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明坤版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的艺术价值

2016-11-24周启云

曲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辣子杨明扬州

文 周启云

杨明坤版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的艺术价值

文 周启云

“满台风雷吼,全凭一张口”,这是扬州评话的典型艺术特征。一个人、一把扇、一块“止语”、一张桌,说书人把千古风流、江湖恩仇、风俗人情娓娓道来。一句句,说的是故事,记下来就是文学作品。但它的叙述,又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小说、散文那些纯文学作品的铺陈风格,每个说书人口中说出的故事,又烙上了艺术家自身独特的印记,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化的口头文学作品。此外,它还需要在舞台上展现,而且是分场、连续多日进行表演,于是,它还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样式所特有的舞台表演艺术特征。

2015年9月,扬州评话艺术家杨明坤表演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文学本正式出版。这部120万字的作品,不仅在字数上大大超过了以往几种版本的篇幅,而且在人物塑造、语言风格、舞台呈现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同步出版了杨明坤版《皮五辣子》百集影像制品,总时长达4500分钟。这是扬州评话历史上首次图书与影像制品同步推出,让读者既可以读到文字内容,又可以欣赏到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第一次完整展示了扬州评话优秀传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作为根植于扬州地方文化的传统评话作品,杨明坤版《皮五辣子》充分展现了扬州文化博大精深、南北兼容、雅俗共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较高的人文价值。

首先,《皮五辣子》的源本《清风闸》本身就是一部关注生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巨作。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的前身是传统评话《清风闸》。《清风闸》又名《绣像春风得意奇缘》,一名《如意君传》,凡四卷三十二回,约7.5万字,书中主人公即为皮五辣子。到了杨明坤这一代所说的《皮五辣子》,已经完全是只借了公案书的“壳子”,铺陈的是底层人物的市井生活。《皮五辣子》借宋朝事,演绎的却是清朝中叶扬州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可以说,从浦琳、龚午亭到余又春、杨明坤,他们根植于生活,深刻体悟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饥饱冷暖,在他们的作品中,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和草根大众的心声。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代又一代的扬州评话名家始终以普通民众的需要为轴心,不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这部传世名作历久弥新。

其次,从《清风闸》到《皮五辣子》,一以贯之传播了扬州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观全书可以看出,这部作品集中反映了扬州传统文化的诸项特征,成为清代扬州的风俗画卷。“《清风闸》就是扬州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杨明坤这样说过。正因为此,在《皮五辣子》这部作品中,有扬州人婚丧嫁娶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沐浴文化……“它的影响不仅仅在评话艺术本身,透过这部书,你能读懂扬州人、扬州文化!”①据粗略浏览,仅在第一、二回中,描

562016.10写的扬州民俗就有相面、做媒、典当、租房、看小牌、杀猪、洗澡、擦背捶背、拢头、婚俗、京剧等,出现的扬州美食有咸菜煮小鱼、竹笋煨蹄子、红糖泡锅巴、黄烧饼、鸡蹄烫泡烧饼、白豆腐烧红豆腐、煨酥腰等,涉及的扬州乡土俚语在这两回各章注释中出现的就达132个之多。

再次,杨明坤版《皮五辣子》,没有局限于“说事”“说人”,更在于“说情”“说理”,以理入情,以情动理。在杨明坤版的《皮五辣子》里,人们家喻户晓的皮五辣子除了癞和辣,又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整部作品真实而有序地表现出皮五对社会生活的渐次禅悟,使皮五辣子这个人物更加丰满鲜活、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可以说,从《清风闸》演变为《皮五辣子》,再到杨明坤版的作品,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善恶是非终有报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埋在作品之中,给人以反思和启发,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扬州评话中一部最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品。

