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埃及
2016-11-23敏锦伊
敏锦伊
埃及,全称为埃及阿拉伯共和国,位于北非东部。古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这里有雄伟壮观的金字塔、神秘的木乃伊等等。然而,这些并不是我想告诉你的,我想告诉你的埃及,不是游客走马观花般的探访,而是我自己遍布埃及的全部脚印和心情。
在这片土地岁月悠久的历变之后,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关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最真实的感受,仿佛那一个个深夜里被讲起的迷人的故事,只属于我的“一千零一夜”。三毛曾经说过,沙漠里的阿拉伯人,形容他们也必须喝三道茶:第一道苦苦的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句话,对于在埃及待了几年的我来说,是让我觉得贴切的,甚至于有点小小的惊喜,仿佛这亦是自己体会的概括,把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秉性已经告诉了你,却又不完全说破,让你自己去悟。
有点傲娇的埃及人
初到开罗的人,避免不了先要去游览一番埃及的名胜古迹,看一看享誉世界壮观的金字塔。等我到了金字塔买票时发现,埃及本国人游览金字塔的价格为三埃镑,外国人游览金字塔的价格为六十埃镑。随后问起在埃及的朋友才知道,原来不光是金字塔,其他一切名胜古迹(现代公园票价相同,没有差别)都是一样的标准。本国人刷脸就要几块钱的门票,到外国人那就翻了几十倍。即使清楚这是埃及对本国人的优惠政策,可心里多少有点不甘,却又讲不出什么更明白的道理。在后来一次偶然的谈话中,一位朋友问起前来做客的学中文的埃及人。
“为什么金字塔的门票对你们如此便宜?”
“因为,金字塔是我们的。”埃及朋友很平淡地答道。
在座的四五个中国人,相互看了看对方,没一个人能说出半个字。那一刻这个回答所带给我内心的冲击到现在都还记得。从一个普通的埃及人嘴里得到的答案,却比起任何国家规定之类的利民的政策般的解释更让人信服和震撼。他那淡定自若的神态更仿佛是说起了自己家里的某样物件,仿佛你根本不该有任何的疑惑和不解。就是连想想这种特殊原因的猜测都是不应该有的,因为那本来就是人家的。我另一个朋友中文说得很好,已经拿到了导游证,她每次带中国旅行团都很开心,而且很满足,从她的言语和表情里,我就能知道她为外国人讲解自己国家的时候有多骄傲。她每次带团出差回来都会跟我说:“阿米娜,你知道吗?我明天要带他们去埃及博物馆,我真的很开心,一点也不觉得累。”她一脸的满足和幸福,让我觉得很高兴。
在随后的日子里,埃及人的自信和骄傲,被更多地体现了出来,比如说有很多次埃及人都告诉过我们,埃及是世界之母,在《古兰经》中埃及被提到二十四次(在《古兰经》中明确地提到埃及有五次,其余十九次通过人物、事件、地名而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古而来的优越感,从历史、宗教等很多方面都让他们觉得满足。
天真烂漫的埃及人
很多埃及人说,你们中国人很冷漠。即使是我前面提到的好朋友茹茹,也跟我说过同样的话。
她说有一次她生病了,一个多星期没打开过QQ。等她登录之后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朋友发来信息,没有任何问候和关注。她之前也帮过他们很多忙,让她难过的是等到下次朋友有事才会发信息问她在不在。她说她刚开始很生气,后来慢慢习惯,觉得这就是中国人的习惯,就不那么计较了。我听后也只能笑笑,即使不怕别人打扰自己,也很怕自己会叨扰别人的中国人的性格,有事了大家发个信息,没事谁也不会主动找谁闲聊,埃及人却很在意和看重这些。比如打电话时先出“色兰”,之后就会问候对方你还好吗,我很好,你呢,之类种种祝福的话。说完了才会切入正题。
