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家文化与装饰艺术

2016-11-23陈凯琦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装饰

摘要:艺术,只有在人们精神的发现中才存在。孔子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就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里-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礼;装饰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55-01

一、装饰工艺中体现的“仁”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其哲学思想集中点是仁的学说。所谓孔子伦理型的哲学理想,归根到底是要实践仁。孔子看待艺,认为它们都不过是实现仁的理想的有效工具。傅抱石指出,孔子把艺纳入到其哲学体系之中,并以艺来完成其体系,这一见解是正确深刻的。儒家的艺,其意义主要在社会功能,艺体现人性之善是首先的条件。要画出善与统一的图画,则必须要求作者是品德高尚的人,文品如人品。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它的艺术特性也由此突出地发展开来。在这个时期之前,文字作为记事符号一般刻镂于器物底部,与装饰审美无关。而到周朝,“毛公鼎”、“散氏盘”[图1]等达到了金文艺术的极致。它们笔势圆润、章法讲究,字体或长或圆,刻画或轻或重,以圆浑沉雄的风格区别于殷商时期的尖利直拙。绘画同书法一样,讲究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以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图2]为代表,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线条流利挺拔,颜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具有庄重典雅的格调。

二、装饰工艺中体现的“礼”

统治者对龙、凤等装饰纹样和正色的占有,显示世俗权力对工艺装饰领域的强有力的渗透。儒家学者认为不同社会阶层在用物上的巨大差距是合理的,只要是与其身份相称的装饰,就是文质彬彬。以“衮冕九章”的工艺装饰为例,古代天子冕服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衮冕九章”的装饰纹样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理念以及尚古神话和巫术观念的一寸,其装饰意图或动机不是单纯源自仁对自由美的向往,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儒家学说中的“礼”。

概括而言,先秦时代的装饰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还不独立,虽说“士依于礼,游于艺;工依于法,游于说”。但工匠所依之法并非纯粹的技术原理,而是同样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装饰观念的依附性大体表现在装饰动机摆脱不了礼的控制;装饰纹样的产生离不开礼文化的土壤;装饰色彩的选择不超出礼法圈定的范围;装饰美的内涵或本质不是自由,而是尊贵。

三、儒家文化对现代装饰美术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即偏不倚,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宗旨。阴阳五行思想为艺术创作定下了具体的模式:如强调等级体现,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在色彩上,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构图方式上多有体现。中国的建筑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对称的,当代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对其在设计中运用大量中线是这样阐述的:“中国的老房子,有很严格的中轴线,在设计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归中的秩序,它体现了中国人一种均衡、自我圆满的状态。”这种似信手拈来、随意性发的构图折射出‘万事求中龟年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书法、篆刻艺术是汉字作为装饰外延和认识内涵的综合表现。书法,通过线的移动,笔势连绵回绕,舒畅流离,是文字造型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和刀法美于一身,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则是通过印章这一具有法律凭证意味的形式,将儒家文化和奥运精神融为一体。

从礼的角度看待色彩和规定用色,使色从一开始就归纳到尊卑等级的古礼秩序之中,并以五行阴阳之学说去规定五色的方位和尊卑,明示了方位不正则尊卑不正,以五行之方位引出正与偏的角色正统。此种说法便将社会学和伦理道德亦结合到色彩的使用上,一切皆为严格的“礼法”服务。中国传统用色一方面受到统治阶级的制约,如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另一方面则不受限制地在民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在现代装饰美术作品中依旧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与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无论是民间的年画、社火脸谱、剪纸用色,还是宫廷建筑中的雕梁画柱、戏剧脸谱、刺绣作品等,都爱用五色对比。色与礼本来属于两个不同结构的思维范畴。在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并缺乏相似结构的现象硬是体现出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链接,非靠理解与体现去重新建构此种联系不可。古人将一切本无关联之现象,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体现自然事物中都有因有果,有意义。

在古代装饰美术发展史上,由于有了儒家“仁”“礼”作为粘合剂,装饰美术与上古神话、政治、刑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始终联系得很紧密。装饰色彩和纹样具有符号功能,象征尚古、事神、王权的观念统一,成为当时权利话语的重要载体,这一切都约束了古代工匠通过工艺装饰进行自由的美的创造。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中国古代的装饰美术因为儒家文化的浸染而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在装饰美的形式中可见上古时期的生活形态,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至上的道德理念和政治生活的浮光掠影。儒家是尊古的,但不是原封不动的尊古,而是用新的理性精神去释古,从而使古能够运用于今天。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2014

[2]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宁,淮南子集释[M],中华书局,1998

[4]陈致平,中华通史[M],花城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陈凯琦(1991-),女,汉族,福建安溪人,艺术硕士,武汉纺织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装饰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知命
DIY装饰沙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茶道
DIY节日装饰家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