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农村是新田园诗词创作的关键
2016-11-25王崇庆
王崇庆
深入农村是新田园诗词创作的关键
王崇庆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线,发源最远古,蕴含的内容最丰富。田园诗词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是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开创的艺术境界,朴质自然,给人以恬淡美、清新感,宁静感,成为诗坛的亮丽风景。而今天,写田园诗词,所表现的不再仅仅是作者的闲适心情、农村的风光风俗,更重要的是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的步伐。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如何在继承古老田园诗词的基础上,创新田园诗词,繁荣田园诗词,为农村的改革摇旗呐喊,为新农村建设鼓劲加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波助澜是我们诗词创作者的责任。
笔者也关注新田园诗词的创新与发展,认真拜读过不少新田园诗词作品,以期学习他人的创作经验,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窃以为,新田园诗词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写农村农民表面现象的诗词多,如写新楼房、新电器、新公路等,浮光掠影,拾零捡碎,揭示农村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的诗词少,更未能揭示农村变革产生的深层次矛盾;二是把新名词、新概念、新语汇照搬到诗词中的多,没有注意与旧有的传统语汇的磨合,让新旧语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有的还产生了冰炭同器、两败俱伤的不良效果。更重要的是挖掘农民思想观念变化的诗词少。应该看到农业现代化从我国开启现代化伟大征程的那一刻起,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在我们的农业还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这一目标就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蓝图,和整个民族的梦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轮转,世易时移,60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镇化、信息化建设中完成了较为丰厚的积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特别是国家免除了农村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的征收和奖励种粮、补贴农机购置,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农村土地的流转和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为农村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为农业产业化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催生了千万种田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招商引资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构筑公司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既有生产力的,也有生产关系的。古人的社会情况变化慢,从唐代到宋代几百年,唐代说小儿拔秧大儿插,宋代也说小儿拔秧大儿插。赵京战先生说:“我们现在变化太快了,你还没来得及去创造这个意象呢,这个意象早过时了。”要改决这个问题,必须沉下去,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让自己的心随着农村改革的脉搏一起跳动,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农民共忧乐。
去年,我浏览《湖北日报》时,看到一篇通讯,说监利县的育秧工厂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之最,就萌生了到实地调查的想法。今年四月,我分别到监利县的柘木乡、分盐镇,考察了两个乡镇的育秧工厂、农业合作社。它们都承载有集中育秧、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农资供应、水稻种植、土地托管、蔬菜生产等7项功能。特别是通过农户自己育秧栽秧与育秧工厂帮农户育秧栽秧的算账对比,觉得很有说服力。如:交育秧工厂或合作社帮农户育秧栽秧,每亩价240元。若农户自己育秧、自己栽秧,需要自己平整秧田,要购种、浸种、催芽、购肥。这些开支不说,单说插秧,一亩田请帮工来栽,工价是180元,还要安置三餐饭,还要烟酒相待。这些开支加起来,大大超过240元。所以监利县育秧工厂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成为育秧工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现在监利县青壮农民在外打工的多,在家留守多是老年人。其中很多人已不适应繁重的农业劳动,这样就产生了土地流转。过去在外打工的农户多把自己的田交给亲戚种,亲戚付给每亩土地的租金一般只有200元。现在农户把田交给育秧工厂或专业合作社种,一亩田的租金达到600元。县政府还对连片流转500亩以上的受让者每亩给予30元的奖励。这也是监利县土地流转快的主要原因。现在有的合作社自己经营的土地,少则两千亩,多则上万亩。通过调查,我写出了《水调歌头·一位老农话春种》:
老汉倒闲了,忙碌是公司。铁牛昼夜驰骋,怎得误农时?秧有育秧工厂,栽用插秧机器,服务价相宜。转眼绿千顷,双手哪沾泥?看电视,饮龙井,别耙犁。将田托管,我在林地养山鸡。回想当年耕种,上阵全家男女,累得脱层皮。今日多精彩,何事不新奇?
