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在陇南留下的记忆

2016-11-23马东平马超

回族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回民回族红军

马东平 马超

1935年9月,历经千难万险,走出雪山草地之后,最早迎接中央红军的村庄,是甘肃岷县哈达铺一带(现为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的旋窝村和大草滩村。

旋窝村、大草滩村当时就是回族聚居区,这也是红军穿越藏区几个月以来,第一次进驻能与群众互通汉语的村镇。在这里,红军得到了回族群众的热情款待。如今的旋窝村仍然是一个回族聚居的村落,当我们走访到村中一处庭院时,村民还特别介绍说,这是中央红军经过旋窝村时毛主席居住过的房子。

红军长征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当年的这一段记忆,早已随着当事人的逝去,越来越难以寻觅。好在红军当年途经回民区的电文还在,读其文,不难从中读出一些真实的消息。以下是毛泽东1935年9月18日发给彭德怀、彭雪枫、李富春的电文:

彭及彭、李:

一、岷敌守城,哈达铺无敌。第一纵队驻地回汉民众已大发动,我军纪律尚好及收敌粮食十万斤,盐二千斤。过大拉山后已无高山隘路。现一纵队驻占扎路、麻子川,纵队部驻鹿原里。

二、明十九日,你们全部开来此间,中央[纵]对[队,编者注]一科二科驻鹿原里,二纵队[驻]悬窝、大草滩,三纵队[驻]红土坡。

三、部队严整纪律,没收[财物]限于地主及反动派,违者严处,请在明日行军休息时宣布。

四、缴获手提迫击炮三门,炮弹百余发,尚在大拉。请动员战士带来,可抛弃粮食拿炮弹。

十八日二十时

以下是彭德怀等人给朱德等人的电文:

朱、张、徐、陈及各军首长:

一、我们执行中央正确路线,连日击溃鲁大昌师,缴获甚多,于昨十七日占领距离岷州城哈达铺各三十里之大草滩、占扎路、高楼庄一带,前锋迫击岷州城,敌人恐慌之甚。

二、此地物质丰富,民众汉回各半,十分热烈的拥护红军,三个半月来脱离群众的痛苦现在改变了。

三、请你们立即继续北进,大举消灭敌人,争取千百万群众,创造陕甘宁苏区,实现中央战略方针。

彭、李、林、聂

十八日

(作者注:朱、张、徐、陈:即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

当时围堵红军的国民党驻军鲁大昌部溃逃时,在当地群众中散布了种种谣言,欺骗群众说“红军是土匪”、“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红军要灭回灭教”等等。但是,由于当地群众早就对陕北刘志丹红军的事迹有所耳闻,加之红二十五军刚刚从离这里不远的两当、凤县经过,在群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当他们看到鲁大昌部在红军到来之前,如丧家犬一样夹着尾巴狼狈逃窜的情景后,就更不信这些谣言了。他们满怀着新奇、期望的心情,等待着红军的到来。

以下的这段记述,经过几代人的口耳相传,一直流传至今:9月18日傍晚,红一方面军进入了大草滩、旋窝一带的回族村庄。先头部队到达这里时,群众并不逃跑,只是远远地看着。当他们看到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又听了红军宣传员的宣传后,许多头戴白布小帽和戴着盖头的回族男女群众,便纷纷来到路边欢迎红军。他们亲热地拉着红军战士的手问长问短,许多人家热心地为红军让出了住房,送来了柴火和开水。这期间,最受欢迎的是红军女战士,那些头顶着白色和黑色盖头的回族大娘大嫂,看到女战士头戴军帽,身着戎装,打着绑腿,佩带武器,十分羡慕和敬仰。起先他们不相信这些同志是女的,围着她们一个劲儿地看,看得女战士们很不好意思。当她们搞清这些战士真是巾帼英雄后,便争着往自己家里拉,请她们到家里去做客。回族妇女以最好的饭菜热情招待女红军,晚上还和这些女战士们睡在一起,听她们讲红军的故事。

我承认,这样的讲述,明显带有“官话”的色彩,这一段历史本身,还是在当年亲历者留下的回忆或口述中,才显得更真切、更本色一些。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回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军装,麻鞋,又缠上绑腿,佩戴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牵着一个女同志向她们家里跑,一会儿所有女同志都被当地回、汉农妇牵到她们家里了,因为她们对女同志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同志“实行检查”。她们向女同志胸前一摸,触着两个乳峰,自然立刻可以肯定是男是女。

——时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部电台人员杨定华

大草滩、旋窝一带的回族群众就这样第一次认识了红军。这些古朴的村落,也第一次张贴上了“红军是救中国人民的军队!”、“信教自由,保护清真!”等标语。这些历史事实深深地印刻在当事人或目睹者的头脑中,而后代人从他们的口述中鲜活地感知到了这一段历史。

以下几段分别来自两位回族老者的口述:

回族老人:丁则乃拜,现年九十七岁(丁振帮阿訇女儿)

