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夯实发展根基

2016-11-23

当代贵州 2016年34期
关键词:村村通卫生保健贫困县

2014年,我第六次去赫章县海雀村采访,1985年苗族、彝族农民居住的茅草房、杈杈房已不见踪影,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我长期在贵州农村采访,跟踪调查了解农村贫困问题,越来越觉得贫困患的是综合症,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拔穷根,而导致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基不牢。

值得欣慰的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看到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电力、公路、环境、居住、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根基。

基本农田水利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贵州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出发,大规模展开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1991—2007年,全省累计投入41.5亿元,完成坡改梯1039.21万亩,配套修建小水窖(池、塘)、引水排洪渠、田间便道、机耕道和乡村公路。全省农村人均基本农田从0.26亩增加到0.43亩,其中,50个贫困县人均从0.15亩增加到0.39亩。

2009年以后,贵州每年从财政资金中安排2000-30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实施蓄水灌溉工程、“渴望工程”、烟水配套工程,重点覆盖贫困县、乡。同时,重视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73.04亿元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受益覆盖六枝、织金、普定、关岭、镇宁、紫云等6个贫困县和西秀、平坝、清镇、长顺、花溪、南明、云岩等7个非贫困县(区),2010年开工建设,2015年下闸蓄水。

2011—2015年,全省国土整治累计投入363.3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12.93平方公里,新增、改善、恢复灌溉农田面积270.48万亩。

在“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我在赫章、水城、望谟、罗甸等贫困县农村,仍能看见农民居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各级党委、政府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列入扶贫重要议事日程,2009—2012年,重点改造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一般户一级危房,实行整县推进。2013—2016年,主要改造低保户、困难户、一般户的二、三级危房。危改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补贴,翻建、新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户均40—60平方米。

2014年,我第六次去赫章县海雀村采访,1985年苗族、彝族农民居住的茅草房、杈杈房已不见踪影,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农家院坝全部硬化,村容村貌整洁,村子里充满欢声笑语。

“要得富,修公路”成为贵州扶贫工作的共识。全省县、乡、村公路实现“以通为主、先通后好”向讲求标准、注重质量转变。“十二五”期间,启动通乡油路与通村公路工程,实现县县通油路和乡乡通公路。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贵州在中国西部地区率先迈进“高速时代”。

2006-2010年,在实现村村通电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加强维护和管理,巩固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

“十二五”期间,投入近200亿元用于武陵山、乌蒙山、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和改造升级,使贫困山区农村人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同网同价电。

1992年,贵州提出“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中心,狠抓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建设,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全省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着力推进村级卫生室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十二五”期末,全省“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7.86%。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肓区、贫困地区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民心工程”。贵州1998—2005年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6—2010年实施了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时期,年年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列入当年重大民生工程。2015年,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2.30%、95.97%。

2000年以来,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把农村文化馆、 图书馆“两馆”建设列为当年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农村“两馆”及乡镇文化站发展超过历史上所有时期。(责任编辑/张立人)

猜你喜欢

村村通卫生保健贫困县
浅谈小学卫生保健的教育
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对社区妇女卫生保健的影响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利川市培训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员
刍议幼儿园卫生保健干预措施及效果
遵义:顺利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
关于我台站将MMDS做为应急信号源的实际应用
贵州省修文县东门分社 六措施促“村村通”发展 活机率走在信合营业网点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