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中的猫》中“旅店老板”形象的多视角探析

2016-11-25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侍女旅店男权

曹 梦

《雨中的猫》中“旅店老板”形象的多视角探析

曹 梦

内容提要:在《雨中的猫》中,意大利旅店老板派侍女给美国妻子送了一只猫,使她得到了从丈夫那无法得到的关爱。通过对旅店老板形象的多视角探析,我们发现妻子需要的并不是一只猫,而是丈夫的关爱、尊重与安慰。旅店老板使妻子感到自己渺小而又不失重要,在妻子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旅店老板 男权社会 女性主义

引 言

在《雨中的猫》中,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中的境况恰如猫在雨中的处境,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男性所支配、所左右,难于找到自己的位置。文中的美国妻子和意大利旅店老板虽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接触,但是旅店老板(后文中简称“店主”)这一看似渺小的人物角色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前人对文中店主这一角色的研究极少,但根据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及其写作风格,每一处描写都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解读店主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丈夫George,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店主也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是这种隐含的人物形象以及若隐若现的人物关系,都是作者对“冰山原则”的熟练运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论文结合故事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视角探析《雨中的猫》中店主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一、“店主”角色分析

(一)男权主义的店主

小说中的旅店老板和美国丈夫在身份地位上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店主有他的桌子,正如丈夫有他的床;丈夫躺在床上以高傲冷漠的姿态和站着的妻子对话,店主坐在办公室里用命令式的话语指示侍女的行动。店主和丈夫的态度都代表着居高临下、势不可当的男权主义。海明威在总结他的文学创作时提出了一个“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1]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始终贯穿着这一创作手法。在《雨中的猫》中,这一理论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丈夫没有离开过的那张床,床作为卧室最重要的物体,如同旅店大厅里那张店主的桌子,都代表着一种地位的优越性。相反,妻子和侍女在男权社会中拥有着较低的社会地位。

在男权社会里,男人一直扮演着以权威、尊严、力量为标志的主体角色,而女人则居于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地位。妻子想要改变,但丈夫不同意;她想要一只猫,但是却得不到。妻子最终收到了店主送来的猫,看似弥补了丈夫对女性需求的漠视,其实暗示了男性对女性的进一步操控。这就是女性的处境,她们很难摆脱受控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很难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话语。[2]实际上在家庭中,妻子就是丈夫的附属品,她们在男性社会中被男性所支配却又紧紧依附于男性,这时的女性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其主体意识仍处于沉睡之中。

(二)侍女眼中的店主

店主首先派侍女去照顾雨中寻猫的女主人公,然后在女主人公寻猫未果,要猫的欲望更强烈时,又让她去给女主人公送猫,可见侍女和女主人公一样,都拥有着更低的社会地位。一直都是店主指示侍女行动,在侍女眼中,店主掌控着话语权,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形象。小说中旅店老板始终没有与女主人公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直接接触,但他两次让侍女帮助了她:一次是她下楼找猫时,侍女受老板的指示,为她撑起了一把伞,使她免遭雨淋;第二次是她找猫未果,心情郁闷之时,侍女又受老板的指示,给她送来了一只猫,也许这只猫并不是她先前看到的在雨中的那只猫。

在侍女眼中,店主只是在利用自己的职能去维护男人们在父权文化体系中的权威和尊严,他和小说中的“丈夫”一样,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并不会去真正关心和满足女主人公的需求。[3]可以说店主才是站在最高位置的男权者,面对女性要求权利(猫)的行为,他派侍女请美国妻子回到房间,这展现了他的控制权和至上而下的高度俯视的姿态,这恐怕便是使女主人公感到自己“形象渺小”的原因。而女主人公经过时他又向她鞠躬,这又展现了他对她的尊重,这恐怕便是使女主人公“感到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因为女主人公放弃追猫回房间才会受到店主的那一鞠躬,而店主最后赐猫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控制,不是全面禁止或全面否定,而是恩威并施,诱导对方服从。[4]

(三)美国妻子眼中的店主

在女主人公的眼里,店主和她的丈夫是截然不同的:店主年长,善于体察她的心理活动,乐于理解她,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在意大利旅馆里,美国妻子和美国丈夫是唯一一对美国人,而且不认识旅馆里其他人。在这样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下,美国丈夫和美国妻子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依赖、相互关怀。妻子发现猫,想得到它,当猫消失后,她向丈夫倾诉想要拥有一只猫的强烈欲望,丈夫却漠然置之。相反,旅店老板派侍女送来了一只猫。

