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蕴、策略及路径研究*
2016-11-24张等菊
张等菊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蕴、策略及路径研究*
张等菊
目前我国似乎已经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然而从实践境域考量,其效果却处于悬垂状态。原因在于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更多源于“自上而下”的号召,而高校“自下而上”的诉求及厚植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基层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策略仍待探索。“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分为通识教育段、嵌入演练段、专业渗透段、职业实践段四个阶段,各阶段衔接递进,形成了目标清晰的创新创业教育八步骤,真正让创新进入意识,让创业融入教学,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管理策略从松散化走向程序化,将其实践功效彰显自我价值品性。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广谱式;实践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国务院相继颁布的22个有关创业文件,以及高教司、科技司、高校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等“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联动机制部署,不同层次的行政部门高屋建瓴、纵横捭阖,从高度、远度和力度上构建了宏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太多的创业“利好”似乎已经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繁荣局面。然而,从实践境域考量,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却一直处于悬垂之中。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剖析
创新创业是主体在人类生活中开展的真创造或类创造,是主体有意识地寻求或建构新图式、新事业的一种活动,因此,清晰的主体目标及以此为基础的实施策略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政策与执行、理论与实践、管理与教学等衔接不畅的状况,导致美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愿景事与愿违,实效性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目的与手段难以互为表里,政策落地效果不佳
目的与手段往往是对立统一、依附生存的。“如果没有手段价值的现实化和层层推进,目的价值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如果没有目的价值的规定,手段价值就会陷入盲目和自流。”[1]从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层级来看,国务院、各部委、团省委、教育厅等多部门目的明确、方向正确,然而在实践执行中,大部分高校却似乎对于“自上而下”的号召处于被动的盲从应对或固守应对状态,没有依据学校特色主动建构起自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内外部关系、层次和体系整合不足。实践执行策略的虚弱不仅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木桶”中的短板,也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手段发生错位,各种政策落地效果不佳。
(二)理论研究悬浮,与实践界域有割裂之状
从理论发展来看,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处于概念廓清、推演表征层面,有的属于对政策的解读,有的属于应时之作;第二类研究处于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层面,但双向融合度仍有欠缺,更多悬浮于“应该怎么做”的整体构想中,却没有触及到具体的执行方法、程序,因此实践指导性不强;第三类研究以具体实施策略为研究对象,这正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所迫切的、亟需的,但此类研究甚少,即使有也只是点对点的权宜策略研究,很少完全建构出“面上普及”的操作体系或找到一个有力的执行框架。总之,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整体上有理论悬浮及语义泛化之嫌,进而形成了理论构想与实践界域割裂之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的领航作用不足。
(三)高校内部责任中心模糊,执行力度欠缺
李克强总理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人才培养体系是支撑专业教学的计划性纲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执行中“第一课堂”应该是主线,“第二课堂”是辅助。而目前许多高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多半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与就业”等短时课程或“创业教育专题”等选修课形式出现,并未融入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形式性课程较多,而实质性课程不足;且出现了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创业学院、经管学院等多头管理局面,责任不清,教务处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执行者其作用却处于边缘状态,这直接导致了“第一课堂”发挥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足,厚植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无法完全建成。
(四)教育管理松散,传授的知识呈“碎片化”之状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大部分高校开展的相关活动主要以上级行政部门主导的大赛、训练项目等申报为主,是一种突击性的、阶段化的工作模式和功利化的管理(获得比赛荣誉等),而非常态性的、程序化的。另外,由于未形成实质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且配套的师资不到位,因此,许多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是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而非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这样习得来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容易扩充“事实”,而没有增加“联系”;容易以平面思维为主,而缺少基本原理。它容易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变成了一张“浮点图”,思维愈发狭窄,且容易产生领域上的错觉。
二、“广谱式”:一种实践诉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三代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由此可见,创造必须以知识为前提,以付诸实践作为至高目的。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亟需一种能够在“点上突破、面上普及”的体系型构(即使在探索初期阶段还不够完备或成熟,但也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带来一定的边际效应),“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正是践行此理想的重要模式之一。
