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加女性厕位, 是女权的胜利?

2016-11-24

南方周末 2016-11-24
关键词:厕位男厕所公共厕所

在2016年11月19日第四个“世界厕所日”到来之际,住建部网站发布新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标准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以缓解女性厕位紧张的问题。此标准将于12月1日起实施。早在2011年3月,广州市城管委制定的《关于提高公厕女性厕位比例实施意见》中,规定广州市公共场所的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应按不低于1∶1.5比例进行设计和建设。提高女性厕位比例,这是女权的胜利抑或无关女权?

正方:

说句冒大不韪的话吧,公共厕所的男女厕位修得一样多,其实并没有大毛病。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有误解。一些人把男女厕位1∶1,理解为男性蹲位(坐位)与女性蹲位(坐位)的比例是1∶1,这当然只是表面上的男女平等,实质上是对女性的不平等,因为男厕所内还有用于小便的站位,而女性小便只能使用蹲位(坐位)。但男女厕位1∶1实际上指的是男性蹲位(坐位)+站位与女性尊位(或位)的比例为1∶1,也就是说,已经把男性与女性的小便需求同等考虑了。

反方:

大家一般是前一种理解吧?即便是后一种理解,女性厕位比例还是不够。在人流多的车站、商场与旅游景点,常见的场面是女厕所门前排起长龙,女性想用个厕所不容易,而男厕所则门前冷落。如果碰上节假日,女厕所门前排的长队会更长。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两性小便时在厕所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女性为89秒,男性为39秒。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选取8个城市的234个厕所,对725855人如厕进行统计,发现平均如厕时间,女性是249秒,男性是170秒。更何况,女性使用厕所频率也比男性高。所以男女侧位1∶1.5是最起码的。

正方:

实际上,2005年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提出:公共厕所应适当增加女厕的建筑面积和厕位数量;厕所男蹲(坐、站)位与女蹲(坐)位的比例宜为1∶1至2∶3;独立式公共厕所宜为1∶1,商业区域内公共厕所宜为2∶3。所以国家标准就是后一种理解,男厕站位是算进去的。一味增加女性厕位也不是办法吧?比如对坐在厕位上看手机的,还不如屏蔽手机信号呢。

反方:

男女都可能坐在厕位上看手机吧?女性厕位紧张显然和这个关系不大吧?女性有时需要化妆补妆,占用一下厕位作为私人空间,这种需要也正常正当。没有几个人愿意长时间待在公厕里甘之如饴的。男女性生理差异决定了女性平均如厕时间要比男性长,使用厕所频率也要比男性高,那唯一合理的解决之道就是男女侧位之比调低,以解决女性如厕难的实际问题。

正方:

提高女性厕位比例是女权主义的一大诉求。女权主义者还发起了“占领男厕所”运动。2012年2月,几位女大学生在广州越秀公园的公厕,把男厕所占领了两个多小时,主要是一种行为艺术,以唤醒大家对女性厕位紧张的关注。女权主义者认为,在男权社会,公共空间的格局安排常常隐藏着男权视角,女性的“空间权利”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城市规划者因为欠缺“女性视角”,忽视了女性的公共空间权利,才会想当然地把男女厕位比例定为1∶1。

反方:

不认同提高女性厕位的诉求是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诉求是男女性别平等,反对以男女生理差别为由“限制”或“剥夺”女性的选择权利。男人能干的高大上的工作,女人也要干。最好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男女员工比例尤其是男女高管比例达到1∶1。但提高女性厕位恰恰是尊重男女差异的体现,本质上是无关女权主义的。保障女性权益和女权主义不能画等号。

【点评者说】公共厕所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除了财政出资外,还应考虑以市场化手段增加公共厕所的供应。山东一些地方搞“以商养厕,以商管厕”,公厕设有ATM与售货机等,很有创意。这样商业化运营的公厕要生存,必须考虑用户需求,厕位比例敢不合理吗?

猜你喜欢

厕位男厕所公共厕所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从上海的第一个公共厕所说起
上海虹桥站内启用智能厕所
男厕所
互联网改变厕所
住建部:男女厕位比例2∶3
聪明谷
二合一公共厕所
勇闯男厕所
阿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