身处异乡又逢雨天,丈夫躺在床上看书,猫的出现为寂寞无聊的美国妻子提供了暂时逃避孤独寂寥的希望。在下楼寻猫的过程中,善良的店主对美国妻子的热情态度使她感动不已。美国妻子下楼,店主站起来鞠躬,看到她要到外面寻猫,他马上派侍女去送伞。店主所做的一切,虽然带有职业服务的痕迹,但充分表达了他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妻子寻猫实质上是寻求一种自我认同,反映出她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妻子需要的是对自我的承认和注意,而丈夫却不愿意也不能提供。但是美国妻子在寻猫未果、店主送猫这一过程中,店主的关切与尊重触动了她,让她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在她冒雨寻猫未果、失落而回的途中,她都遇到了店主。店主站在办公桌后向她鞠躬,让侍女给她送伞。当妻子走到门道时,侍女在她背后撑起了一把伞,用意大利语说道:“你别淋湿了。”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关怀和殷勤,并且店主专门安排侍女用意大利语跟这个美国妻子说话,当美国妻子用英语回答侍女的问话时,侍女的脸变得有些紧张。[5]这一细节足以说明这个店主的安排有多么的精心,他觉得在一个或几个美国客人面前用意大利语来表示对这位美国妻子的关注会更含蓄。

这个意大利老人两次向她哈腰,让美国妻子感到受宠若惊,因为以前她从未被人如此尊重过。让她感受到了自我,让她有了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旅馆老板让她感到一种淡淡的同时又很重要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她在家中与丈夫相处时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她喜欢这种感觉,于是她就喜欢上了他。小说中也提到美国妻子喜欢这位旅馆老板。“她喜欢他。她喜欢他接受任何怨言的那种严肃的风度。她喜欢他的体面。她喜欢他的服务礼节。她喜欢他的那种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她喜欢他那久经沧桑的脸庞和大手。”[6]作者从这位美国妻子的视角对旅店老板加以描述,是店主触发了文中美国妻子女性意识的觉醒。他的脸表明他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的手象征他对客人的热情与关怀。正是由于美国丈夫对美国妻子的轻视和冷落,她感到孤独、郁闷,她才注意到老板的一双大手,温暖的、可以帮助她的手。[7]这里作者一连用了六个“喜欢”来突出美国太太此时强烈的心里感受,描述了美国妻子对旅店老板萌生了莫名的喜欢,这种情感的出现恰似在美国妻子死水一样的感情中泛起的一丝涟漪。

二、“店主”这一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

(一)冷漠丈夫的烘托者

店主职业性的恭敬礼貌与细心体贴,与日常生活中美国丈夫对妻子的轻视和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多次提及“丈夫在读书”、“读他的书”、“读自己的书”,强调了他对妻子的轻视与冷漠,表现出丈夫的独断自私,从侧面烘托了妻子不被理解的寂寞和孤独。妻子想得到屋外那只猫,可丈夫的乐趣却是趴在床尾的枕头上看书,重复看书这一动作揭示出夫妻间的隔阂、淡而无味的生活和死亡的爱情。

在故事的开端,店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妻子连要猫这样卑微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揭示了妻子生活的不如意,暗示了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从侧面揭示了这对夫妻不幸福的生活状态。妻子百无聊赖,几次望着窗外;丈夫却乐在其中,趴在床尾看书看

得津津有味。妻子重复地说想要只猫,看着窗外天变黑那段结尾更突出美国妻子的孤独与无奈,从而体现出夫妻间互不理解、缺少关爱的冷漠关系。[8]随着店主的出现,店主的表现以及对美国妻子的尊重和关切与丈夫对她的态度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使她感受到了自我,在和店主的几次简短的对话和眼神的交流中,妻子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回归。店主对她“认真以待”,“乐于为她效劳”,他两次鞠躬的谦恭态度,送伞、送猫的细心呵护与关心,加剧了她对丈夫的不满和排斥。