其实中国人也会问候,只不过可能更加简短客套。茹茹有一次跟我说,她的一个埃及朋友给她打电话,告诉她自己做手术了,茹茹都没有问候她。茹茹跟我说的时候也是一脸歉意的样子,没有关心到朋友显得很不好意思,而且人家拿她当好朋友她却没有在意。这一点上,中国人含蓄的感情慢慢变成了一种疏远。如果有关系一般的朋友怪我没有好好关心她,我肯定会觉得奇怪。还有一次在学校,我在玩手机里的游戏,旁边一位女同学看到凑了过来。直接跟我说:“我想玩一会儿。”接着就从我面前把手机玩了起来。玩了一会儿,我和中国同学要去吃饭,就起身准备离开。她把手机递给了我,接着又问我:“你讨厌我了吗?”我笑笑说没有,心里却很无奈。他们的天真,有着孩童般的脾气和想法,简单而直接。这种天真有时却能带给你整个太阳般的温暖。
有一次我在地铁站里等朋友,等了大概十多分钟,也可能是面露疲惫,一个埃及姑娘轻拍我的肩膀问我说:“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需不需要帮助?”这种事情我不是第一次遇到,他们不存戒备,不问来路,不问去处,只是想着能不能为你做些什么。这份温暖,足够一生珍藏。
埃及人对爱情的天真和烂漫,体现在阿拉伯人的浪漫里,他们更相信一见钟情。如果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相互多看几眼,再加上一点浅浅的笑意,爱情的小火苗就已经被点燃了。在大街上相遇,除去寒暄,男方跟女方说的最浪漫的话就是:“我可以拜访你的父亲吗?”(埃及人基本遵照伊斯兰教法,如果男女想要进一步交往相互了解。双方家长见面念法谛哈之后,男女在通知父母家人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单独约会,相亲、初次见面都必须要家人陪同)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就是,我去询问你父亲娶你为妻都有什么要求。一位个性活泼的语言中心的女老师就曾经很甜蜜地告诉过我们,她下班回家在小巴站等车的时候好几次遇见了同一位男士。之后的一次,男士主动替她付了车票,跟她搭讪说能不能跟他去见他爸爸。然而女老师拒绝了男士的要求,但她还是很甜蜜地把有人追求她的事情告诉了我们。埃及的女孩子也比我们当初想象的要活泼许多,也有好多中国男孩在街上被埃及女孩问有没有结婚,要不要和埃及女孩子结婚等问题。面对着如此美丽的大眼睛和窈窕的曲线,多半中国男生早就羞涩得不知道说什么了,或者随意编一个谎言搪塞过去。阿拉伯民族,一袭长袍,骑着骆驼,天宽地广,漫天繁星赋予了这个民族浪漫天真的特权。这人世间的事仿佛都可以看得透,又透着一种无所谓的淡然,所以他们才会显露人性的真,奔放和天真是他们的本心。
埃及及阿拉伯国家女性的真实生活
地铁是我平时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因为基本每天去学校都要坐地铁。埃及地铁设置是这样的:地铁有六节车厢,中间两节是女士专用车厢,前后各两节是普通车厢。之所以说是普通车厢而没说是男士专用车厢,因为女人可以乘坐任何一节车厢,有男性陪同乘坐男士车厢,或自己独自乘坐都可以。而男性乘客基本没有独自一人乘坐女士车厢的机会,会被耿直而敢言的女性乘客“赶”出去的。夏天人多,地铁又挤又热,但却十分方便,因为你根本不用担心遇到任何骚扰或者其他不便。男士车厢多,出于女性乘客自由乘坐的情况,也代表了男士的出行率是大大超过女性的。中间两节车厢作为女士专用车厢,我自己认为可能也有它的意义所在。
如果地铁发生了任何类似于追尾或相撞的事故,也都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女性乘客的安全。我见过公交车上独自站在妈妈和妹妹(他们是有座位的)身边的小男孩,也接受过陌生男士让出的座位,还有一起下楼恰巧遇到要上楼的大概七八岁的小男孩靠墙让路的情形。还比如很多地方排队都是男女各排一队,都很大程度地给了女人们便利和安全。于家庭来说,埃及男人每天打两三份工的现象很普遍,女人则只需要在家相夫教子,根本不用出门来感受生活的艰辛,这也是阿拉伯很多妇女在结婚后体重急剧增加的原因。而且周末商场里抱着孩子陪妻子逛街、在试衣间外等待妻子试穿的男子也比比皆是。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就是,偶尔扎堆坐在长椅上休息的垂头丧气、一脸疲惫的男士,都是等妻子女儿逛街的好男人,估计能在这里休息都已经是妻子开恩了呢。
有人向穆圣(愿主福安之)请教说:“谁最有权利接受我们善待?”
