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过度开发智力的小棋手

2016-11-23刘律廷

现代家长 2016年10期
关键词:比赛妈妈孩子

刘律廷

上小学三年级的悦悦已连续失眠两个月,而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父母不免担心,赶忙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后,说悦悦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问题,建议她接受心理治疗。

悦悦是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孩子,乖巧听话。她爸爸妈妈都是军人出身,复员后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一直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据她妈妈讲,从胎教开始,他们就为悦悦的智力发展作了很好的规划。悦悦出生后,参加了各种早教,3岁开始上各种兴趣班。他们不惜代价让悦悦接受最好的教育,在生活方面也把她照顾得像个公主一样。悦悦不仅精通棋类,而且多才多艺,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骄傲。

进入小学后,悦悦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很喜欢她,但她没有几个朋友。由于有棋类特长,悦悦要参加很多同龄人的围棋、象棋等比赛,她上一年级和二年级时,偶尔会因为赛前紧张而失眠。到了三年级,失眠问题严重起来,经常整夜无法入睡……

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妈妈总是帮悦悦说话、表态、回答各种问题,而悦悦自己表现得比较胆怯、被动,经常看妈妈的脸色行事。于是,我将咨询改成了两组“一对一”的协谈。

建立信任:

让孩子说真话

分组之后,悦悦一直低着头,看起来很拘谨。当我问她问题时,她给出的答案简短又标准。比如我问她喜欢吃什么,她答:“冰激凌。”

我追问:“是必胜客吗?我听不太清楚。”她支吾了一会儿,最后点点头。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悦悦多使用“是”“不”等封闭性语言,很少用开放性语言回答问题。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需要与她进行破冰游戏,鼓励她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于是,我带她玩了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2分钟内看谁能写出更多四条腿的东西。

“牛、马、猪……”悦悦的答案围绕着动物,写了30秒之后速度就慢了下来。我的答案却是发散性的,除了动物,还有板凳、桌子等。

比赛结束,我启发悦悦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赢?”

她说:“因为您写字快。”

然后,我又跟她玩了一轮类似的游戏,1分钟之内比赛谁能写出更多三角形的东西。我用左手写,悦悦用右手写,结果还是我赢了。

我启发她:“你看,我能赢是因为我的思维更灵活,没有局限在条条框框之中。你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同一个问题要用不同的思路来解答,而不是过度追求完美,不是人云亦云。”悦悦笑着点头。我感觉她的心扉稍微打开,又启发她:“那么,我们一起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看你失眠的事情好吗?抛开爸爸妈妈怎么说你,你来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失眠?”

接下来与悦悦的谈话中,我发现她说话很有逻辑性,对自己失眠表示担忧。她给出了“睡在床上胡思乱想、比赛压力大、身体不听我的话”等很多描述。事实上,睡眠障碍往往缘于心理暗示,孩子一直强调自己失眠就是这种暗示,也是导致孩子失眠的重要原因。

这次咨询之后,我给悦悦的家长布置了几项作业:1.要求悦悦在熟悉的环境中有意识地大声说话。2.要求悦悦每天大声读课文,有意识地提高音量。3.要求悦悦在学校交一个好朋友,并请朋友到家里来玩。

寻根溯源:

乖孩子容易接受暗示

在跟悦悦妈妈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悦悦接受了太多早教以及承受了太多压力,还在于她接受了太多负面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种假设。

在悦悦0到6岁期间,父母不断地给她灌输各种观点,比如:“智力开发错过这段黄金时期就会没有用。”“你必须赢在起跑线上。”“你要笨鸟先飞。”“别人行,你也行。”……

我告诉悦悦妈妈:“在小学低年级教课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最难教的孩子不是入小学时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孩子。”

我努力让她意识到,他们对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了不良影响。悦悦的情况,不适合再大量地课外学习。我建议悦悦妈妈:“最好把兴趣班和各种比赛先停一下,组织一些家庭出游活动,适当参加品格培养类的夏令营,帮助悦悦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培养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这些,才是她最需要的!”

悦悦妈妈很后悔,一直追问:“有没有补救方法?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成绩?”我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说:“父母的任何行为对孩子都有影响,但只有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才会真正影响到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管这种模式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假如过去你一直在重复负面的暗示,那么从现在开始,要重复正面的心理暗示了。”她急切地问:“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我问她:“你们会不会用肢体或语言对她表达你们的爱?”悦悦妈妈竟然为难地来了一句:“我们——都是军人——出身,这一套感觉好肉麻。”

我帮她分析:“悦悦经常因为比赛紧张而失眠,其实她不是恐惧输掉比赛,而是害怕失去你们的爱。如果孩子觉得父母会因为自己失败而不爱自己,那种痛苦是锥心刺骨的。因为孩子没有‘事情终究会过去这种概念,他们相信父母不可能永远爱自己。这对许多大人来说非常可笑,但对孩子来说,这种恐惧非常真实,会导致失眠、抑郁,甚至自残、自杀。”

悦悦妈妈点头表示认同,说:“悦悦爸爸因为复员后工作不顺心,经常生闷气。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每当她比赛取得了好成绩,他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照片祝贺;老战友来家里玩时,他经常让女儿跟他们下棋,如果女儿赢了,他就特别高兴;每次悦悦比赛失败或考试成绩不好,他就用那种沉默寡言、冰冰凉、虎着脸的生气方式让家里的气氛变得很压抑……”

