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2016-11-24李元进万裕萍
李元进,万裕萍
(荆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李元进,万裕萍
(荆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观察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篇(FMA-UE)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结合常规作业治疗较单纯常规作业治疗更有利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头针;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上肢功能
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患之一。由于脑卒中病理损伤部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近70%的患侧伴有各类并发症和后遗症,而肢体功能障碍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脑卒中发病初期存在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高达69%~80%,发病3个月后也仍有将近40%的患者存在上肢精细动作控制障碍[1]。上肢功能障碍不仅给病人带来了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积极开展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科2014年起运用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结合常规作业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科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门诊和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0例,将以上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疾病诊断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RI确诊;②初次发病,病情稳定,病程≤3月;③神志清楚,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精神疾患;④存在上肢功能障碍,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Ⅱ级;⑤年龄介于40~75周岁。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其他原因所致上肢功能障碍者;②存在言语、认知、视觉、听觉等功能障碍者;③无法配合治疗及依从性差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作业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参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再学习方案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具体内容包括上肢功能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基本动作训练及精细动作训练,具体形式以良肢摆放、抑制痉挛、肌力锻炼、神经促通、平衡锻炼、ADL训练等为主[3,4]。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侧重点,由康复治疗师制定并执行。1日1次,每次60min,每周6次,共8周。
1.4.2 治疗组
治疗组治疗方案包括常规作业治疗和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每项各30min,治疗频率及疗程均同对照组。常规作业治疗具体内容同对照组,联动疗法治疗方案如下。
1)头针 穴位选择:依据《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5]选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中2/5段、顶颞后斜线中2/5段及顶旁 2 线。操作方法:常规穴位消毒后,采用华佗牌30号1.5寸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针身与头皮成15°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0.5~0.8cm后、指下感到阻力减少时,快速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捻针频率保持在200次/min,持续约3~5min。共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 10min 行捻转手法。
2)上肢机器人 在头针留针同时进行上肢机器人治疗。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广州一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A2 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利用上肢康复机器人配合患者进行上肢肌肉、关节活动度与灵活性训练,具体内容包括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收;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前、旋后及手抓握训练。训练方法根据难易程度分为3种,包括一维训练(单关节为主)、二维训练(多关节联合训练)和三维训练(空间整体训练)。针对不同训练方式,系统均提供数个对应的训练小游戏,如一维训练(赛车、煎鸡蛋等)、二维训练(几何图形、智力找数等)、三维训练(击球等)。首次训练前由治疗室对患者上肢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度及手部抓握力量和灵活度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选择相应的训练方式,初始由治疗师指导、辅助并加以助力以帮助患者完成训练,逐渐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训练,从一维训练逐渐到三维训练,难度逐渐增加。
1.5 观察指标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篇(FMA-UE)进行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各评价1次,以上评定由同一康复医师完成。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FMA-U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高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治疗后治疗组FMA-U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详见表2。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后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详见表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或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而上肢功能障碍则是其中较为显著且棘手的难题之一。其不仅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延长了整体康复进程,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上肢功能的康复在患者整体康复训练中尤为重要。现代康复医学对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法形式多样,而要实现切实有效的康复治疗,高强度性、高重复性及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传统常规作业治疗是由康复治疗师使用康复手法及各类仪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枯燥单调的康复训练不仅难以调动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耗费大量医护资源,同时康复疗效亦难以保证。因此寻求一种切实满足康复训练三大要素的治疗方案成为了康复治疗发展的新趋势。
上肢机器人是90年代兴起的新型康复治疗手段之一,其独有的任务导向性重复训练模式、智能体感反馈模式及多游戏场景训练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患者康复进程。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情况设定合理的训练内容,通过重复性、任务性及导向性训练内容使大脑皮层重建和储存正确的运动模式,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组和功能代偿[6~8]。同时其智能体感反馈模式更增强了人机互动,计算机通过电子生物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自身参数,时刻保证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主动性。而多游戏训练模式则改变以往常规训练的单调、枯燥感,增强了康复训练的趣味性,更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此外上肢机器人能客观地监控患者运动功能,评估康复疗效,对后续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相应大脑皮质功能的损害是导致其肢体活动能力降低和运动模式异常的主要根源。大脑皮层的失功能状态使得某些原始的、被抑制的低层次中枢运动电兴奋过度释放,导致上肢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失平衡,并由此产生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9,10]。因此,积极恢复受损大脑皮质的功能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研究表明,大脑皮质功能区域投影于头皮上的相应穴区对某些脑源性疾病有着其独特价值。针对性区域性的头皮针刺激具有改善脑缺血病灶血液循环、促进细胞修复的作用,对受损大脑皮质电活动和功能恢复有着显著疗效。此外,头针疗法结合了中医学“宗筋失养而驰纵为痿”理论,通过头部穴区刺激起到疏通气血、畅达经脉的作用。因此,我科在头针治疗同时结合上肢机器人康复治疗,在增强周围刺激同时提升中枢敏感性,促进外周运动系统及中枢神经网络形成最佳运动模式[11],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可谓标本同治。
临床证明,头针联合上肢机器人疗法配合常规作业治疗较单纯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改善程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均具有一定优势,且该疗法具有效率高、低耗资、依从性强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Saposnik G,Teasell R, Mamdani M,et al. Effectiveness of virtual reality using Wii gaming technology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nd proof of principle[J]. Stroke,2010,41(7):1477~1484.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380.
[3] 卡尔,谢泼德.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31.
[4] 陈小梅.临床作业疗法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92~95.
[5] 刘未艾.头针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3~115.[6] Ma H I,Trombly C A,Robinson- Podolski C.The effect of context on skill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J].Am J OccupTher,1999,53(2):138~144.
[7] Liepert J,Bauder H,Wolfgang H R,et al.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s [J].Stroke,2000,31(6):1210~1216.
[8] 沈来华,罗开涛,钱立锋,等.温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305~305.
[9] 张玲,张岚.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3):1406~1408.
[10] 郭严.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55例[J].河南中医,2015,35(2):278~279.
[11] Morone G,Bragoni M,Iosa M,et al.Who may benefit from robotic- assisted gait training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stroke[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1, 25(7):636~644.
[12]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2~495.
[编辑] 何勇
2016-07-11
李元进(1956-),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康复临床工作;通信作者:万裕萍,jzzjk@qq.com。
R743.3
A
1673-1409(2016)30-0038-03
[引著格式]李元进,万裕萍.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3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