首句“老汉倒闲了,忙碌是公司”。就写出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由农户经营转变到公司经营的新变化。在这首词中采取今昔春耕春种对比。特别是“转眼绿千顷,双手哪沾泥”?这不仅是农民的感叹,也是我这个当过知识青年、当过乡镇党委书记的人的感慨。再一首《八声甘州·参观监利县育秧工厂》,也是我在两个育秧工厂座谈、现场观摩后写出来的。
正温棚百座绿秧生,新翠美无边。喜轰鸣机器,配肥筛土,描画春天。自动喷头喷水,叶叶露珠圆。琼阁新村外,耕整机欢。上溯明清秦汉,问育秧千载,哪代离田?又催芽浸种,岁岁怕风寒。看而今,寻常科技,更潮来,共上小康船。凝眸处,碧桃如火,杨柳如烟。
有些机育机插的诗词,给人的印象是浮光掠影、似是而非。我认为育秧工厂离开了田育秧,在秧盘里育秧,改变了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育秧模式。所以我把机器筛土、配肥、喷水的过程写得较细,然后反问:“上溯明清秦汉,问育秧千载,哪代离田”?来揭示新的生产力在农村兴起。同时,育秧工厂或专业合作社也是组织农民“共上小康船”的纽带和桥梁。很多农户不仅以土地、农机参股合作社,而且也把劳力、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参与管理和经营,形成龙头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喝火令·观插秧机插秧》也是田间参观后写的。
飒爽英姿女,农家创业人。笑涡红透雨靴新。田野驾机驰骋,风动紫头巾。点翠飞花急,穿梭走线匀。胜她仙子织绫纹。绿了千畦,绿了水中云。绿了杏花村寨,绣满万家春。
上阕着重描写插秧机手的外貌。下阕将插秧机手比作天上的织女织绫纹,采用反复咏叹的写作手法:“绿了千畦,绿了水中云。绿了杏花村寨,绣满万家春。”来表现农家的喜悦心情。至于《蝶恋花·农民总经理》更是一位真实的农民形象。
经理头衔前带“总”,面对乡亲,一诺千金重。包管包收包下种,货真价实农资送。西服不穿车不用,足着胶鞋,服务联群众。站立田头心筑梦,村庄展翅飞金凤。
十年前,监利分盐镇浴牛村农民朱思荣雇请人帮自家栽秧,不料帮工半途被他人抢去。一气之下,自购一台插秧机。然而,秧苗又难合机械要求。他深切理解农民的苦楚,于是驾机参加农机服务大军。多年来转战大江南北,边打工,边学习工厂育秧技术。去年在家乡招募股本,成立“联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任总经理,并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日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挂上钩,利用他们的技术和设备,实行农田托管、单项服务、农资超市等形式为农民服务,取得了很大发展。他说:“从种到收,全程打包服务,农户不操一点心,就把钱赚了。”合作社全过程服务水稻种植,打包价590元,比农户自耕自种节省约200元。现在该社经营的土地有两千多亩。他有办公室不坐,整天胡子拉渣,穿双胶鞋,东跑西颠。他这个总经理的形象与电视里的总经理形象有天壤之别,但是,我们社会更需要像他这样的总经理。把真实农民形象写进田园诗词,有利于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以上所述,并非本人意欲王婆卖瓜,而是说明“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写出的诗词才能感悟独到,其感情才是真实的,其思考才是深刻的。即使是写农村风光,也需要结合感觉、结合思想感情来写,从生活中来,才可以写得丰富多采。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边。”(《且介亭杂文二集》)清人袁守定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摅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须平日餐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泚笔,忽忽相遭。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占毕丛谈》)都说在创作中顿生的灵感来源于平时的生活积累、学习的积累;如果没有平日的积累,就决不会产生灵感。
农村,自古就是田园诗词滋生与生存的肥沃土壤,新田园诗词创作的源泉在农村。我们应该去拥抱今日的新农村,与农民做朋友,沐浴农村改革的雨露春风,倾听农民的呼声,写出他们的心声,创作出不负伟大时代的田园诗作来。
(作者系首届孟浩然新田园诗词大赛评论奖得主)
责任编辑:李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