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致国有工业企业低效益的内在因素研究
2016-11-24朱庆
朱庆
摘 要:本文对2005-2014年间国有工业企业和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数据作了财务分析,得到了可能的影响国有工业企业相对经济效益的因素,然后通过建立的相应的比率指标作为自变量利用这十年的数据对企业的相对效益作多元回归以检验财务分析的真伪,并给出了解释。我们发现流动性资产,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资产总量对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对效益有很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效益;财务分析
国有企业是一个国家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市场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存在本应该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为社会公众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国资长期低效的运行,社会服务的不到位,让国民不免有“国进民退”的感慨。本文对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在2005-2014年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以求探寻引致国有工业企业低效益的内在因素,并作为一个影射,反应国有工业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国企未来的改革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国有企业效益的分析,目前大约集中在产权制度,内部治理,代理人等方面。张宇(2009)在他的《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产权制度与国有企业的效益并不存在事实依据。尽管多年来,在经济学中流行的观点是“公有制产权不清,无人负责,效率低下”,而他通过列举2002-2008年间的国有企业效益数据,指出国有经济效率低下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对此孙永正(2010)在他的文章中抨击了张宇的观点,指出国有企业自身效率的增长,不能证明国有经济比同期非国有经济效益更高,他认为同期的国企效益显然不如私企,转制改革是有意义的。孙伯良(2000)对国有企业的效益问题上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国企效益和经营者能力高度相关,国有企业亏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国有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成本,但根本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行政委托-代理制度中人才选拔的问题。在内部治理方面,李梅(2003)认为国企效益下滑可以归因为两类:产权论和市场论。其中市场论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僵硬、过时的产业结构。
本文从财务分析入手,从企业内部的结构和经营出发,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企业财务数据的比较分析,推断出可能的对于企业效益的影响因素,再利用样本数据对影响因素和工业企业的效益指标进行回归以检验,最后根据得到的结论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给出相应的建议。
二、财务分析和假设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05-2014年的工业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年度报告数据,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数据通过对工业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作差来实现。本文应用的财务比率分析指标如下:杠杆比率中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性比率中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营运能力比率中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获利能力比率中的销售净利率、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本文归纳了几个关于国有工业企业经营效益表现劣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可能的影响因素:其一,资产的流动性;其二,营运成本;其三,资产总量;其四,营业收入。本文以工业企业利润与税金的总和与总成本之间的比例来代表企业的效益,对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作比来表现他们之间的差异,相应地以流动资产比,营运成本比,资产总量比,营业收入比,来表现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相应的差异。我们提出如下假设:第一,非国有对国有流动资产的比与效益比正相关,国有资产流动性的相对增加会缩小其与非国有之间的差距;第二,非国有对国有营运成本的比与效益比负相关,国有工业企业营运成本的相对增加会扩大其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差距;第三,非国有对国有的资产总量的比与效益比负相关,国有工业资产总量的相对增加会扩大其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效益差距;第四,非国有对国有营业收入的比合效益比正相关,国有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相对增加会减小其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差距。
三、实证分析
本文用剔除了存货的流动资产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代表,营运成本用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成本来表示,其他成本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近似地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表示。
其中BR表非国有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比,FAR表流动资产比,POCR表营运成本比,SFR表示销售费用比,MFR表示管理费用比,FFR表财务费用比,TAR表资产总量比,ORR表营业收入比。
对模型回归后发现,FFR和ORR的系数以大概率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剔除了FFR和ORR指标。对模型再次进行回归后,系数均不显著为0。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假设1是成立的,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动的相对增加会有助于提高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假设2不完全成立,虽然效益比和POCR、MFR呈负相关关系,但是SFR却表现出和效益比正向的相关关系,意味着主营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的相对降低会有效的提高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对效益,而销售费用的相对降低将会进一步恶化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对表现。假设3没有得到回归结果支持,回归表示国有资产总量的进一步扩张会明显地改善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假设4由于营业收入指标的剔除自然而然地被否定。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国有工业企业和非国有工业企业在2005-2014年间的财务数据,找寻引致国有工业企业效率落后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因素,并通过实证检验这样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结论如下:流动性资产的相对存量大小是一个影响国有工业企业相对效益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流动性资产存量的相对增加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善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营运成本从总体上看,是和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负相关的,但是其中的销售费用和国有工业企业效益是正相关的关系;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量的扩大对企业的效益影响是呈正向的;营业收入对于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对效益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基于这样的观点本文对于未来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作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国资的运行效率的不足放大了国企对流动性的需求,所以未来一方面要增大流动资产的比例,另一方面要从资金流动效率上入手,深化相应的流转渠道建设;第二,国有工业企业有必要对成本的控制做出表率,同时应该集中精力在优质资产上并精减资质较差的资产,另外需要加大对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第三,当下国有工业企业应该注重企业的固定资产重置投资和新生产力资产的投入,注重投资的风格转换,进一步转换到高质高效的资产结构上来。(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经济学动态,2009,(12):46~49
[2] 孙永正.企业效益辨析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术界,2010,(150):35~39
[3] 孙伯良.国企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经营者选拔的市场化.学术月刊,2000,(8):3~7
[4] 李梅.论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江汉论坛,2003,(6):32~36
[5] 杨卫东.国企改革与“再国有化”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52(1):23~36
[6] 夏立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7,(7):82~94
[7] 朱天.公司治理、国企改革与制度建设.经济研究,1998,(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