采访地点:岷县南关

采访时间:2013年2月3日

采访人:丁仲明

采访内容:我今年九十七岁,是丁振邦阿訇的女儿。民国二十五年,红军来到我父亲开学的旋窝。红军还没到时一些人很害怕,就藏在山林里边,但是我父亲说:“托靠真主,跑也没用。”那天果然穿着各种破烂衣服的红军,从腊子沟口来到旋窝,有重要长官来到清真寺中。我问父亲:“来的是谁?”我父亲说:“三个大头头。”我父亲将自己从沙特朝觐时带来的手表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也给父亲送了藏红花和一张条条。当时父亲让我母亲和我给红军氽汤、炒菜,招待红军长官。我患感冒,一位姓姜的女红军姐妹给我药片,让我喝。而且红军走时,将一个病重小红军留下养伤。第二年红军来时,我父亲将那个小红军交给了他们。第二年红军来时,我父亲再也不害怕了,他和村上老人牵着羊在腊子沟口迎接红军。红军在旋窝住了很长时间,帮助农民种地,给老百姓看病,分商户土地、粮食给穷人。总说红军不像鲁大昌部队,爱护我们回族、爱护穷人。今年我已九十多岁,政府给我们低保还有老年人补助,我内心要感谢红军、感谢共产党。

回族老人:韩德明,现年八十岁

采访地点:岷县麻子川乡旋窝村

采访时间:2013年5月12日

采访人:丁仲明、马鹏飞

采访内容:我今年八十岁,民国二十五年,刚出生不久。我长大些时,听父辈说红军到我们旋窝,穿得很破烂,但是纪律很严。吃了农民的洋芋,将铜钱放在洋芋坑中补偿。第二年红军选我们庄的沙有金、沙子贵、牛建基、张毕志为红军筹粮草。红军在我们庄驻扎了很长时间,帮助百姓碾场,收割庄稼,给群众看病。我们庄流落的红军有李尔斯玛,贵州人,在我们庄娶妻生子,再也没能回到贵州。今年我已活了八十多岁,政府给我低保和老年人补贴,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到这么好的社会。所以当年我们全庄支援红军也是值得的,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至今旋窝村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红军攻破腊子口,

鲁大昌军败逃走。

红军到了大拉梁,

藏袍献上青稞酒。

红军走出三草滩,

旋窝回民好喜欢。

锅盔羊汤美又鲜,

慰劳红军打江山,

慰劳红军打——江——山!

哈达铺位于甘肃陇南宕昌县城北部三十五公里,腊子口东南六十六公里处,国道212线旁(兰州—重庆),地处岷山东麓的丘陵川坝之中,海拔二千二百二十五米,阴凉湿润,盛产当归、红芪等中药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商来此经营,是一个较为繁荣的农村集镇。全镇面积约一百四十八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二万八千多人,是一个以汉、回为主杂居的多民族聚居区。哈达铺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冲。哈达铺是当年红军走出草地,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回汉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一文中写道:“哈达铺是甘肃的一个镇子,盛产当归,回民占一半以上。据说越往北走,回民越多。”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9月20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哈达铺。毛泽东同张闻天住在一家叫“义和昌”药店后院的三间平房里,周恩来与其他领导同司令部一起住在“同善社”内。

在哈达铺期间,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发现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上刊载了一幅《“匪区”略图》,而且还报道了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还有陕北革命战争根据地的情况和徐海东所率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会师的消息。他赶快把这张很有价值的报纸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和中央负责人根据敌人“提供”的消息,具体地研究了陕北苏区的情况,决定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会合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以巩固陕北苏区,建立根据地和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红军的到来给信息闭塞的哈达铺注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红军两次过雪山草地,吃够了没有人烟、没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苦头。而此时的哈达铺,由于大量种植驰名中外的药材“岷归”的缘故,吸引了南北药商,在一条一千五百米长的小街上建有二十八家字号的三百八十二间铺面,商业活跃,人口稠密,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使长期以来在人烟稀少的藏区孤军作战的红军将士感到莫大的惊喜和鼓舞。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江西出发,冲破国民党前堵后追和重重包围,经过爬雪山、过草地,穿越人烟稀少的藏族地区,红军指战员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正如彭德怀同志在《自述》中回忆的:“出腊子口,行军中常见到道旁有同志无故倒地就死了。那时干部和战士真是骨瘦如柴。”而相对富庶的哈达铺回汉人民群众热情款待了红军,红军也得到了休养补给,迅速恢复了体力。

为了补充和恢复红军体力,总政治部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当时,哈达铺物价低廉,加之鲁大昌部仓皇逃跑时留下了数百担大米、白面和两千斤食盐,给红军办好伙食、改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总政治部通知各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群众一起会餐,每个单位都请了一二十个老百姓,有男有女。其中专为一家回族单独设立席位,一对六十多岁的回族夫妇,在餐桌边对红军战士说:“咱们几十年没有见过像红军战士这样好的军队,鲁大昌在这里住了几年,不但吃不到他们的东西,反而咱们给他们吃。”老头子话音未落,老太婆抢着说:“唔!交不出粮食还要吊打呢,红军先生,你们不走就好了!”