其实妻子想要的不是猫,而是丈夫的关爱与尊重,一种夫妻默契共同分享的乐趣,可是丈夫的乐趣却是趴在床尾的枕头上看书,丈夫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折射出两性关系的冲突。等妻子和女仆一起走到那只猫躲雨的桌子附近时,发现猫已不见了。妻子突然感到一阵失望,其实并不是为猫的消失而失望,而是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无聊无法得到排遣而失望。妻子之所以焦躁不安,是因为丈夫对她的漠视使她感到压抑失落、孤独苦闷、寂寥惆怅。她迫切渴望得到丈夫的关爱和理解。但是,丈夫只顾读书逃避现实,对妻子异常冷漠,缺少关怀,理性有余但情感贫乏,几乎就是艾略特所说的“空心人”、“标本人”。[9]

(二)话语霸权的支配者

美国妻子从窗口看到雨中有只猫蜷缩在一张绿桌子底下很可怜,不顾外面下着雨,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而她的丈夫虽说“我去捉”,却在床上不起身。最后心不在焉地说“别淋湿了”,任由妻子不打伞冒雨出去 。作为亲密的夫妻,丈夫是不会让妻子在雨天独自去捉一只小猫的。当妻子寻猫未果失落而归时,他还躺在床上看书,唯一的反应就是“猫捉到了吗?想想它能跑到哪儿去”?但就连说这两句话的时候,都只是为了“休息一下眼睛”。从他的内心来说,他的话只是一种应付,只是为了维持他们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和缓解尴尬的状态罢了。接着妻子坐在床上就开始念叨她有多想要那只猫,而丈夫却“又在看书了”。丈夫只在她刚回到房间的那一刻放下书询问了一下,接下来无论妻子说什么他都不肯放下书,直到最后不耐烦地建议她找些书来看。与其说美国丈夫在读书,不如说他在用读书逃避现实的苦闷与寂聊。他漫不经心的样子呈现出现代生活的虚无荒诞,而现代生活之所以变得虚无荒诞,是因为人的情感冷漠。

妻子返回屋后,烦躁不安,向丈夫谈了自己的很多愿望:她想留长发、想要只猫坐在腿上、想要银制餐具和蜡烛、想买新衣服等。丈夫都不再理会她,继续看自己的书。妻子想要改变自己的发型,她最初是试探性地征求丈夫的意见,“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丈夫却说“我喜欢现在的样子”。当被丈夫否决,不同意她改变时,妻子才开始反驳丈夫,“我可对它很厌腻了……样子象(像)个男孩子,叫我很厌腻了”。但是,对于她的这番内心告白,她的丈夫仍是无动于衷,仍用自己的霸权地位来限制自己妻子的行为。

当妻子继续唠叨:“我想把头发拉到后面打一个舒服的结。我想要一只猫,想让它坐在我的大腿上。”而丈夫的反应只是一句:“是吗?”这一个简短的回答则表示了丈夫对妻子心愿的明确否定,看似含蓄委婉实则表达了一种无情。妻子继续喋喋不休,丈夫忍无可忍了,说了一句:“住口,找点东西来看吧。”从这可以看出丈夫的反感和男性话语的霸权。在他看来,妻子说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店主也是站在最高位置的男权者,面对女性要求权利(猫)的行为,他派女佣请女士回房间,这展现了他的控制权和至上而下的高度俯视的姿态,这恐怕便是使美国妻子感到她自己“形象渺小”的原因。而美国妻子经过时他又向她鞠躬,这又展现了他的尊重,同时又使美国妻子感到“她很重要”。最后,店主派女佣给她送去一只大玳瑁猫,而没有亲自给美国妻子送猫,象征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和强大的男权话语霸权。通过丈夫对妻子和店主对女仆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店主和丈夫一样,同是当时社会男权主义的代表。

(三)女性意识觉醒的推动者

小说中店主送猫这一行为,使妻子绝望的心情得到些许安慰,对他的喜爱之情由内而生。女主人公百无聊赖,几次望着窗外;丈夫却乐在其中,趴在床尾看书看得津津有味。作为一个现代人,女人不想附和男人,她希望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丈夫将自己看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10]而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顾自地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让她获得了平等和尊重,增强了她想摆脱旧生活的愿望。

