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11-24刘琳俊
刘琳俊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刘琳俊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当前情感教育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了实施它的必要性。通过考证分析得出情感教育是基于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反应,进一步提出它的功能。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情感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且借鉴国内外的教育经验,对推进我国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进一步完善,把情感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我国教育的进步。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绪反应;认知
(二)营造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氛围。上面我们已经提及,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下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不当做法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尽快改革课程实施中使学生感到厌学的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情感教育。我们主要从课堂氛围、教学方法、课堂评价以及教学目标这四个内容来展开。
1.要有愉快轻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消除畏惧之心,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发言。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着综合的作用,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情境性更为强烈。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实践中十分注意创造适宜的情境并激起相应的情绪体验,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要改变应试教育下师生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有被迫接受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氛围是机械、生硬、死气沉沉的,不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
2.要在教学方法中投入真诚的情感。情感是一个人无声的语言,所以必须特别注意情感的表达与感染,如在进行谈话法时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用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其他的如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等都需要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投入情感,不仅把教育学生当做自身的工作,而且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感会激发起周围人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种由情感的相互影响而产生彼此相同的情绪体验,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拥有真诚的情感,通过态度的温和、语言的生动、眼神的和蔼等方式,学生自然而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付出,从而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只有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才能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传授的知识。
3.要在课堂评价中建立疏导与激励。评价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课堂上随时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评价的好坏至关重要。疏导的作用,不仅仅是保障课堂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者引导到科学的思路上去,让他们认识文本的规律,并符合规律的进行阅读思考。激励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之外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未知的领域。我们要改变应试教育下教师简单、粗暴、说一不二的课堂评价,细心耐心的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交流知识。
4.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教书及育人。从语文课程强调的相关理念,我们可以明确看出: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习到必要的语文课程知识,掌握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即教书育人。这也是笔者希望通过情感教育最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实现的目标。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我国中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中实施必不可少。当前,情感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抒情类教学文本总量偏低;其次,抒情类文本教学缺少情味;最后,课堂教学组织难以调动兴趣。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探究情感教育的概念,我们可以从情感与教育两方面入手。
《心理学大辞典》对情感的解释是“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1]《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首先发展对事物的认知,其次情感发生新的变化,产生积极情绪反应的过程。与“唯理智教育”相反,情感教育是一种能够让受教育者身心愉悦的教育方式,它应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教育方式。
(二)情感教育的价值。情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促进智力开发;其次,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完善个性;最后,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情感教育是基于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变化,因此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是先要有对文本以及课程的认知。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文本与课程的现状,现提出以下方式促进情感教育的实施。
(一)挖掘教学文本的情感教育功能。
1.确保中学语文的文本具有情感性。推动实施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其中情感是关键因素。如果中学语文文本中都没有情感,那么实施情感教育从何而言?选取那些具有丰富情感性的文章,避免过于知识灌输和道德教训。这就需要文本编辑者把好文本关,为学生的中学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2.充分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选入中学语文文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典范性。其中,情感因素在文本中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好文本,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其情感因素,与作者感同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3.利用朗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朗读,不仅是中学语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而且对于体会作者感情,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至关重要。不同于阅读只关注文本内容,朗读则是通过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细细体会其营造出的生动形象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特征,从而使学生与作者在最大程度上紧密联系在一起。
4.结合生活体验强化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材中的文本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尤为关键。我们不可能拥有与作
[1]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45.
G633.3
A
1671-864X(2016)10-0270-01者同样的经历,但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再加上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学习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情。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作者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