历史已经慢慢地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去,但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情景却深深印刻在当年红军将士的脑海中。

一过山就是大草滩了,我们在这里住了一夜。这个地方回民烙的大烧饼有脸盆那么大,北方人叫锅盔。我们买了不少,因为饥饿,吃得真香,于是又叫老乡烙了一些,后面毛泽东同志他们来了,吃了也赞不绝口。

——摘自《聂荣臻回忆录》

哈达铺是个比较富足的小镇,是回族和汉族群众聚居的地方,约有几百户人家,有几家店铺,也有些从外地来做生意的。

——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

哈达铺各族人民不仅在物质上支援红军,而且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在红一方面军经过陇南之时,许多陇南各族群众纷纷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中来了。陇南各族群众亲身体验了红军爱护穷人、尊重民族习惯、没有民族歧视的爱民政策,深受感动,很快打消了疑虑,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衣物、饲草等物资补充红军给养,争着腾出自家的房子让红军战士居住疗伤。许多回族妇女还把红军女战士接到家里,为她们疗伤,和她们一起缝制衣服,教她们做饭、拉家常。很快,红军就和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据宕昌、岷县党史资料证明,有五千多名哈达铺地区的汉回青年参加了红军。红军撤离后,当地群众掩护,救护了大量因伤病或失散而流落在当地的红军战士。遗留红军老战士张步云、杨华堂、李发国(回族)、王桂英(女)、包冬香(女)都说:“当年要不是乡亲们的保护,哪有我们的活命!”据1955年普查,仅岷县、宕昌两地就有一百五十五名流落失散当地的红军战士得到当地回汉群众的保护。

而红军北上后,军阀鲁大昌当即勾结地方恶霸,搞所谓的“清乡”。一位哈达铺的回族马姓干部谈道:“我们家原来是哈达铺人,红军经过哈达铺的时候,我们家在开骡马店,我们家的店里还住过红军,当时我的爷爷就给红军办过粮草。后来红军走了,鲁大昌办善后,杀了许多人。我爷爷担心我们家牵扯上,就全家迁到甘南,我就是在甘南出生的,后来解放了,我们家又搬回到哈达铺了。”

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后,着重搞好各民族关系。红军政治工作人员不断向回族民众宣传回、汉一家亲,尊重其信仰自由,主张民族平等。党中央和红军指战员深入当地回族群众家中,访贫问苦,了解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情况。这些历史片段也反映在了长征红军将士的回忆中了。

当我们来到哈达铺镇子边一条河坝上集合时,群众主动聚拢来看我们。他们中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其中有汉人,也有戴着白色圆帽的回族。还有几个戴着面罩只露出一张脸的妇女,看来也是回族。他们毫无敌意,笑嘻嘻地看着我们。我们一边向他们打招呼,一边集中传达《回民地区守则》,各连政治干部又一次宣讲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

长征途中在哈达铺创建出的军民鱼水情也深深地印刻在当地回族群众的脑海中。

回族老人:马明良,1992年去世

采访地点:宕昌县哈达铺

采访时间:1990年8月8日

采访人:丁仲明

采访内容:民国二十五年,红军来到旋窝、哈达铺。我家在哈达铺开店,看到街上来了许多红军,很害怕。但是又看到红军很和善,不打人、不骂人。在我家店中住着许多红军,我们和他们做买卖很公平。相隔一年后又来了更多的红军,在我家店里住着二十多人,还有四个女红军,我妻用羊油为她们烧脚上的裂口。红军的大官给我村回族妇女张银兰一木碗,她很高兴,拿出来让大家看,解放后才知道那是贺龙将军。红军设清真席招待我们穷苦回族,大家吃得很高兴,红军走时给我家一马蹄闹钟,在我家保存了很长时间,后来给纪念馆了。

在充分了解了回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哈达铺及时制定颁布了我党最早的关于回族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回民地区守则》,全文是:

1.进入回民区域,应先派代表同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得到回民同意后,才准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露营;

2.保护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

3.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区不准吃猪肉、猪油;

4.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

在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回民地区守则》,以及得到回族群众极大拥护的历史史实,就留在以下红军将士的回忆录中:

红军过了静宁以后,就进入固原回民区,在此以前,各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教育,要求大家尊重回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做饭时不准用大肉油,不准用自己的水桶到回民井里打水,不准进清真寺,清真寺门口由我派人站哨。红军指战员都自觉遵守上级的规定,没有违反纪律的。这样,就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红军每到一地,就受到群众的欢迎。

——选自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老红军徐国珍《长征路上筹粮》

历史选择了陇南哈达铺,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它不但是长征中红军将士的加油站,而且是“到陕北去”的战略决策地,更是《回民地区守则》这个光辉思想的诞生地。

猜你喜欢

回民回族红军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浅探西昌回族史
BOTTOMS UP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十送红军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