在寻猫的过程中,美国妻子的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社会、对男权的抗争也一步步地增强。在西方文化中,猫与女性有着某种共性——寄身于人,受人支配。“雨中的猫”就象征着在男权社会中主体意识丧失的女性。妻子从小猫的孤单无助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此,找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妻子意识觉醒的过程,救猫也就等于自救,这是妻子潜意识上的自我保护。因此也可以说,妻子在雨中找猫 、救猫,实际上也就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地位和找回自己女性权利的过程。[11]她力图帮助那只猫摆脱被动与恐惧的处境,其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自恋与自慰,她保护了猫,也就是自我保护。她通过“救猫”的行为,进行情感的投射作用,实现了自救。二是自我力量的显示,她渴望通过保护这只猫来证明自己的作用——她可以决定另外一个事物的力量,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感受。

当她遇到这个尊重她、体贴她的店主时,美国妻子的女性自我意识开始慢慢的苏醒。因此,“她刹那间觉得自己极其了不起”。这是因为她为自己勇敢地摆脱丈夫的束缚,迈出独立的第一步而感到无比自豪。美国妻子带着这种店主赋予她的自豪感回到丈夫身边,开始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找回自己女性的权利。美国妻子对自己的短发厌腻,打算留长发,正说明她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她这是在捍卫自己做女人的权利,认为女性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发型,不必受限制于男性。虽然自己的要求一再遭到丈夫的拒绝与否定,但她还是不放弃,反复强调自己的最后一个愿望:“总之,我要一只猫……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有一只猫。” 这句话表达了妻子想要摆脱旧生活,改变自我的强烈愿望。这时,妻子对丈夫的抗争达到了最高潮,她女性的自我意识也上升到了最高峰。

结 语

海明威以象征的手法描述了一个雨中寻猫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寂寞、空虚、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女性形象。“猫”和“雨”象征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和强大的男权话语霸权。猫柔顺弱小的形象以及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美国妻子想救雨中的猫,隐喻了在男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雨中的猫”象征着丧失了主体意识的女性。美国妻子与猫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美国妻子和丈夫无法摆脱战争的创伤和死亡的阴影,无法建立一种和谐的生活,更无法冲破父权制社会的藩篱,打破社会化的性别角色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家庭。猫的出现、消失和再现等反映了美国妻子摆脱寂寞孤独的希望产生、消失及再现的过程,揭示了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美国夫妇精神上的空无感,同时对具有良好传统美德的店主的刻画又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一丝希望。

美国妻子渴望改变外表,改变发型,改变自己的地位,改变她与丈夫在家庭中的关系。总之,她要更新自我。在她对丈夫的内心独白中,她渴望自己更加女性化,这恰好印证了她内心希望充分展示自己女性魅力的愿望。而店主差人送猫给她,让她在丈夫那里不能实现的自我价值在店主面前得以充分实现。店主对客人的主动关怀、善意理解与尊重触动了美国妻子,激起了她改变自己孤独处境的欲望,促进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程颖:《〈雨中的猫〉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载《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2]王美萍:《渴望回家的女人——〈雨中的猫〉女性意识新探》,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98—102页。

[3]易丽君、徐定喜:《从〈雨中的猫〉管窥海明威的女性意识》,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92—94页。

[4]曹巧欣:《风雨飘摇的新女性——〈雨中的猫〉:女性意识的觉醒》,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12—114页。

[6] Ernest Hemingway. "cat in the Rain" in 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7]李碧云:《解读〈雨中的猫〉的“八分之七”》,载《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75—78页。

[8]颜李萍:《遥望那片明亮的天空——〈雨中的猫〉的女性意识觉醒》,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第6期,第150—151页。

[9]宋扬:《从女性主义视角谈〈雨中的猫〉与困境中的女人》,载《语文建设》2015年第2期,第45—46页。

[10] Zhou Dongni. "Analysis on Feminism in 'cat in the Rain'" in Overseas English, 2013(19), pp.230-232.

[11] Wei Qi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cat in the Rai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2009(33), pp.561-562.

In the novel of cat in the Rain, it is the hotel keeper who sends her a cat and gives her the attention that she needed but couldn't get from her husb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otel keeper's Multi-perspective image, it is clear that what the wife needs is not a cat, but her husband's love, care, and comfort. The hotel keeper who made the wife feel small but importa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waking of wife's feminism.

hotel keeper male-dominated society feminism

cao Meng is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Research area is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曹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Titi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otel Keeper's Multi-perspective Image in cat in the Rain

猜你喜欢

侍女旅店男权
Myth and Mechas
新西旅店
沙窟旅店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侍女形象
从古典到西洋
如果狗能为您做担保
华山旅店盗窃案
粗心的一家
遛鸟公主
遛鸟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