二、作为市井化的通俗文学作品,杨明坤版的《皮五辣子》通俗而不低俗,求俗而不媚俗,更加注重了大气与文气并重、激情与沉稳交融,较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一是在作品结构上,既注重了作为完整文学作品的整体架构,又有机运用了传统说书中的特色结构。对比时间相距较近的余又春版《皮五辣子》可以看出,杨明坤版《皮五辣子》的故事架构更加完整,人物和故事脉络更加清晰。余又春版《皮五辣子》分《成亲》《混穷》《过年》《转运》《出逃》5个部分42章,故事主线与原来的《清风闸》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杨明坤版的《皮五辣子》在余又春版的基础上,积累他自己在舞台上数十年说《皮五辣子》一书的经验,将内容扩展成10回100章,充分增加了其中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内容。特别在前半部分增加的内容较多,如原来余又春所说的第一部分《成亲》,在杨明坤版《皮五辣子》中,就扩展为《张妈妈劝婚》《喜帖报婚事》《洞房花烛夜》《新婚寂寞冷》4回36章。全书结构上,继承了扬州评话传统说书中的“链式”“箭式”“靶式”结构。就总体框架而言,采用的是“链式”结构,以主人翁皮五辣子贯穿始终,一个个故事链条环环相扣,进行谋篇布局;就局部框架而言,采用的是“箭式”结构,每一章节以一个主要事件作为情节中心,放射出去,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同时又自觉地服务于总体需要;就某些关键环节而言,又采用了“靶式”结构,在一个重要环节或一个时间阶段中,相对围绕一个核心事件,组成一个网格状靶心,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主体描写②。这些结构手段,既较好地适应了评话表演需要分段推进的特殊要求,又有效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

二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皮五辣子”在扬州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已经成为无赖的代词。杨明坤版的《皮五辣子》,在传承了浦琳、龚午亭《清风闸》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继承并弘扬了余又春版《皮五辣子》的精髓,“将自己的生活和体悟融入《皮五辣子》的创作之中,敏锐地将艺术的触角深入当下,对原有每个故事进行了重新结构与讲述,故事因而更富有生活情趣与寻常百姓的智慧。”如果说浦琳版的皮五是纯粹的无赖皮五,略带点正义感;龚午亭版的皮五是痞子皮五,略带点侠气;那么,杨明坤版的皮五就是凡人皮五,是那个沾染过一些不良习气、又想做点正事、本质上还力求上进的调皮大王、邻家小哥皮五,是你我他身边的皮五。在杨明坤的书中可以看出,他塑造的皮五,既有沾染了令人讨厌的痞气,又有敢于伸张正义的侠气;既有斤斤计较、爱贪小便宜的市井气,又有曾经是大户人家落魄公子的破落文人气;既有情,又有义。

三是在故事情节的推进和铺陈上,更加注重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杨明坤说:“说书不是一味地模仿师父,师父怎么说我也怎么说,这样只能学到表面,出来的表演也只会流于表象而没有神,骨子里的东西还要靠自己去琢磨体会,把人物‘说活’,而且,也只有自己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味,讲说起来才能生动、形象。”③

三、作为口头文学作品,杨明坤版的《皮五辣子》注重自然表达、与时俱进,更加在语言上赋予了较多的现代气息。

一是灵活用语,自然表达。杨明坤认为,对于前辈说书者提出的要注意“唇、喉、舌、颚、齿、脑”几个方面,要灵活运用,比如语言要音正字清,但是不能字字都咬得那么死,不能像练发声那样生硬。如果字字都咬得很死,句句都往外送,虽然舞台感有了,但是与观众的距离拉开了。说书者说得吃力,听众在台下听得也不舒服、不轻松。杨明坤说评话,完全按照正常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叙述到两人在附耳交谈,就放低声音,说到情绪激动时自然地抬高音调,让听众感觉非常自然流畅,入耳就懂。

