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本的多层次分析与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2016-11-24赵琪

人间 2016年29期
关键词:语文味意象文本

赵琪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浅析文本的多层次分析与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赵琪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教材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资源,从文本多个层次入手,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改变现今语文课堂上的“去语文化”现象。

在新课改过程中,语文教学出现了“超文本”、“去语文化”现象,对于学生的文本理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种现象,许多学者提出了应对策略,曹明海教授提出应“立足于‘教教材’,即依据教材文本资源确定教材内容,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①,并提出了文本的多层次解读理论,以期扭转现今“超文本”教学的现状。

文本的多层次性结构理论自古以来中外皆有。如中国的《周易·系词》中提出了“言、意、象”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六观”思想。在西方,波兰著名现象学美学理论家罗兰·英伽登和英美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沃伦都提出了文学文本的多层次结构问题。曹明海教授提出文本是由形式层、再现层、表现层构成的。

“语文味”的课堂;基础学科

一、文本的秩序与结构——形式层

教材文本的形式层,也可称为“语体层”,是语文教材文本构成最基本的形态。它是指文本的字、词、句、语段、整体的篇章结构,以及营构的秩序与节奏。它是文本的意义基础,是文本的存在形式,是文本的形象、画面、精神、气韵等的存在载体,是文本生命力的源泉所在。语文任何文本的教学都必须立足于文本,回归文本的本源,深入把握文章的语言意义与深层内蕴。

字、词、句、段构成独立文本,但是文本的呈现方式并不是将语言文字随意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清晰的建构方式,具有完整的语言秩序,或是按照空间秩序,或是按照时间秩序。但是名篇佳作多并非按照同一种秩序进行建构,而是空间、时间自由跳跃,由此带给读者交错的感受,领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加深了认识的深度。

除此之外,文本的节奏形态也影响到文本的内在律动,影响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节奏。它一方面表现在文本中语言文字的使用选择上,通过声调的起伏高低、字音的强弱响沉、以及语流的曲直疾徐等体现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文本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起承转合和画面场景的跳跃切换②。比如《听听那冷雨》一文开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就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语句细腻缠绵,使用大量叠词,从触觉、视觉、听觉来写那“冷雨”,同时长短句式交错,音调和谐,节奏鲜明,使人如同听到了雨丝敲落在屋檐窗下的清脆声音,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欲罢不能。这便是语言的节奏魅力。

二、文本的画卷与世界——再现层

教材文本的再现层,又可称为“语象层”,它是文本展现的语言世界,即教材文本语言构出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是人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图像和空间③。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意象是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意蕴,领略作者寄予其中的内在情感,把握整篇文本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比如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一词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春意是何等缥缈,何等难以尽述,无法捕捉的一种感觉,作者通过“红杏”一个意象,以一个“闹”字展现了一幅春景争艳图,使得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形象化了,让人如临其境。

意象是文本形象世界的浅层表态,而意境则是形象世界的深层空间。象生于外,而境蕴于内,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便是意境与意象交融与一体带来的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受,一种深层的审美空间。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中,所用意象“藤”、“树”、“鸦”、“风”、“马”、“夕阳”皆为寻常可见之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寻常意象都浸染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特殊的意境。“藤”是干枯衰败之藤,“树”是年老将死之树,“鸦”是黄昏暗淡之鸦,“风”是萧瑟寒冷之风,“马”是消瘦老迈之马,连太阳都是行将下山的“夕阳”,整首曲充斥着暗淡、凄凉、萧瑟之感,营造出寥落萧瑟、凄冷悲凉的意境,传达了作者深深的秋思和愁绪。

三、文本的灵魂与生命——表现层

教材文本的表现层,又称“语义层”,指教材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即教材文本负载的情感与理思、精神与思想、灵魂与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深层意蕴④,当然也是文本解读的重中之重。表现层依赖于教材文本的形式层与再现层,没有前面两个层次,表现层将如空中之阁,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会彻底消散;而形式层和再现层同样依赖于表现层所展现的情感与精神。

文本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素材,以独特的方法和角度,传达自己对于生命、历史和社会的思考感悟,因而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其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个体意识。同时由于作者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难以脱出时代的审美意识和社会价值观,这使得文本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盛唐之时的诗歌,大多豪迈旷达,昂扬自信,如李白,他的诗汪洋恣肆,洒脱不羁,千百年后看也能感受到其中激扬。而于生活于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其诗却是沉郁顿挫,读之悲凉。虽说有诗人个性的因素在其中,但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杜甫恰好生活于盛唐由盛转衰的时期,百姓生活颠沛流离,艰难困苦,这同样表现于其他同时期诗人的作品之中。

除了作者的个人意识与时代意识之外,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审美的共同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每当在诗歌中看到“明月、”“杨柳”,便会升起离愁别绪,当看到“菊花”、“松柏”,便能体会到坚贞不屈。这便是千百年来已经形成的审美共识。

四、小结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于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是语文教师讲解课文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老师对于文本尚且没有深入理解,谈何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和感受呢?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了。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外而内,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之美,切实减少语文中的“去语文化”现象。

注释:

①曹明海.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建设,2008.10,新理念,P4

②语用观下的文本多层次解读透视.闻超.现代语文,2015。09.P53

③曹明海.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建设,2008.10:5

④曹明海.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建设,2008.10:5

[1]曹明海,赵宏亮.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建设,2008,10:4-6.

[2]曹明海.论对文学意蕴的解读发掘[J].齐鲁学刊,1997,02:35-40.

[3]刘俐俐.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J].南开学报,2005,02:52-58.

[4]王超.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2:188.

G633.91

A

1671-864X(2016)10-0266-01

赵琪(1993-),女,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味意象文本
抚远意象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