何处去?
三
题赠联与贺寿联,朱德撰写的不多,已收集到的几副, 在朱德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占有一席之地。朱德喜欢看川剧,而每次看戏,当地的名流均喜欢跟他切磋诗联。因而,在泸县的多个戏楼或戏台上留有他写的楹联。
题泸县云锦区白云寺戏台联
万口肆讥评,想当时炙手绝伦,谱入传奇,由他说短论长,才知道死后声名到者般样;
满腔皆劝戒,看儿辈装眉做脸,追思往事,不过逢场作戏,趁早把生前幻象作如是观。
肆: 不顾一切,任意妄为。绝伦: 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者般样:这般样。者,在本联中作代词用,义同『这』(多见于
早期白话文)。 劝戒: 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幻象: 幻想出来的或由幻觉产生的形象。
上联,构思精巧,想像丰富,匠心独运。对于戏中人,台下人极尽褒贬之意,联语中蕴含的诗情画意、人生哲理、为人处世、褒贬世相…… 留与世世代代读者去思索、去品味,从而获得艺术美的享受。题滇军军界舞台联
大英雄惟有上台难,对两朝丝管,五族旌旄,如此江山,更有何人偷生,自打收场鼓;
好歌舞莫教称颂错,看北帝披猖,南呼革命,这般局面,仍余我辈入蜀,重麾破阵旗。
丝管:指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 『管』又称『竹』,指管乐器。旌旄: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或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北帝: 指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 披猖: 猖,凶猛、狂妄的意思。 披猖在本联中指袁世凯猖狂复辟封建帝制。南呼革命: 指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反对帝制并成立讨袁护国军。 麾: 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在泸州驻军的滇军军营中有一座舞台,主要是平时用于开会或操练的,闲时也用来唱歌跳舞或演戏。 朱德为军界舞台题了上述楹联。 从表面上看,是写戏台上的人和事,实则是朱德借联抒志,告诫滇军将士们现在虽处于无硝烟的和平时期,但不要因眼前的歌舞而丧失斗志,激励大家时刻准备着,重新挥起当年攻破敌阵的大旗。 联语以舞台为小天地,以天地为大舞台。 联中的『英雄』、『五族』、『北帝』、『我辈』等人物,与联中的『丝管』、『旌旄』、『披猖』、『破阵旗』等事物,作者巧借素描和漫画的手法,以精炼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形象,评说事件,并将戏剧的道具、台词、术语,与现实中的滇军曾披荆斩棘的雄风巧妙相配,发出一种诙谐幽默之情趣,令人读后不胜感慨。 而台下观戏的滇军将士们,每每观戏吟联后,常常显得群情激奋,大有『重麾破阵旗』、重新驰骋沙场之势,其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虽是描述舞台,实系意蕴时局。 以此喻彼,确为十分贴切的舞台妙联。
今年是朱德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也是讨袁护国战争一百周年, 谨以此文作为一份礼物,敬献给这个光辉的日子。朱德的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楹联艺术殿堂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必将成为伟人著述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世人瞩目,为后人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