圣人回答说:“你的母亲。”
那人又问:“其次呢?”
穆圣说:“你的母亲。”
那人第三次又问:“再其次呢?”
穆圣重复说:“你的母亲。”
那人又问了一遍。
穆圣答道:“你的父亲。”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过:“天堂在母亲脚下。”在《古兰经·罗马章》二十一节中说道:“你们中最优秀的人,是最善待妻子的人,我是你们中最善待妻子的人。”
这就是伊斯兰对待女性的态度。来了这么久,我才看到阿拉伯国家对女人的爱护和尊重,才脱离了穿衣不自由所带来的女性被压制的认知。一身衣服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代表不了阿拉伯女性自由与否、幸福与否。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看到,我估计自己也很难改变对阿拉伯世界女性的看法,但当你真的身在其中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事实的真相,这一切简单而真实。女人对于男人是关爱和依赖,男人于女人是占有和保护,大概这就是伊斯兰和阿拉伯形式中的男女之道。
2016年1月20日,习主席到访埃及。对于中埃两国关系来说是更深一步的促进,不仅仅是加强了经济上的紧密贸易往来,就连埃及老百姓对中国人的态度和对待中埃两国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更加温柔客气起来。习主席来的那天,我正好逛完街在回宿舍的路上,小巴车司机看到路灯上插着的五星红旗和因交通管制而增加的交警,跟我们说:“你们是中国人吗?中国领导人在埃及呢,愿真主祝福他。”第二天我去药店买药,依旧是被埃及人问起,也很诚恳地告诉我们,中国的领导人在埃及,说埃及欢迎你们。那种自豪而亲切的感觉从自己心底泛滥起来,说不清楚的得意。因为心情好,傍晚和同学去了尼罗河散步。冬天的尼罗河没有夏天热闹,冷清了许多,集中在一起的廉价游船也毫无生气地开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岸边上的小摊卖着埃及的热汤,里面放了大颗的豆子、西红柿和牛肉熬制的汤。河边的游客相比夏季少了不知道多少倍。寒夜里只有冷清的河风和餐车上热汤腾起的热气,以及埃及姑娘被风拉扯的纱巾的一角。相对于夏天,埃及的冬天显得太单调。
夏天尼罗河的夜晚是埃及最著名而温情的娱乐场,沿河都是豪华酒店和富人区,仿佛有水的地方就是温柔的,三五个少年坐在栏杆上拍照,也有情侣在河边慢慢散步。那场景根本不用说话,享受此刻的美景是人类情感的选择,那感受才最真实。看着尼罗河,你置身于异国的感受更加强烈。幸福中才能感受文明一般,你看着平静的河面,才会去思索这条河的意义,仿佛那风一吹,世人都变成了自己世界里的哲人在思考人生。埃及有句谚语说:“喝了尼罗河的水,就一定还会回来。”我无法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可是埃及在我的生命里,确实永远都抹不去。喝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两条河的水,我是不是应该觉得幸运,我想是的。这里的人们,不曾见过山清水秀、温婉如画的江南,不曾见过寒冬里纯白的世界。他们,在广袤的沙漠里守着烈日,环境的苦早已注定,于是炙热成了他们的个性,他们如流沙一般,灵动而简单,柔软而粗犷。在沙漠的烈日下,骆驼和依伴着沙漠而居的埃及人民,就成了徐徐清风,有着说不完的柔情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