“广谱式”(university-wide)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广义的创新”和“广义的创业”两个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概念。[2]这里的创新是指通过接受教育,主体在其认知地图中产生新图式、新思维的孵化过程,属于初级能力形成阶段;而创业则是主体将认知地图中的新图式转换为实践,形成新事业的创造性活动,是能力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广谱具有“广义”、“普及”两层含义,即“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真正从基层教学开始,启发学生产生新思维及创造力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职业型四种教育指导类型。[3]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尝试与探索,认为“广谱式”创新创业也可以将以上四种类型诠释为四个阶段,即通识教育阶段、嵌入演练阶段、专业渗透阶段、职业实践阶段。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政策基础是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方面,强调“人人是人才”。在“校园人”与“企业人”的角色虚拟转换中,以丹尼斯·韦特利(Denis Waitley)的“成功心理学”为基础,呼吁学生运用自我意识来洞悉自己的梦想、需要、兴趣、技能等,并设置以个人成功愿景为基础的各种目标。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以加德纳(Gardner.H)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从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等方面挖掘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突破了传统教育评价观念中以学习成绩决定人才优劣的局面,互补促进,能力为本,形成人力资源优质配置以及创业团队的合理构建。
三、“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策略及路径探索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将课程小环境与专业大环境相结合,以通识教育段、嵌入演练段、专业渗透段、职业实践段为实施路径,各个阶段目标清晰、衔接递进,符合SMART特性,即具体的(specific)、可测的(measurable)、同意的(agre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定的(time-bound)的实践操作模式[4],最后形成较为完备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四阶段、八步骤运行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阶段、八步骤运行体系
(一)通识教育阶段:基础课程建构及创新创业意识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建构,可以帮助学生萌发创新创业意识,探索自我创业路向,学会市场分析、理性规划创业步骤,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寻隙思维”、创业警觉性以及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领导能力等。这是一切创业者必备的第一课。此阶段包括“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八步骤中第一、二和三步。
第一,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纳入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根据专业可设置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企业管理”是创建或管理一切企业的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为学生呈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最后通过学期项目(模拟公司创建演练及开业新闻发布会展示)作为考核内容,充分驱动一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学生寻找其职业生涯的“圆点”。“财务管理”课程针对企业中的资本融通、资产购置、现金流量及利润分配等进行全面讲授,最后通过ERP(企业资源规划)沙盘演练实训来考核,使学生在分析市场、资源规划、战略布局及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对抗演练活动中,领悟全局意识、掌握财务规律和培养团队精神。本阶段课程学习也为以后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积累多方面知识。
第二,适当开展合理的创新创业讲座。目前,创业讲座市场鱼目混杂、质量层次不齐,许多职业培训师并没有自我创业的经验和经历,只是将创业名人的精彩片段作为授课内容来博取掌声,这些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但在实践创新创业引导上依然是“纸上谈兵”。许多学生要么在“激动与热情澎湃”下盲目实施,要么始终过着“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依旧走原路”的矛盾生活,这种碎片化的创业知识,只能带给学生学习时间的支离破碎。创业需要激情下的理性,需要前进时的稳固足迹,学校必须适当地聘请创业先锋或者曾经有过千锤百炼经历的创业者,为学生真实讲述创业中的市场预测、操作路径、风险策略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阶段,一定要避免过多的讲座轰炸,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高原期”,反而会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疲劳对抗。
第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设计,使其将职业理想融入到专业学习之中。创业者不仅要有一般的智商(IQ)、略高的情商(EQ)、敏锐的财商(FQ),更需要超出一般常人的创商(CQ)。然而,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对自我认知仍然处于模糊状态,此时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其进行六种职业兴趣划分(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目的是为他们寻找与其人格特质相匹配的创业目标。但是,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稳定的,是人格结构中的基本因素特质,需要应用科学方法测试才能够获得。因此,我们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量的基础上,对学生再进行“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从根源上对学生的动力特质、能力特点等进行深层剖析,挖掘其创商,最后依据个体差异对其创新创业目标、自我定位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只有当学生找到较为适合的生涯面向时,才能将职业理想带入到专业学习之中,有目标地不断充实与拓展相关知识与技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嵌入演练阶段:基于“竞赛+项目”的理实混合训练
本阶段是综合训练及项目孵化阶段,是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主体意识融入到实践能力锻炼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八步骤中的第四、五步。