于是我建议悦悦妈妈:“先从你开始改变吧,就用一些你认为肉麻、夸张、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对女儿的欣赏、肯定与鼓励;当你越做越自然时,再过渡到表达你的爱,表达你对女儿的接纳。”

解决方案:

来一个“失眠葬礼”

几次咨询之后,悦悦逐渐打开心扉,接受了我所说的“睡不着不可怕”的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来探讨失眠问题了。

我询问她失眠时的心情,她说:“很担心,好害怕……爸爸妈妈总说我不正常,说我晚上太精神,上课一定会睡觉。我就真的越来越困……我耳边有很多声音,又听不清楚……”

我要求她用图画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她画了一颗“失眠流泪的心”。我又让她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在她画的那颗心上。

这种方式,能通过图像联想和情感投射,让悦悦置身于真实体验的情境中,从而获得内在、持久与真实的心理暗示。接着我让她口述,我替她写下很多与“失眠流泪的心”有关的细节。比如在失眠的时候她想到了什么,包括景物、声音、气味、感觉、地点和周围的物品等。将复杂的、稍纵即逝的想法归结为几句话,就像一幅幅电影画面。比如她失眠时有什么感受,用一两个词来表达。再比如她想做什么,即使没有逻辑,即使是违法的,或者无法实现的甚至让人感到羞耻的,只要是她想做的,都写下来。最终她又是怎么做的,是轻轻哭泣、傻坐,还是起来喝杯水?这么做了之后,结果又如何?感受到了什么?有没有好一点?或者第二天有什么感觉等。然后,我带她举行了一个特殊葬礼——我们穿着黑色的正装,在哀乐声中凝视那颗“失眠流泪的心”,跟它永别。我代替悦悦致“悼词”:“失眠的心,我知道你并不可怕,你只是我的某段时间内的一位朋友。只是,我在一点点长大,我感到自己越来越有力量,我不需要你再来陪伴我度过一个个夜晚,再见了,我知道你会一去不回……”

致完悼词,我们一起将“失眠的心”撕碎并烧掉。悦悦又按我的要求画了一颗“安然入睡的心”,这颗心上有个笑脸。她答应我要把这颗心放在枕头下面,失眠的时候就用手摁在上面对它倾诉。

巩固治疗:

用放松训练应对焦虑与恐惧

在咨询中,我带悦悦用交替收缩和放松肌肉的方法,让她细心体验肌肉的一松一紧,进而缓解紧张与焦虑。这种简单的自我放松法孩子很容易学会。同时我还教了她一些其他放松方法,比如眼睛凝视法、深呼吸法、数数法等。掌握了这些放松技巧,她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很快让自己平静下来。比如,每天睡觉前悦悦把睡眠分解为几个步骤:让手先睡,然后是胳膊、脖子……若是半夜醒来,她也会安慰自己:“那颗失眠的心已经埋葬了,我有一颗安然入睡的心……”

在学习生活中,悦悦还是要面对焦虑与恐惧的感觉。我教她学习正确的“归因”思维。帮助她通过理性分析,意识到客观环境、天生局限、家长情绪、父母吵架、比赛输赢等问题并不全都是孩子的错。这样的协谈让她逐渐摆脱了自我否定、自我定罪、自我讨伐的思维模式,从循环的失败阴影和应激的紧张状态中渐渐走了出来。

动力回归:

借助好奇心找到学习目标

正如悦悦妈妈所担心的,悦悦的学习成绩并没有立刻回升。因为养成了习惯,她总是拖到10点以后才睡觉,在学校上课打盹的情况时有发生。

然而,悦悦妈妈的心态有所转变,她尽最大努力鼓励孩子,并与丈夫积极沟通,给悦悦更大的自由空间。

两个月后,悦悦的失眠状况大有改善,整个人都变得阳光起来。这时候,我开始帮助她从对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的状态中走出来。

我鼓励她在各种情况下尝试着去提问——因为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就能激发想象力,而想象力不仅能让她感到轻松,还会促使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比如我经常问她: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个对你很重要吗?你建议我们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喜欢语文吗?数学老师说的那句话怎么会让你有这种感觉呢……

我还鼓励悦悦每天找到学校里一个让她好奇的事物,比如课堂上一个令她好奇的问题,然后回家分享给妈妈。这一招很管用,当悦悦妈妈能够用同理心静静地与她分享她所好奇的某一问题时,她快乐极了。

做作业对悦悦来说不再是苦差事,下棋也不再那么乏味。她变得会观察、爱思考、好提问,并经常琢磨:“对手为什么这样开局呢?”“对手在想什么呢?”……

在悦悦、老师、家长与我的共同努力下,悦悦的失眠问题在半年后得到彻底解决。她的学习成绩渐渐赶了上来,厌学的情况大大缓解。

在这半年中,停止一切兴趣班成了一个不错的缓冲期,悦悦的棋艺不但没有退步,反而进步了。过去她是被逼着学,下棋是走套路,如今她学会了主动思考。

鉴于悦悦的情况,我建议她的父母,不要再强逼她参加各种棋类培训,不要让她进行太多的比赛,而是给她空间与时间去成长,并让兴趣与好奇心成为她成长的真正动力。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比赛妈妈孩子
选美比赛
比赛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最疯狂的比赛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