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事故应对机制研究
2016-11-24吴倩倩殷杰焦念涛
吴倩倩 殷杰 焦念涛
一、引言
安全需求是人类发展最基本需求之一,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是其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当下,大学生安全各类问题涌现: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8年上海商学院的火灾事件、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2013年复旦投毒案、2014年上海外滩跨年夜的踩踏事件、2016年出现多起针对大学生和准大学的电信诈骗案件等,大学生安全事故已进入高发状态,大学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安全事故分析角度,试图提出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学生安全应对机制。
二、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来源
数据的采集与获取一直是安全研究的难点之一。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难以调研足够数量的事故亲历者,另一方面问卷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很难对真实发生的事故进行全面的信息模拟和反馈[1],因此,基于案例统计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选择[2]。此外,网络资源作为学术研究的数据来源,目前已大量应用于各类研究[3]。为广泛搜集与大学生安全事故相关的案例数据,文章通过百度、谷歌等主流搜索引擎以及新浪微博进行网络搜索和案例遴选。以“大学生+安全”、“大学生+事故”、“高效+事故”以及“高校+安全”等作为搜索关键词进行搜索,案例甄选的基本标准包括:(1)案例发生时间应为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之间;(2)案例信息应来自报纸媒体的网络版;(3)案例应具有基本齐全的信息要素,即涵括文章在案例信息编码时所要求的80%以上的编码信息内容。
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共搜集到2010-2015年间大学生安全事故相关案例400起。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甄选后的大学生安全事故相关案例进行信息分解。
三、大学生安全事故的诱发因素分析
根据案例资料库和文献梳理,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大学生安全事故的诱发因素可以归纳为大学生因素、环境因素、设施设备因素以及管理因素。
(一)大学生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大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有些大学生甚至忽视家长、学校的安全警示。学校和社会大量的教育工作,但是每年都有学生因为被盗、被抢和交通(骑自行车、无证驾驶、醉酒驾驶)等原因发生安全事故。有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乘坐非法营运的车辆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其次,大学生存在不安全行为。大学生喜欢探险和冒险,案例中有大量的大学生在探险旅游、寻求刺激导致迷路产生的安全事故。再次,大学生缺乏安全技能。多数大学生在危急时刻往往缺乏安全技能、自救逃生技能,无法及时有效应对突发风险,这也是导致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最后,抗压和受挫能力差。大学生情感问题是个重要的诱因,在案例中,有许多安全事故都是因为情感破裂导致的伤人、杀人,或者伤己、自杀。
(二)设施设备因素
设施设备因素也是引发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设施设备因素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缺乏安全设施设备。部分学校安全意识较差,学校安全设施设备欠缺,如很多学校的实验室缺乏必要的安全预防设施,导致实验室安全事件频发。第二,学校设施设备过载、超负荷运作。由于大学扩招,学生数量骤增,学校内设施设备往往处于过载、超负荷状态,这极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多高校因为电梯超负荷运转、超期服役导致的安全事故也非常多。第三,学校设施设备损毁。部分学校存在设施设备更新维护不及时的问题。毁损的设施设备极易引发大学生安全问题。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引发大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大学区域分布广,很多学校地处风景秀丽的地区,很多大学生的安全事故收到自然环境因素如大雨、大风、严寒等恶劣的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但是很多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伪,一些网站也没有尽到应有社会责任,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乘机而入,虚假信息容易形成信息失真环境,这些因素均容易引发大学生安全问题。大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承受挫折能力比较差,在面对外界繁杂的社会、学习和就业压力时,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容易导致一些不安全的行为产生。大学生失联现象,正是这些问题的集中暴露。
(四)管理因素
大学的管理因素也是导致的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首先,对潜在隐患不能及时排查。大学生安全问题发生的种类繁杂,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即使有,也因为人手少,不能够及时预警学校和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无法高效预警,大学生安全问题出现再所难免。其次,现场管理不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应急能力、指挥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这往往导致现场管理不当,以致事件恶化。再次,学校应急救援不当。学校管理人员欠缺应急救援能力与临场决策能力,以致应急救援处置不当,导致大学生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最后,学校缺乏应急救援支持,缺乏专门的应急救援人员、缺乏应急救援资金以及缺乏科学高效的应急预案。
四、大学生安全保障应对机制构建
生态学理论已成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其中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问题的解决,如媒介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ECO)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大学生安全保障系统也可以借鉴生态系统的相关理念,在一定空间内,明确各相关主体承担的角色以及人物,构建相关运行法则,使得各主体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动态平衡。
(一)大学生安全保障系统的角色划分
