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首选
2016-11-25张界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界
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首选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界
我省制订的精准扶贫十大举措,将产业脱贫放在了首选位置。产业脱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完成贫困人口由“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
扶贫与脱贫对海南意味着什么?在近日闭幕的我省“两会”上,刘赐贵省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诠释。在这份沉甸甸的报告中,“扶贫”被提及11次,“脱贫”提及22次;在承诺2016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中,报告将“确保18万人脱贫与巩固提升”放在了头一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过去的五年,我省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成效显著,全省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663.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5.2万人。刚刚过去的2015年,改造农村危房4.4万户。对全省农民小额贷款实施财政贴息达1.1亿元,实现8.6万人脱贫。截至2015年末,我省尚有贫困人口47.7万,要实现“十三五”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平均每年的脱贫人口超过9万,压力依旧巨大。为此,我省制订了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劳务输出、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实施卫生健康、实施科技人才引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生态补偿、实施社会保障兜底等十项精准脱贫举措,要求“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
在“十大举措”中,人们不难发现,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被放在了首位。
将产业脱贫放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选位置十分重要。首先,产业脱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完成贫困人口由“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这方面我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乐东的变化是个缩影。“十二五”是乐东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创性的5年,也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显著的5年。2015年,乐东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0.32亿元、12.78亿元、27.66亿元,是2010年的1.7倍、2.5倍、1.8倍。这五年,乐东通过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脱贫28124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产业。在海口,为扶持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琼山区因地制宜,基本实现“一村或数村一品”“一镇或数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批龙头企业先后到贫困村庄建立生产基地,三年来,全区共减少贫困人口903户3666人,占省、市下达任务的115%。
立足产业扶贫,脱贫才能持续稳定。从发展阶段来看,我省扶贫开发正由解决温饱向加快脱贫致富转变,产业脱贫无疑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在琼中,由于全面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重点扶持绿橙、桑蚕、养蜂、茶叶等新兴农业特色产业,开展特色农业产业“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十二五”期间,琼中扶贫开发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整村推进22个,实现农村20048人脱贫致富。
产业脱贫离不开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推进,制度管控。对此,《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各级财政、金融扶贫投入力度,捆绑集中使用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广大乡村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加强和改进机关定点扶贫工作,鼓励国有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大扶贫新格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准配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引路人。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督查问责。
实现全省人民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今后五年,扶贫开发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产业脱贫也将借力“十三五”规划各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实,借力“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建设,越来越凸显其在扶贫工作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