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就职演说”像吃棉花糖
2016-11-25作者丨邱毅中国国民党原立委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
作者丨邱毅 中国国民党原“立委”、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
蔡英文“就职演说”像吃棉花糖
作者丨邱毅 中国国民党原“立委”、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
蔡英文40分钟的“5·20”“就职演说”,就好像吃了棉花糖一样,外观非常美丽,色彩缤纷、体积很大,可是真的要吃时,才发现东西非常小、根本没有东西;唯一的东西是蔡英文2011年曾提过老掉牙、馊掉的饭,叫做“台湾共识”。
蔡英文这次的“就职演说”受到很高的瞩目,美国方面有很大的压力,因为非常紧张,深怕蔡的演说内容会引起台海动荡,坏了美国在亚太战略布署的整体大局;尤其中美之间马上要进入新一轮经济与战略的对话,美国不希望在这之前发生任何风吹草动,加上蔡想推动美日台战略同盟及强军计划,都不能少掉美国的大力支持,所以蔡不能不把美国的压力、要求放在她的考量之中。
蔡英文仍然面对她的党内跟社会上一些“独”派,或所谓的本土力量带给她庞大压力,所以蔡处于两难之间,于是就用谈判的话术来解决问题;毕竟两岸问题敏感,法律上有句术语“举证到哪里,就是败诉到哪里”,就是话说愈多愈多破绽、漏洞也就愈多,所以蔡英文“5·20”“就职演说”第一个原则是降低两岸问题在40分钟“就职演说”里的份量,第二是不要有太明确的说法,这就可以回应各方不同的压力。
蔡英文“5·20”“就职演说”可以看到,一是她讲两岸的内容、时间与份量,与她谈台湾内部问题相较明显不多;二是她没直接谈支不支持、认不认同“九二共识”,只承认1992年有个会谈,这个会谈及会后往来函电、互动,两岸协商的过程,是有这些历史事实,她也承认双方有诚意,所以有一些求同存异的过程,产生了共同的政治基础,符合“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精神。另外,她提到支撑政治基础的4个原素。
通常一般在提几个要点时,压轴的最后一点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点,蔡英文提到的是民主程序,也就是新的民意,这点才是她真正的重点,意思是要她承认“九二共识”,就必需得到民主程序、“新民意”的同意。
所谓的“民主程序”“新民意”,蔡英文都没有进一步提出操作型定义,“新民意”究竟是今年1月16日的得票数?还是5月19日媒体公布的新民调?或者在她“5·20”“就职演说”后隔天又有新民调出来?蔡都没有说,因为她很熟悉民意的形成,民意是可以被操弄的,是会被社会氛围影响的,民意是会看今天或明天社会舆论而产生的一个表面数据,所以蔡英文等于把战线往后拉,把球又丢回大陆,要求大陆继续给台湾和平的现状,继续给台湾经济让利,必需给台湾更多的“国际空间”,这样透过“民主程序”产生“民意”支持“九二共识”才会升高,她才能支持“九二共识”;所以马英九有的蔡英文都要有,例如和平现状、经济让利;第二马英九没有的,大陆要给她,所以她提了R CEP,这是马英九想要没要到的。
蔡英文谈话的话术,会让大陆不太熟悉民进党的谈判话术、操作议题技巧、不熟悉操作民意技巧与过程与内涵的人会误判;有人认为蔡英文既然提到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代表她同意未来的统一,代表接受“一个中国”,代表接受两岸是“一个中国”之下的两个地区,问题是蔡英文从担任台湾陆委会主委、做李登辉的“国安会”咨询委员开始,她从没有不接受“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但她走的仍是实质“台独”、文化“台独”的道路。
如果比较蔡英文2011年讲“台湾共识”到现在“5·20”所谈两岸关系内涵的主轴,其实内容都一样,代表这6年来她的态度都是“回也不改其志”,从没改变过她的“台湾共识”,只是她讲话的内容做了话术的包装与处理;蔡英文没有去碰实质问题,因为去碰,对她不利,会让她处于被动的角色,所以用程序问题去回避实质问题,这是律师惯用的诉讼操作手法,以程序混淆整个过程,借以要到更多东西,在程序过程找破绽、找弱点,在过程里哄抬她要的气势,又可以回应各方面的压力;不论压力来自美国、日本还是大陆,或者来自民进党内还是“独”派、本土的团体都可以回应,“横看成岭侧成峰”。
蔡英文现在充分运用谈判话术,把2011年提的“台湾共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内行人来看,就像吃棉花糖一样,看起来很大,其实一捏只有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