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若有骨 创作须有根

2016-11-25王立光

辽海散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养散文作家

王立光

文章若有骨 创作须有根

王立光

写下这个题目,是想说我对阅读和散文创作的体会。

我读散文,发现凡好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关注民生,反映生活,抒发真情。无论是古代或者是现当代优秀作家的文章,莫不如此,皆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意识、乡土芬芳,表现出无所不在的人伦大爱,以及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读这些文章,如饮美酒甘露,回味无穷。

国庆节期间,我在军队工作的外甥从部队回来,要我给写几个字。他说,我想了好久,就写“剑胆琴心”挂在书房,这四个字是当代军人的追求。他随即吟出两句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我明白了他的意思,眼前随即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军人,在工作之余,时而坐在书桌前夜读,月色书声,清音袅袅,琴心悠然;时而沉思:身在军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任侠儒雅,胆气豪壮。这种兰风梅骨抚琴舞剑的豪气让我羡慕不已。我答应,立即就写。他说,不着急,我春节时回来取。我屈指一算,还有差不多四个月。区区四个字,给我这么长时间,他是要我写出一个高水平来。其实这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不写出个使我满意也令他满意来是说不过去的。

于是我得到了一个启示:书法创作需要从容来,散文创作何尝不是如此?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创作出使自己满意也令读者满意的文章,绝大多数作家是做不到的。作文应当从容,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品味生活的味道,把玩人生的深刻。每一句都是苦心凝思,每一段都是精到雕琢,使整篇布局恰到好处。这才能创作出有骨的文章。

能够创作出有骨的文章,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学识修养,就是要有生活的根,学养的根。小时候父亲常跟我讲,要多读书,勤动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不断地增强学养。后来又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与读书同等重要。

生活的根,学养的根扎在哪里?当然要扎在人民群众中。我们的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作家要为人民而书写。不了解人民的生活,不理解人民的诉求,怎么能够写得出、写得好?

曾经有一位青年作者送来一部书稿让我看,是写当年农村改革的,可是她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更没有经历过当年的农村改革过程,但是她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从当年报纸杂志上获取了零零碎碎的资料,读了很多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洋洋洒洒写了几十万字,问我怎么样。我建议她,先到农村住上几年,多交几个像你父母一样年纪的农民朋友,看看他们怎么说。

在暖气楼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作家,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很有限,他们甚至不知道春天盛开的映山红是多么绚烂,不知道盛夏的晚风有多么爽朗,不懂得秋实为什么会给农民带来喜悦,不懂得冬梅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启迪。

生活的根,学养的根,能够赋予创作的生命。有价值的创作依赖扎实的根的哺育。打好生活的底、学养的底,就是创作的根。有了这个根,才能使创作者在书写中得到升华。

罗曼·罗兰说:“文学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唯有文学才能留住时光,唯有文学才能盛得下时代精神。

“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孔子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庄子是辩证法大师,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他说生命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要以有限的生命了解无限的社会生活,太累了。怎么办?可以在某一方面深入。

当读者看到《辽海散文》第十一期时,就该看到了丙申猴年的尾巴,似乎快听见了金鸡新年的报晓。时光如梭,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怪不得当年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夫子告诉我们: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在不停地流逝。作家们,还需努力。

(作者为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学养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诗的“别材”与学养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