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东华:警惕“亲生后妈”现象

2016-11-23茱萸

现代家长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亲生后妈现象

茱萸

【王东华简介】

王东华,安徽省芜湖市人。其教育专著《发现母亲》一版再版,销量超过百万册。2000年4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成立,王东华任所长,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致力于母亲教育的学术机构。由于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的100青年人物”,并作为评委参加了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评选。同年,其主编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系列丛书,被全国妇联指定为“世纪父母读书活动”用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勤劳克己,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慢慢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他们与留在农村的孩子严重分离,若干年后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在城市站稳脚跟,于是将孩子接到身边,这本应是幸福的开始,却有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即“亲生后妈”现象。也就是说,孩子的确是亲生的,但是由于父母为了挣钱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亲自照顾孩子,结果造成亲子关系恶化,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亲妈犹如后妈”这样一种现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在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了“亲生后妈”的说法。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亲生后妈”不少见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媒体公布的数据看,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了5800万,也就是说每4个少年儿童当中就有1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否意味着您所说的“亲生后妈”现象将比比皆是?

王东华(以下简称王):从中国传统来看,一般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男青年开始进城打工,孩子们先是与父亲分离,到了90年代,农村女青年也开始进城谋生,孩子们又与母亲分离。这样,大量的农村孩子与父母天各一方,被隔代老人抚养,成了留守儿童。我认为,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极大失误。

因为没有任何动物是生下孩子自己不带而交给别的动物带的,哪怕小猫、小狗都没有。放眼世界,不管是富裕的欧洲还是贫穷的非洲,孩子大都由父母亲手带大。美国总统奥巴马再忙,每天也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们玩耍。而我国的父母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7岁之前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因家庭不完整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不良,将会影响其一生。父母和年幼孩子的分离,往往会在日后滋生出“亲生后妈”“亲生后爸”现象,即使孩子后来回到了父母身边,也难以和父母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记:您是我国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亲生后妈”说法的人,为什么您对此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王:我曾经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我童年的经历很痛苦,虽然我会孝顺父母,但到直到现在,我都很难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我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我6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到外地治病,把我寄养在外祖父家里。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我已经10岁。当时家里气氛沉闷,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工资低,养两个弟弟已经很吃力,又多了一个我,不仅经济更加紧张,而且生活秩序也被打乱。

我与父母的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始终无法融入家庭。更糟糕的是,在外祖父的娇宠下,我养成了今天独生子女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仅不能看护弟弟们,还经常和他们争吃的争玩的,因此我常常被父母打。

在考上大学前,我和父母相处了7年。这7年里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痛苦、难过的。我之所以在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亲生后妈”现象,就是因为自己有过深刻的体会。我是父母亲生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态度和感情,可以说比后爸后妈还不如。因为后爸后妈表面上还会维持一定的客气,虐待孩子还会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可是亲生父母打骂孩子是明目张胆的,而且外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我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如果父母打孩子打得特别狠,那么这个孩子往往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他小时候一定和父母有过一段时间的分离。因为孩子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所以打起来,情绪就容易失控,下手就没个轻重。亲生父母失手把孩子打死了的案例,生活中有很多。

情感依恋要从小建立

记:我们都说“血浓于水”。您10岁回到父母身边到考上大学,与父母共同生活了7年。这段时间也不算短,为什么没有和他们建立起感情呢?

王:亲子感情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在7岁前建立才能牢固。生物学家发现,卵生动物、哺乳动物在出生时,会把第一眼看到的认作妈妈。刚出生的小鸡,如果第一眼看到老母鸡,就认下了鸡妈妈。如果它看到的是鸭子,就会把鸭子当成妈妈。这种现象被称为“母亲印刻”。“母亲印刻”有个敏感期,过了这个时间段就没有了。比如,小鸡一般是在出生后10~16个小时,过了这个时间段,它就不认妈妈了。而小狗是在出生后3~7周,过了这个时间段,它也很难再认妈妈了。人也一样。孩子的“母亲印刻”期一般在0~6岁。6岁以前,如果孩子与父母感情亲密,以后的亲子关系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培养起亲情,以后的亲子关系就会比较冷漠,也很难再培养起来。

记:很多孩子从小被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带大,成年后似乎发展得也不错。您会不会夸大了与父母分离的痛苦?

王:没有经历,就不会知道;一旦经历,就不会忘掉。对孩子来说,这种痛苦不仅是残酷的,而且可能是毁灭性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

有一年春节前夕,我在火车上与一个年轻人聊了起来。得知他在武汉大学上大学后,我问学校怎么才放假?他说早放假了,只是他想在学校多待一段时间……别人听了这话一般不会深究,但我马上意识到他和我有着相同的经历。于是,我直截了当地问,你小时候是不是由老人带大的,而你现在要回的是父母家?他立即睁大眼睛,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我说,我和你有着相同的经历,那些在大学放假后一直赖到最后才不得不回家的学生,十有八九有这种经历。

还有一次我看报纸,报上有篇文章说,有位主持人几次自杀未遂,他母亲说:“你怎么还没死?”而他父亲说得更干脆:“要死就早点死。”我看到这里,一下子意识到这又是一个“亲生后妈”的实例。这位主持人从小肯定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否则他的父母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来。

我的心又一次被刺痛。很多有着和我相同遭遇的人,生命之花还没有完全绽放就凋谢了。

记:您身边曾经发生过“亲生后妈”引发的悲剧吗?

