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外

2016-11-25王英林

辽海散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英二哥儿女

王英林

窗外

王英林

坐在公交车上,听到母亲打来电话,我赶紧接听。母亲问我,到哪了?我说还有5站,母亲说:“不着急。”我知道,母亲越说不着急,其实很着急,她希望儿子能早一点来,多陪陪她。因为母亲一个人孤独、寂寞呀!

下了车,我三步并作两步,向母亲家走去。打开锁,推开门,看到母亲又伫立在窗前,手扶着窗台向窗外望着,腿都颤抖了,我不禁又潸然泪下……

母亲今年87岁了,眼睛有些昏花,耳朵也有点背。2014年父亲去世后,母亲怕给儿女添麻烦,谁家都不去。无奈,我们哥五个只能编班日夜陪伴母亲,让她老人家因天天能看到自己的儿女陪伴而心安!

这一天,是我陪伴母亲的日子。母亲听我说,我二哥下午2点来帮我包饺子,就早早站在窗前向窗外望去。我劝她,坐一会或躺一会,休息休息。可她不听,直到我二哥的到来……晚饭后,天黑了,二哥回家,她又站在窗前向窗外目送我二哥的离去,等到“唯见长江天际流”了,才回到床上坐下。这时,我凑上前去问:“妈,我们来时您看窗外,走时您还看窗外,您看啥呢?母亲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说:“其实也看不清,但看窗外就觉得好像有个盼头,少了些惦记!”我明白了——我们来时,她看窗外是想早一点看到自己的儿女;我们去时,她看窗外是想再多看一眼自己的儿女,还有对我们一路上的挂念。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童年时,在外玩耍,母亲到处喊我、找我时的情景;下班时,母亲站在我家院的大门外等我回家吃饭的情景……“吃点水果吧。”母亲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看到母亲端着一盘切成一丫一丫的苹果和梨,我的心头不禁涌上一股暖流。我一边吃着,一边想:俗话说,“人活八十八,不如有个妈。”是啊,有妈关爱、惦记,既令人感到心疼、不安,又让人感到甜蜜、幸福啊!

第二天,给母亲做完早饭,并与她吃罢,我该上班了。母亲将我送到到门口。我说了声:“妈,关门吧,我走了,过两天再来。”母亲答应了一声,关上了门。我下楼,走到院里,回望母亲家的那个窗户,只见母亲又站在那里目送着我。望着望着,我不知怎地眼泪又来了……

【点评】

本色生活让人性更美

荒田

人性是生命的精髓,这不仅仅是哲学家们的命题,也是作家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当然它必定是散文的灵魂和支撑。

这里所推荐的王英林的三篇散文《孟冬寒衣节·书信与父亲》《陪母日短》《窗外》,都是同一个主题,即感恩父母的爱,以“亲情”为平台描摹人性生存状态的叙事散文。

美国著名哲学家马斯洛曾指出:生理、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是人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正是在这不同层次的追求中才体现出人的精神品格的千差万别。从英林先生的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主体生命的自觉性更强了,“文以载道”的倾向更明晰了,公共话语和宏大的叙事转向了“个人的小叙事”,这一切都是为凸显“我”与父亲、母亲生存状态而服务的日常化叙了姿态。

说是“日常化叙事”,主要体现在文章摈弃了概念化的叙述,完全以“细节”说话,如去辽宁中医看病路上吃西瓜;父亲自制象棋;接济上门讨要的回族穷人;让出自己应该涨工资的名额;为母亲包饺子;“母亲又伫立在窗前,手扶窗台向外望着,腿都颤抖了”的姿态,以及母亲回答“我其实也看不清,但看着窗外就觉得有了盼头,少些惦记”等等。当读到这些细节,目睹这些场面,谁会不为之动容呢?与此同时,通过作者对细节的精彩描写,人物关系的剪裁,生动鲜活的性格刻画,我们不仅看到了父母亲情、温情、那种作者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也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尊崇传统伦理道德的仁者、孝者形象。

写父母亲情的文章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这是一个常写不败的主题。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父母爱的伟大,父母爱的可歌可泣。人间除了父母爱,大概再也难以找到这样的纯清无私的感情了吧。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净化心灵,尽管写得稍微实了一点儿,但由于他抓住了一个人世间最值得书写的主题,内容丰富,信息密度大,情感饱满,所以使我们觉得文章很美,很耐读。

猜你喜欢

王英二哥儿女
无意河边走
木手枪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巴山背二哥
江湖儿女
去科尔沁草原,当一回“草原儿女”
大卫上学去
家有儿女欢乐多
樱花雨
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