第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技能竞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规划能力、写作水平,也是对学生进入现场答辩、专家咨询阶段的综合能力的考核。目前,具有专业普适性的创新创业大赛有各校、省乃至国家级的ERP(企业资源规划)沙盘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大创赛)、“彩虹人生”全国学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等赛事;这些赛事基本上以“创业计划书”为评审依据,对其市场可行性、运营策略、财务状况、风险应对策略、预期效益分析等进行全面估量,脱颖而出的可以参加高一级赛事。此类比赛目前大多数处于理论上虚拟规划阶段,也有部分属于“创效”性的实践成果评比。创业大赛具有“学校与企业交流会(洽谈会)”的性质,很多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都会在学生作品展示现场寻求新的创意和合作伙伴,双方成功签约的也比比皆是。
第五,依托项目训练,加强学生综合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需要理性的培育和“孵化”。目前从校级到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已经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规划书撰写,并申请立项,利用项目资金进行大约两年的“孵化”乃至“破壳”创业。广东省于2014年也开发了“‘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首次下拨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培育广东省内高校10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科技发明制作等科研实践,目前收效良好。
(三)专业渗透阶段: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整合
本阶段是创新意识、创业训练由发散、收敛、最后融入到专业实践的过程,是不同专业学生将创新思维与专业对接或者与岗位磨合的融通阶段,主要包括八步骤中的第六、七步。
第六,指导学生选择与自己创新创业目标相关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大学生“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重要阶段,学生带着自身的创业梦想参与到现场生产中,可以把岗位认识与工作创新结合起来,把真实的企业管理情景与自我创业策划中的理想对接,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碰撞而激发出新思维,为自己的创新创业“圆点”积累各种知识。
第七,通过毕业项目(毕业设计或毕业策划项目),用系统的专业知识以文本形式落实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毕业项目是大学生对三至四年学习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及自我习得的知识的总结;是根据其前期所树立的创业目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题以及顶岗实习中的实践岗位知识,全面进行的毕业设计或毕业策划。毕业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与企业进行合作,在毕业项目验收或答辩中,学校必须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的项目进行多方位的评估,对其创业的可行性等进行有力地指导,如行业准入制度、区域政策、创新盲点、市场竞争、利润分层等,通过点对点的评价,充分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为其后期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四)职业实践阶段:生存型创业、就业与成长型创业交替
此阶段属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出口阶段,但并非终止性评价阶段,主要包括八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第八,学生创业、就业或就业后再创业。创业是年轻学生激情燃烧中最向往的自我成就之一,创业也是提升高校就业率的渠道之一。然而,创业也并非所有怀有梦想的学子都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区域发展的小环境以及行业发展的微环境都会助推或制约学生的创业目标。就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来看,少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这属于一种生存型创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先在工作岗位上创新性的工作或者就业若干年后再度创业,这则属于一种成长型创业。据麦可思数据公司对2009-2011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显示(见图2),毕业生三年内的创业率远远高于刚毕业半年后的数据,这说明成长型创业是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考察的关键点。
图2 2009-2011届高职毕业生三年内创业发展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宏伟工程,其实施的初衷并非让所有的学生毕业后即刻创业,而是为了培养数以万计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从教育体制上逐渐解决我国创新综合指数落后、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等诸多问题,真正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服务。
落地才能生根,厚积才能薄发。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以基层教学为起点,从“宏大叙述”走向“琐碎描述”,从“激情神话”走向“白手起家”,从“概念性视角”走向“固定口令操作”。四个阶段融会贯通,给予学生一种脚踏实地、理性质朴的学习及创新创业风格,一种优势互补、团队合作的生活及创新创业意识,及一种倡导成功、认知自我的积极心理及健康人格。那么这种走向基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呢?莫兰认为合理性的最终追求是“建立起逻辑的和谐性(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与经验现实之间的彼此相符”[5]。合理性的选择与社会情景关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合理性就是一种实践合理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是它的最终追求。因此,“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进入意识,让创业融入教学,用一种寓于实践的姿态彰显了其时代合理性及价值品性。
[1]张军.价值与存在——价值话语的行上之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2.
[2]刘红星,彭福扬.创新理论的拓荒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7.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2.
[4]Karen Holems,Corinne Leech.个人与团队管理(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51.
[5][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0.
(责任编辑 刘第红)
2016-06-30
张等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福建厦门/361005)
*本文系水利部水利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项目“基于行企校协同创新的‘育人+服务’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1)及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学院自主创新类教改项目“基于‘竞赛+项目’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cxj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