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生态文明也安上引擎

2016-11-24

南方周末 2016-11-24
关键词:硬道理野味爱鸟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从天津、唐山“万米网海捕鸟”到内蒙古两百多只天鹅被毒杀,有媒体报道候鸟“迁徙劫”,惊讶地发现,捕鸟者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也赚不了几个钱。报道借民警之口说:“也许三四年后,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捕鸟行为才会绝迹。”

然而情况远没这么乐观。在南方一些省份,“吃野味”能补身体是普遍认知,随着各类野鸟被大量捕杀,价格渐高,“吃野味”附带有了“身份象征”的意味。由于其中隐藏着巨额利润空间,单靠个体良知的自觉,餐饮从业者如何能抗拒诱惑?

候鸟“迁徙劫”仅是生态困境的一个环节。在中国,更严重的生态挑战,是据说要持续几十年的雾霾,是大江大河触目惊心的污染,是人们要极其小心地分辨每天入口的大米是否产自化学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重工业城市和金属矿山为中心,以排放污水的河流为纽带,已经形成成片的空气、水资源与土壤污染区。这种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优先的赶超战略,在全球竞争时代,看起来有很大的合理性。经济学者张五常以县域竞争为着眼点,说这种地方分公司式的发展形态是世界最好的,也正是站在经济绩效这一点来立论。

然而,当一切主要以经济绩效为标准来衡量,生态与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保护候鸟迁徙不需要投入资源吗?查处林立的野味餐馆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仅仅几大部委联合发通知,如何解决问题呢?甚至连举报电话,也需要长期有人值班吧?更不要说,如果一纸环评阻挡了几十上百亿的投资,地方官员如何向政绩考核交代?

发展是硬道理,但生态保护同样是硬道理。发展的硬道理,有具体的政绩考核做标准,有老百姓的钱包为驱动。这两个引擎,时刻不歇,驱力巨大。候鸟不会说话,空气、土壤与河流不会说话,生态文明的引擎在哪里?

以长江为例。2014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338.8亿吨,而且还在逐年增加。说是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但省市之间的成本如何分担?沿岸主要城市和工业聚集区排污布局怎么博弈确定?与政绩考核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尖锐的环境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国家层面给出具体的制度保障。否则,各个省市最为关注的,还将是在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中如何获得最大增长空间。

生态意识各有高低,对环境污染最切身的人,最有保护动机。拯救候鸟,爱鸟者与吃鸟者立场截然不同,京城治理雾霾,首都人民比神农架人民自然更上心。问题是,爱鸟者有什么制度化的渠道可以影响社会与国家的资源配置?同样遭受致命雾霾袭击,有人选择逃离,有人选择忍受,也有人只是在饭桌上抱怨一番。怎么识别出那些有行动意愿和能力的人,让他们参与到雾霾治理中来?

生态文明需要强大的引擎,从观念改变到措施落地,从激发社会动能与改变政府施政,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效的制度供给。

猜你喜欢

硬道理野味爱鸟
野味留给客人
我们都爱鸟
野味千万不要再吃了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那些年,野味带来的病
坚持健康规范发展才是硬道理
坚持才是硬道理
软实力遇见硬道理
我想有个爱鸟节
爱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