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营造”的缩影
2016-11-24雷怡安吴昊
雷怡安+吴昊
“汶川地震之后,我去了四川杨柳村。杨柳村的灾后社区营造项目已经做了四年。到了当地,发现那里好山好水好无聊,大家都在往外跑。如何把这个村的文化和人都留下来,过上和城市一样美好的生活?我们想探索的是找到一条社会治理创新未来可以走的路。”
这段话来自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罗家德,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开始致力于“社区营造”的推动,这个在维基百科里都标明为“新词”的词汇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政府、社会、社区、个人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互相的关系又是怎样?
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成为了热词,社会治理为“社区营造”的实施指出了明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2016年9月,成都市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项目正式启动,100个项目获成都市民政局总计820万元的资金资助,营造100个温暖社区行动全面开启。
“社区营造”计划
路是连通一地与另一地的关键,路通了,人行走的范围也就更广了。因此,历来人们都将修路当作发展一地经济的先行官。然而,有时候,修好的路也能成为屏障,隔绝了一个地方人们的来往,隔离了一个地方人们的心。
崇州市千功村有一条漂亮的两车道柏油马路,两旁农家别墅、居民小楼以及繁盛的植物告诉着过往的人群,这里的经济发展得不错。但就是这样一条几年前修的路让当地的住户有了不满。不满来自一边是统建一边是自建的小屋,两边不同的修法源于当地政策,自建的村民家家都是农家小别院,而统建的村民住进的则是与城里人一样的小高楼。在农村,大家稀罕的是小别院,于是,住进小高楼的村民很有意见,乡里乡亲开始有了隔阂,见面都是冷冰冰的。
中公未来是崇州市政府邀请来一起做社区共建的一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当地政府因为身处此地,因此不管怎么做都会让人觉得有失偏颇,于是他们请来了中公未来社工服务队,一起来进行“社区营造”。
作为独立于社区居民和当地政府的第三方,因为不涉及过多的利益纠葛,社工这个团队在这里显得更加公正客观。从来到这个社区后,凭借对社区的了解,社工们将社区按楼栋数划分成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都选定了楼栋长,对楼栋长也下派了特别的任务。每当社区要进行活动或者举行大事时,社工们先认真做方案、讨论方案,然后召集楼栋长们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再由楼栋长传达给所在楼栋的住户。职能的划分和确认,让居民逐渐有了清晰清醒的认识:这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有责任对它负责。
一盘散沙向内聚拢
当一件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内力外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基于社工的不懈努力和当地居民的信任,社区开始从一盘散沙向内聚拢了。千功村社区营造督导简勤和驻村社工王欢对于这样的变化特别有感触。以前,这个小区和许多城里小区一样有物管。乱扔垃圾,反正有物管;乱贴乱画,反正有物管;小区安全,反正有物管……想着任何事情找物管就可以,而物管就那么几个人,小区依然乱糟糟的。后来,随着社工和当地政府在社区营造项目上的打造,居民有了主人意识。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还是需要靠大家,再后来,物管就剩了一个人,主要负责保安事宜,而小区内清洁等事情都被居民主动承包了。
再到后来,每栋村民按楼栋建了微信群,大家经常在微信群里关心院落、社区的建设情况,还将自己工作生活的感悟分享在微信群里。
当路过千功新居一处广场时,简勤和王欢兴奋地指着广场上的一处简易音响和音响架说:“这可是居民自己筹钱买的,一共花了2000元,每一笔都记在这个架子后面的板子上。”
广场是居民休闲的场所,这里的社区大妈们也和其他城市的大妈一样,喜欢跳“坝坝舞”,但由于没有相对专业的音响,大家总觉得不过瘾,但如果买音响谁来出钱?在一天晚饭后,几位阿姨在广场上正式拉开了动员横幅,拿出了捐款箱,道出了跳广场舞建和谐社区的宗旨,希望大家共同出资来买一个音响。在以前,这事儿肯定没戏,但那天社区的居民都纷纷捐款,一个晚上就筹到了2000元钱。
“不要小看这个筹钱买音响的事情,它代表着这个社区的居民心越来越齐,大家越来越互相信任,越来越有主人翁意识了。”简勤说。
从2015年开始,中公未来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评选“最美院落”的活动。这项活动在不少社区都开展过,但在这里,似乎意义更重大。经过评选,这里每栋小楼下面的花园都栽满了鲜花和植被,大家似乎不再为了评选而将小区建好,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共建这个社区。
让概念落到实处
日本教授宫崎清曾就社区营造提出了“人、文、地、产、景”的概念,指出在社区打造的过程中这五个要素必不可少。最终指向即是打造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
对这五个要素,此次“社区营造”项目主要负责督导团队四川光华服务队的负责人刘永光非常赞同,他还表示“社区营造”需要更多的专业社工参与推动,而四川的专业社工在汶川地震后逐渐开始形成,到如今已经超越了不少沿海城市的社工发展。
交流时,他谈到了此次“社区营造”项目开展的全过程。这100个“社区营造”项目是通过候选人介绍陈述,由民政局、四川大学等专家组成的团队进行最终评定选出来的,820万的资金将专款专用,根据每个社区不同的规模大小和项目主题活动给予相应的费用支持。
除了崇州的千功村,温江的涌泉社区,成都的少城社区等近100个社区活动正在火热的进行中。据了解,“社区营造”覆盖了成都绝大多数社区,通过社工带来的营造项目带领社区居民共同打造好自己所在的社区,创造出良好的社区生态生活环境,丰富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
撬动更多居民广泛参与,是成都城乡社区持续营造行动的期望。“我们希望,通过城乡社区的持续营造,让成都市社区居民成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邻里相亲的温暖的生命共同体。”据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支持的社区营造行动项目将持续三年,今年是第一年。未来三年,成都市民政局不仅仅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将链接多方资源,为成都市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的这些项目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管理支持和服务支持。(责编:李卉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