二是不丢传统,现代表达。传统书目特别是地方艺术传统作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较多地运用了当时的方言和特殊名词以及说书者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流行俗语,而这些用词用字和俗语,对当代人来说,有时无疑是不明就里、不知所云。如《皮五辣子》第二回《喜帖报婚事》《大闹白玉堂》一章,皮五辣子去白玉堂澡堂洗“白大”澡(指不花钱洗澡),听到浴池间的门的声音,以为是哪块倒下来。这里,就通过同去洗澡的浴客,一个“乡下闷头户财主”跟皮五辣子的对话,把现代人大多不了解的旧时代澡堂的“自关门”介绍了出来。

三是讲究用语,准确表达。口头文学艺术的传承,常常是代与代不 同,人与人不 同,次与次不同。扬州评话的说表,有“方口”与“圆口”之分。方口语句整齐,富有节奏感;圆口近似生活语言,较灵活。杨明坤曾经这样解释过扬州评话中方口、圆口的合理运用,以及如何处理好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评话里讲方口、圆口,怎么用,处处都要讲究。”他以“宋十回”为例,浔阳楼上,宋江、戴宗、李逵、张顺坐一桌,介绍这四个人怎么坐向,就要考虑到下文,下文说哪个,介绍哪个人你才能用方口,“个个用方口,轻重不分,这个书听得就让人累。”④

四、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作品,杨明坤版的《皮五辣子》在继承了前辈细腻传神的说表风格基础上,更为细致传神、由外入内。

在“说”上,一是传承传统。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博采众长,借助丰富的生活积累来塑造人物形象,形成个人说表细腻、“甜、粘、锋、辣”的独特艺术风格,是当代扬州评话艺术的集大成者。后世说书者大多继承了王少堂的这种艺术风格。而余又春先生所说的《皮五辣子》,也是充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细节的处理、语言语气的表达,与王少堂先生异曲同工。杨明坤虽然不是王少堂先生的弟子,但是汲取了王少堂、余又春等大师博采众长的精神。二是融入化进。杨明坤初进扬州市曲艺团时,曾经学习过扬州弹词。他把扬州弹词的细致、委婉、优美、流畅等特点,有机地融合到评话艺术中,所以,在“说”的方面更加细腻传神、细致入微,且更加富有节奏感、流畅度。杨明坤说书的这种节奏不是刻意设置,而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情绪的变化,书的舒缓和高潮来分段处理,时而急促时而平缓,时而大声呵斥,时而娓娓道来。三是由外入内。杨明坤的说书,与前人相比,进一步注重了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现代人的文化层次普遍提高,他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世界的探究和表现。如果说书时只重猎奇,不重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一部书说下来,听众也只是听听而已,引不起共鸣。杨明坤的作品,较多地关注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活动在人物言行举止诸方面的细微变化。这样,既把人物形象立了起来,也使得人物活动、情节推进增强了可信度,作品增加了思想厚度。

在“表”上,一是以说带表。扬州评话是“话”的艺术,但是毕竟是舞台艺术,一般来说,听众同时也是观众,这就少不了必要的动作表达。而在语言表达和动作表达之间,动作表达是因语言表达而生,由“说”而带出。杨明坤把说表的主次、因果关系把握得恰到好处,既在动作表达上做到水到渠成,又不虚张声势、杂乱无章。而且,注意动作的自然,一般是生活化的,不做作,点到意到。二是以表助说。生活化、自然的表现,决不是纯粹自然化,直接从生活中拿来。作为舞台表演,还需要注重动作的典型性和表演性的提炼,使得动作上略带一定的美感。三是情溢于表。说书40年,杨明坤越来越感觉到,对书中人物心理、情感的把握,是书之魂。“祖师爷是说自己事,情感容易进入,我们再演绎,就要进到书中,去感受书中人物所想所思、所喜所悲。”只有把自己的情感真正放进去,才能把人物的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