王:有啊!我小时候,我家邻居两口子都是医生,业务水平高,口碑也非常好。因为工作忙,他们将儿子寄养在孩子奶奶家多年。等儿子回到身边后,他们无法和儿子建立起亲密的感情,经常因孩子不听话打孩子。孩子受不了,便偷了钱和粮票,想逃回奶奶家。结果被发现送回后,父母不仅不反思自己,还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就偷钱太可恶了,又是一顿毒打。孩子彻底绝望了。

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寻找。他同一些坏孩子交上了朋友,有了小偷小摸的行为,这更加重了父母对他的厌恶。长大成人后,他被安排在父母任厂医的企业里工作,工资由父母代领,却不住在家里,而是住在企业的单身宿舍里。到了结婚年龄,他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加上自己有过劣迹,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吹了。

日子波澜不惊地过着,没有人知道,他心里积压的怨恨正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为了一点小事,他发疯似的将家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然后喝药自杀。在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后,父亲却用药想再次置他于死地。幸亏又被发现,他再次被抢救过来。此后,医院加强了防范。

可父亲就在这个医院任职,怎么能够防范得了?

这个与儿子生了几十年气的父亲最终趁护士不备,用手术刀切断了儿子的股动脉。据说,鲜血一直溅到了天花板上!父亲在跳楼自杀时被同事死死抱住,他一边挣扎一边哭喊着说:“让我去死吧,我生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我杀他也是为民除害啊……”

这件事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记:媒体刊登过多例亲生父母打死孩子、孩子杀害亲生父母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确实遭遇了困境。

王:5年前,北京石景山的一位打工妈妈打死了6岁的亲生女儿小雨。小雨此前一直在甘肃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被父母接到北京。这位妈妈有两个女儿,小雨是老大。小雨来到北京后,经济压力增大,妈妈就拿小雨出气,小雨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父母对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通常缺乏感情,如果这时孩子不听话,由于没有以往的亲情做缓冲,加上生活压力,原本的处罚就会演变成施虐和折磨。这种施虐与折磨同亲子关系良好状态中的打骂,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记:我记得,北京大兴也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灭门惨案。一个叫李磊的男子杀死了家里的6位亲人——他的两个孩子、妻子、父母和妹妹。李磊从小寄养在爷爷家,对父母没有亲近感。

王:李磊惨案发生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又是一起由“亲生后妈”导致的悲剧。但是,当时的社会没有这样来解读。在后来的报道中,我发现他被抓时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奶奶。报道中,我们得知李磊的父亲嗜酒成性,脾气暴躁,对李磊非打即骂;而妹妹也和父母一起贬低他。李磊说,他多年积压着怨气,才有了想杀掉家人的想法。

早期教育拯救了我

记:那冒昧地问一句,您当年因为父母的冷漠想过自杀吗?当然如果您感到不方便,也可以不回答。

王:我想过自杀,而且不止一次。但是,幸好早期教育拯救了我。

我四五岁的时候,外祖父教我认字、写日记。他写得一手好字,还有着丰富的文史知识。由于较早识字、阅读,我的语文一直很好,而写日记让我有了动笔的习惯。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如果不是语文好,我就无法建立起学习的自信,也不可能考上大学。如果我没有考上大学而是待业在家,父母对我的厌恶必然会加重……那以后的人生,真的不敢设想!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日本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这时我才明白,正是早教恰逢其时地疏通了我被仇恨和痛苦淤积的心灵,让我找到了一个理解社会的窗口,也找到了一个理解他人和人类不幸根源的灯塔!

如今,我已经能够非常客观地看待自己当年的不幸了。我的父母其实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并不是要有意伤害我,只是他们当年无法正确面对一个分离了10年、各方面都有悖于他们想象的儿子。我相信,他们当年的痛苦不亚于我。不过,这种痛苦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更加深远罢了!

记:您除了提出“亲生后妈”现象外,为什么还提出了“泛亲生后妈”现象?

王:现在,除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外,城市里还有一种“泛亲生后妈现象”,即父母和孩子虽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父母忙于职场打拼,自己不带孩子,而是请老人或保姆带孩子。此外,不少孩子虽然从小由亲生父母带大,但很少与父母沟通。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我称之为“亚留守儿童”。

寄养会促使“亲生后妈”现象出现,会给亲子双方的心理都造成巨大伤害。我们说,父母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滋养,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父母一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二不要以工作忙、需挣钱、没时间等理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三不要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停地打电话、看手机、玩游戏等,这些行为都表现出对孩子的漠视,都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还有的父母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如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穿衣、挤牙膏、打洗脸水、盛饭、收拾书包、系红领巾……结果等孩子上中学、大学了,却没有培养出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嘲笑、讥讽,他的自卑、怨恨情绪由此产生了。

记:“亲生后妈”现象让人心痛。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的,从主观上讲,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由于观念陈旧,方法错误,很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不管哪种形式的“亲生后妈”现象,最终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茫然和不知所措。

而远离“亲生后妈”现象,父母的学习很重要,学完以后要不断反思、内省,并运用到平时的生活、教育中。另外,不做“亲生后妈”,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工作,在家时刻陪着孩子。只要你关注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就行。因为真正的陪伴是营造家庭和谐氛围,和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父母的爱!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亲生后妈现象
把钱袋子给她
后妈
我的后妈
不是亲生的
第四章光现象
亲生的就好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后妈的三个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