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跨界理念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以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为例
2016-11-24陈卉卉
陈卉卉
“互联网+”跨界理念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
——以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为例
陈卉卉
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深入各民生领域,各行业都蕴含改造的机会,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思维给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亟待解决多年来的顽疾即教学理念的陈旧性、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教学内涵的狭隘性、师资结构的不匹配性等。本文旨以符合现代社会结构、行业规则的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定位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之管见。
“互联网+”;跨界;应用型;复合型;高校音乐专业
2014年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今后高校将分为研究型学校、应用技术型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三大类。传媒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是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学、艺术学、经济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以访学、产学研合作、国际课堂等手段联手行业合作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作为艺术门类的音乐专业,必然要以此为导向与立足点,构建符合传媒特色的专业体系,打造互联网背景与跨界新形态下“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互联网+跨界”的理念导向与音乐教学改革的契合
1.“互联网+跨界”思维
2012年11月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1]“互联网+”是一个公式,是借用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互联网+”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换代升级,它的意义是一种推动、带动、改革、创新、发展。“互联网+”所衍生出的新兴业态是多范围、多层面、多内涵的。“互联网+”教育将“以人为本”,线上活动为基奠,线下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跨界”(cross-bordaries)指的是交叉的、跨越边界的、双边的、跨境的。跨界的目的是“借智”,是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交叉、渗透、融合和再造,由此产生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抑或是事物的不断产生、发展及新事物产生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跨越式现象。“跨界”提倡的是一种新锐的眼光与时尚的态度,打破思维定势与禁锢观念。“跨界”可以呈现“跨界+”模式,横向上对于不同元素、学科、专业、组织、行业、领域、界别和文化进行交叉、跨越、重组与合作;纵向上可以是对一系列的环节、阶段的超越和整合抑或是对自身所处境界的提升和超越,以及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的转型或跨越等。
2.“互联网+跨界”思维引导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一直在借鉴传统音乐教学思路、方法前提下投石问路,实践论证同步进行的现行状态,“互联网+跨界”思维对于学院教学改革提出了质疑。教学理念方面,教学的“对象”意识、“全人”概念读解层面尚欠;教学时间与效益观念淡薄;教学反思意识匮乏。教学内容方面,课程体系布局的合理尚欠优化;课程标准的个性化缺失;课程计划墨守成规。教学模式方面,教学思路与活动的“依赖性”、“习惯性”,缺乏开拓意识;教学程序的不可颠覆性,一味按部就班。实践实训方面,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得不到充分融合与相互作用,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创新教学方面缺乏探究精神、主动创新的意识,忽略实时教学动态,安于现状。本着以“人”为核心,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挖掘与追求,“互联网+跨界”思维引导下对“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二、“互联网+跨界”理念引导下完善教学内容
(一)“互联网+跨界”思维优化课程体系
1.“互联网+跨界”思维下的课程“对接”
学院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大致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方面内容,以理论教学为基奠,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并举(如图1所示)。在“互联网+跨界”理念下,宏观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单位的跨界,微瞰课堂与课堂、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跨界,甚至意识形态、认知、经验的跨界,课程体系的闭门造车,实践拓展的一般合作,创新创业的不足,已不能满足当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实训基地、孵化中心,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通过将专业对接市场、课程体系对接实践过程或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对接实践标准或职业标准;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订单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
图1 学院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
2.“互联网+跨界”思维下的课程“互涉”
学院的不同专业的课程呈现不同层面的“显性”与“隐性”的跨界。“显性”表现学科领域不同课程设置相同。如电视艺术学院录音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乐理》、《和声》、《听觉训练》、《电脑音乐制作》,电影学院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形体》、《声乐》、《艺术概论》等课程,与音乐学院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相符。“隐性”则体现在学科领域不同课程设置“互涉”,如电子信息学院的《数字电子技术》;动画学院的《数字合成与剪辑》;设计艺术学院的《媒体设计与创意管理》、《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造型艺术基础》、《媒介融合》等课程;音乐学院《数字音频制作与应用》、《演唱、演奏录像技巧》、《声音设计》、《音乐文化产业管理》、《音乐经纪人业务》等课程。这充分体现音乐“跨界”制作,音乐“跨界”设计,音乐“跨界”管理,音乐“跨界”策划等的实质。基于知识的不断裂变,专业化、多形态化、多元化成为互涉活动的主要原因。互涉使学科、课程、成员构建成了一个“混合领域”,根据多根和帕尔的理论,这个“混合领域”便产生了知识的“专业化一碎片化一混杂化”,利用“借鉴中的互补交流”、“毗邻的交叉关系”、“学科课程的互涉”来作为运作手段。现实状态下势必需要在第一课堂的前提下增设“互动选修”模式课程,以实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生个体对于专业认知、专业素养、专业水平、专业规划等的互涉。
(二)“互联网+跨界”思维完善教学主体
1.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