在“气”上,杨明坤讲究评话中气韵的连贯。体现在外在的表演上,就是口和手的有机结合。一是口手相连。杨明坤认为,评话里的“口”不能仅仅理解为口齿、口气、口语,这样就嫌孤立了。这里的手,不单纯是在表演人物时做动作,比如拿刀拿枪、比划拳脚之类,而是说到哪里手就要跟着做相应的动作,用动作来补充表述所说内容,口到手到,延续口说之“气”,使所说的内容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二是口是主宰。扬州评话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艺术,口与手二者的结合,必须以口为主,首先要把故事说出来,手为口服务,从而辅助听众更加迅速并且透彻地理解你的语言,使得前后“口”的表达更加连贯,气韵不断。三是合理表达。气韵的连贯,还在于自然表达。以表述“开门”这个形式为例,前辈们说书的时候是用“嚓咔、吱嘎,栓迭门开”这几个词把开门的动作表述出来。杨明坤没有单纯地说,而是边说边伴着手势把开门这个状态表演出来,听众听了就会觉得有声有色。而这种形象、自然的表达,也使得整个书场气氛协调、整个故事前后连贯,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评话之中。

在“神”上,杨明坤特别注重眼神和神态的表现。一部书的“精气神”,关键是要有神。一是“神”贵在“传”。口传到手、手传到眼,书说到哪里,手指到哪里,眼神就跟到哪里,眼光随着动作的整个过程一起走。二是“神”重在“应”。在面部表情上,要表现出与心理变化相应的情感。书中的喜悦、悲恸、幸福、失落、得意、神秘如此种种,除了有语言和语气的表达、动作与肢体语言的配合,还需要眼神和整个神态的与此对应。三是“神”活在“通”。要努力把说书者的情绪、思想、观念传达给听众,同时引导听众,调动起他头脑中原有的记忆,这样才能把书说“活”,才能产生共鸣,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意”上,扬州评话的表演讲究“意思帐”,就是在展示人物和故事中,追求语言和动作的“写意”“意境”的指向。杨明坤尤为注重这一点。一是个性“写意”。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搜集,总结出各种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的语言、动作、习惯的特点,运用到评话当中来,从而使每个人物的形象更具个性、更加生动。在杨明坤的表演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他介绍出这个人物以后,通过对其语言和动作的描述,听众立刻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当下次这个人物再出现的时候,不用介绍,听众立刻就能反应出这个人是谁。二是营造意境。杨明坤在说到皮五辣子娶亲,花轿巧遇棺材一段,他就用口技把送葬队伍里的大号、唢呐等乐器的声音模拟出来,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让听众身临其境。三是设身处境。在说书过程中,常常出现多种角色间的反应与交流,听众虽然没有看到,但已经被带入了说书者所设置的环境中。这就需要表演者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布置出同样的实体的映像,把所发生的事件、人物都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杨明坤在表演中,时刻注意做到几个方位上的人物从不搞乱,在表说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时,头脑里环顾和照应所有的方位和人物,让听众感到这是一场满台戏。

“二百年传世名作,十回目经典巨献”。杨明坤版《皮五辣子》所呈现的价值,一是专注本体,回归扬州评话表演艺术的自身特色;二是吸取精华,彰显了流派传承的主要特点;三是创新发展,形成与时俱进新的审美特征和时代特征。杨明坤版《皮五辣子》的出版,在曲艺书目如何激活经典、传承经典以及进一步弘扬经典诸多问题上,值得曲艺表演者和研究者深入思考。

注释:

①费大洋:《杨明坤:书坛称中坚,承前启后人》,载《守望与担当—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广陵书社,2016年6月版,第184页。

②黄显宇:《浅析<武松>和<宋江>的结构特征》,载《王派<水浒>评论集》,中国曲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③杨明坤、管艳:《怎样说好扬州评话》,载《绿杨》(2015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80页。

④费大洋:《杨明坤:书坛称中坚,承前启后人》,载《守望与担当—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广陵书社,2016年6月版,第191页。

(作者:周启云,江苏省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朱红莉)

猜你喜欢

辣子杨明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辣子菜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周辣子”
我们班的“虞辣子”
“扬州绒花”
1920s—age of progress and liberation
四分之一只烧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