构建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是明确各主体在安全保障体系中承担的角色。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依据自然生态系统来构建响应的保障体系。自然生态系统是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而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也是追求各个主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因此,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角色关系,大学生安全保障系统内的各主体所应承担的角色责任如下:(1)生产者。生产者的角色主要由校方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承担。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为消费者,即大学生生产一个和平、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2)消费者。消费者的角色主要是由大学生承担。其主要的任务是消费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并对“产品”质量提出自身的反馈意见,以便其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3)分解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承担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无用产出”,以保持系统平衡。在大学生安全保障系统中,当消费者出现“过量消费”或者“不安全消费”时,分解者需要将影响整个系统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分解。大学生安全保障系统的分解者角色主要由第三方来承担,如社会媒体、商业保险、救援力量等。其主要承担监督生产、分解压力的责任。
(二)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分为安全问题的预防预备子系统、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子系统、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子系统、安全事故的事后处置子系统以及后备支持子系统,而安全问题的预防以及风险隐患的监测是大学生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
1、预防预备子系统
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预防预备子系统主要有校方、上位管理部门、学生、媒体以及保险等主体构成,其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与职责。制定应急预案:校方不仅要制动大学生安全的总体应急预案,还需制定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分析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后,还需要通过应急演练等方式来评估应急预案,并进行动态调整。配置安全设施:一方面,在校方可控的校园范围内,要尽量配置安全设施,如灭火器、报警器等。另一方面,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对安全设施进行维护升级,确保各类安全设施的可用性与已操作性。配备安全人员:一方面,校方应在学校范围内,配置响应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安全人员的业务培训,就本校园、本地区多发的大学生安全事故进行重点培训,针对性提升其安全应急能力。储备应急资金:校方在为大学生“生产”安全环境时,需要注重应急资金的储备,以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增强安全意识:校方和学生共同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安全意识。首先,校方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培育,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动员会、安全监督检查会等,形成日常防微杜渐制定。其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刻灌输安全意识,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可尝试引入《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等相应课程,课程需要从全面、多层来进行教授,并通过学分考核的形式延续。最后,加强安全意识监测。动态评估学生、校方安全意识,不断强化其安全意识。提升应急能力:一方面,提升校方的应急能力。校方的应急能力不仅仅包括事故处理能力,还要包括事故的舆情管理、形象恢复等能力。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出现大学生安全事故,校方应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迅速进行事故处理,并能够快速进行舆情管理,及时将信息发布,以免由错误虚假信息引起的更大影响。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学生是面对事故的重要对象,如果其能很好地应对风险,这将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推进风险转移:校方应积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转移安全风险,以此保障大学生安全。如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此外,保险公司也可根据大学生安全的相关现实情况,调整保险方案,制定新产品,与高校联合推出适合大学生的保险产品。设立安全保障: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的相应保障方案,如近年来推行的医保、社保制度等。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保障方案,甚至是向每个学生推出保障方案,形成定制式的学生保障体系。
2、监测预警子系统
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监测预警子系统主要有校方、上位管理部门,其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与职责如下:识别学生风险:首先,校方与上位管理部门应具备风险意识。风险社会情境下,风险无处不在,如何将风险降至可控范围内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因此,校方与上位管理部门应具备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依托。其次,识别学生风险。根据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多样化的风险侵袭。因此,校方与上位管理部门应充分识别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加以贯彻。分析风险信息:识别各类风险信息后,对风险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其形成、发展状态以及可能的变动方向,为安全评估奠定基础。评估安全状况:对大学生安全状况的评估将有利于缓减风险,降低隐患。校方及上位管理部门应加强大学生安全状况的评估,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安全的评估。如可建立大学生安全状况评估体系,并在工作实践中对其进行不断调整、优化。发布预警信息:一旦发现危险信号,校方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一是通过校园官方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做到精准推送,瞬时送达。核定预警成效:全面评估预警信息的效果,确保预警信息的送达与有效。