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教学对象需要发展以自身核心专业为主导,融合策划、设计、制作、管理、经纪等专业内容的教学体系,迫切要求教学主体首先具备或接近具备复合应用型的角色能力。以音乐学院“艺术指导”专业方向举例说明。“艺术指导”通常意义下会被理解成“钢琴伴奏”抑或“声乐钢琴伴奏”,简称“钢伴”。 国内“艺术指导”的现状实质停留在国外19世纪前半叶单纯的舞台表演、日常钢伴授课的阶段,与国外的定位有一定的差距。“艺术指导”狭义上要求教师对声乐学生在作品风格、音乐处理、语言掌握、声音运用等方面进行指导;广义上教学主体还必须充当歌剧排练教练、艺术歌曲演奏家、声乐艺术指导教师、音乐会伴奏家的角色。这样的定位需要教学主体在钢琴演奏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极高的外语阅读能力;掌握声乐发声技巧、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处理、风格的把握、语言等的能力;有很丰富的音乐会经验即与音乐家之间的舞台、协作经验等。由此可见,教学主体的能力成为教学的关键。在“互联网+跨界”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主体必须克服传统音乐院校的角色固有模式,进行“跨界”专业及职业的培训。
2.教学主体如何完善
为适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攻关、协同创新的要求,学院音乐专业教师迫切需要在提高音乐专业素养前提下提升综合专业素养、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这与当下“双师型”的教师模式契合,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实现手段包括,鼓励教师通过访学、挂职、研讨、大师课等途径进行音乐专业素养的提升;定时、定期的选送教师深入实践基地、协作单位、企业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具有较高音乐理论专业、科研水平,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深入单位、企业岗位进行理论指导与协调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全面提升教学主体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推送专业教师进行跨学院、跨学校、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实践教学,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三、“互联网+跨界”理念引导下探究教学模式
(一)构建正确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当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务的意义。”[2]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有创新精神的、富有教育智慧的教育者。精心设计、提出探究性课题,组织活动,将课堂教学的单纯音乐理论、技能训练,转变为激发学生内部求知欲的创新教育行为,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音乐学习态度,从而形成健康的音乐人格、高尚的音乐审美、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和丰富的音乐情感。本着以“寓教于乐”为核心原则,“民主性”、“自主性”、“探索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科渗透”、“实践性”、“发展性”各原则相辅相成。[3]“互联网+跨界”跨界环境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环境的开放,由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向由互联网为载体的校园、地区、国家跨越;教学平台的多元化,从点播式、交互式到社会化;教学方式的转化,由互动代替灌输。凭借互联网平台,使“接受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 “封闭式教育”变成“开放式教育”,“流水线生产人才”变成“个性化教育”,解决“三维”教学基本要求,改变教与学的模式, 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1.现代教学模式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通过听讲所获得的学习内容仅是5%,而通过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所获得的内容高达90%。换言之,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现代的教学模式贯穿由记忆出发强调习惯控制与自我控制的简单单项反馈,到要求掌握分析、归纳、总结的立体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与学的双向反馈,直至以人本主义为前提,个性发展与创造性能力为基础的多向反馈。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主要以“微课”、“翻转课堂”为典型。“微课”又称“微课程”, 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翻转课堂”指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由 “主体”变“主导”,由“被动”变“主动”,重构教学过程,将“知识传授”放置课前,教师提供视频、在线辅导;“知识内化”放置课内,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
2.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①借鉴“翻转课堂”模式,师生互换角色。针对音乐专业的感性元素,及进行二度创作的必要前提,将课堂的主导者、组织者、设计者交给学生,针对课程各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学生可自行设计“微PPT”、“微视频”、“微声音”等微课形式,利用小组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研究水平,分配学生成组,并合理布局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必须完成的时间,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分组汇报,进而归纳、总结,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分享成果与总结不足。
②利用网络平台“即时”“有效”的测评。鉴于音乐专业的“轻理论、重实践”的事实,对于知识掌握的有效测评不能局限于期中和期末两个时间点,而应分散至各个知识点,通过网络平台设置测评系统和针对性的试题,包括不同水平层次的对象可以分配到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来即时有效的对各个部分的核心内容进行自我测评与检验,从而考量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
③由“互联网+跨界”至“跨界教师”、“跨界学生”、“跨界课程”。音乐教师、学生的“专业局限性”,学生专业的“水平不一”,课程的“狭隘性”迫切需要通过“跨界”手段进行调整与改善。
录制或现场进行同一领域的不同专家、专业教师的授课,学生亦可通过网络平台自行选择同一领域的不同教师进行授课,以更具个体化、多思维性的方式解读专业要点,拓宽对专业的认识,深入专业的研究。专业的学生可相互交换课堂进行外延的课程及专业的学习、填充,使得专业内容进行有效的重组、拓展、深入。
利用蒙特梭利“以大带小”的教学原理,音乐课堂的成组教学可以“以优带劣”、“互惠共赢来进行。”按照“2∶3∶2” 优、中、差原则分配学生对象,以优为主导,中差为协助,对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学习、探讨,重点在于基础知识要点的掌握,如此才能有条不紊,按计划进行。
不同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课程的相互介入来进行。例如合唱教学,如何运用声乐的技巧与方法,更好的表现、完成合唱作品,可以介入声乐课程,教授气息、位置、共鸣等内容。再则,配器课,在讲授乐器构造的同时,可以请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演奏,由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介绍乐器的构造与运用,更直观、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的达到对知识的传授。
[1][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著.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
[3]夏滟洲.音乐学研究中的“跨界”认识[J].音乐研究,2014(3).
2016-07-22
陈卉卉,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