3、处置应对子系统
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监测预警子系统主要有校方、上位管理部门以及各方救援力量,其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与职责如下: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大学生安全事故,校方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的相应内容进行事故处置,尽量将事故的影响降至最低。强化现场管理:在过往的安全事故案例中,存在诸多现场管理不善导致事故进一步恶化的现场。因此,在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校方一定要和相关部门进行配合,控制现场秩序,保持应急响应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多方应急救援:由于大学生安全事故类型多样,纷繁复杂,单凭校方一方面的努力往往无法形成对事故的有效控制。在此情形下,应及时要求第三方救援力量的加入,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甚至是民间公益救援、商业救援等。多层次、全方面、宽领域的构建应急救援团队,确保能及时快速地将事故进行化解。
4、事后恢复子系统
事故平息后,应马上进入事后恢复子系统,其主要职责由校方及其上位管理部门完成,其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抚慰伤者。既要抚慰受伤学生,也要兼顾其家庭。既要照顾其身体创伤,也要修复其心灵上横。二是调查事故缘由。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缘由。三是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深刻总结事故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材料,并提出事故预防对策,相应修正事故应急预案。最后,将事故材料归档整理,建立大学生安全事故数据库,各高校建立共享平台,共同使用数据案例。
5、后备支持子系统
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后备支持系统的支撑,后备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政策法规支持:大学生安全保障系统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支持。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应多关注大学生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需对高校保障大学生安全、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规定,完善高校学生安全的保障系统。安全认证支持:构建高校安全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和完善高校安全认证体系。多方面对高校安全进行评估、认证,提出高校安全建设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安全保障体系。人、财、物支持:首先,应提供人员保障,即提供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运作所需要的人力保障,如安全巡查人员、安全护卫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其次,资金支持。即为大学生安全保障系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最后,提供物力保障,即提供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运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物料等,如安全设施设备、防护设备等。
(三)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优化策略
此外,由于大学生安全事故与时空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因此,还需要“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地优化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建立大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安全防控机制,即以空间和时间为基准建立防控机制。各地区立足区域内部的时空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安全的具体管控措施。
第二,建立基于不同月份、时间段以及假期、非假期等时间尺度的安全管控策略。依据大学生安全事故类型与时间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事前的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预防机制,如假期则要加强传销、失联、盗抢、伤人等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与预防。
第三,建立基于不同事故发生区域等空间尺度的安全管控策略。立足各区域的空间特征,并结合区域内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形成相应的安全管控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
第四,基于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时空分布规律,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大学生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工作。如设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快速应急救援队等,实现出现事故第一时间投入救援。
安全需求是人类发展最基本需求之一,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是其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本研究从大学生安全事故入手,深入分析其发生规律与诱发因素,并构建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结合复杂系统、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15BGL119);华侨大学校级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16YJG24);2015年福建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AS151402)。
参考文献:
[1] 谢朝武.我国酒店业盗窃案件的发生特征及其管理体系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82.
[2] 胡晓娟.人的安全心理特性研究方法的综述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7):5-13.
[3] 于海波.网络话题作为定性数据来源的研究方法探讨——以旅游动机研究为例[J].旅游科学,2011,(1):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